聯網而智:車聯網將帶來怎樣的改變?
在邁向智能社會的過程中,每個行業都將受到數字技術的滲透,汽車業也不例外。隨著物聯網的迅猛發展,車聯網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機遇。與過去注重汽車內部功能升級不同,此輪車聯網浪潮更加注重車內、車外聯接,從云、管、端三個方面一同發力,奮力創造智慧車輛的未來,其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再囿于汽車行業本身。
車聯網發展三部曲第一階段(1997-2009年),雛形誕生:車聯網的雛形Telematics(車載信息服務系統)于1997年在美國誕生,彼時通用汽車推出了自己的信息服務品牌Onstar,以提供車載信息服務為主,主要功能包括咨詢娛樂、自動緊急呼叫、在線導航、遠程診斷等。
第二階段(2010年至今),聯網為重:2010年在無錫召開的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上,與會人員在物聯網的基礎上,提出了車聯網的概念。現在的車聯網只實現了車與云端的互聯互通,并且不管是汽車的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聯網率都比較低,但后續發展將會加快。據Gartner預測,2015-2020年將有1.84億輛新車聯網。
第三階段,車聯一切:隨著車聯網滲透率加深,車的聯接范圍也在不斷拓展,車與車、車與路、車與行人、車與家也將實現聯接,最終達到人、車、路的有效協同。屆時,車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將更加靈敏,安全性能更高,自動駕駛得以實現;駕駛人的雙手和大腦將得到解放,注意力完全釋放;汽車環境也可開放給應用開發者,車聯網業務形態將進入快速迭代和極大豐富階段。
端、管、云同時發力跟物聯網相似,要推進車聯網的發展,也得從端、管、云三個層面同時發力。
端:通往智能之路“端”指的是汽車的智能傳感相關部件,負責采集獲取車輛的運行信息,感知車輛行車狀態和周圍環境;是能支撐車內通信、車與車通信、車與路通信、車與基礎設施通信的泛在通信終端。
隨著基礎傳感器、人工智能、圖像處理、語音識別、深度學習、車載操作系統等領域的不斷推進,車輛走向智能將是必然。自2014年推出“可自我學習的未來智能汽車”后,捷豹路虎已在其不少車型上搭載了這套系統,該系統能夠“學習”駕駛員及乘客的行為、需求、偏好,來提供個性化乘車體驗;并可根據用戶日歷安排,自動生成導航路線。在2017年的CES展上,豐田展示了“TOYOTA Concept-愛i”概念車,車內擁有大量傳感器,將駕駛員的表情、動作、興奮度等數據化,同時根據駕駛者短信和聊天記錄來推測駕駛員的喜好,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判斷,進而引導駕駛員進行更安全的駕駛。
同時,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讓行車更加安全。2015年,寶馬在上海國際汽車展中展示了一款增強現實智能眼鏡,能把外置鏡頭捕捉到的畫面傳遞到特殊的鏡片上,讓司機看清車輛周圍的情況,消除盲區。汽車內外部視頻、音頻設備也能有效防盜防損。車上安裝的運動傳感器、云存儲設備以及可以向車主手機發送信息的實時報警功能,使得盜車幾無可能。此外,福特和英特爾已共同研發了可支持手勢和面部識別的車載系統Mobii,大眾汽車也研發了帶有行人識別功能的紅外線夜視成像系統。
管:5G,車聯網的最佳拍檔通信網絡是車聯網的核心基礎設施。據中國車聯網聯盟副秘書長李兆榮分析:“2G時代,帶寬不夠;3G時代,中國三家運營商使用的通信制式不同,車載終端的制式只能三選一,給車聯網推廣造成很大麻煩;到4G時代,雖然三家運營商都有各自的4G網絡,但終端可以做到全網通,給汽車擁抱互聯網打下基礎;其中,LTE-V技術只需軟件升級,就可實現車與車之間的通信,讓車聯網的互聯互通成為可能。”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6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為2.79億,汽車聯網數為2200萬,聯網產品仍以2G、3G為主,4G剛剛起步,呈快速發展態勢。
而在未來,要讓車輛走向智能,實現自動駕駛,對網絡的要求將會更高。智能汽車的每個部件都會產生數據,一輛車每秒產生的數據可達1GB,這就需要在一秒內將1GB數據同步傳輸到云端,以便實時掌握車輛運行狀態。設想一下,當一輛車感應到有人亂穿馬路而緊急停車時,就會產生漣漪效應,后面的車輛也會跟著緊急停車。此時,就有可能需要在云端重新規劃路線,避免出現交通堵塞。自動駕駛的大部分應用場景,都如這種緊急剎車一樣,需要瞬間進行大量的數據處理,及時做出決策,因此也要求網絡同時具備大帶寬(10Gbps的峰值速率)、低時延(1毫秒)、高可靠性(99.999%)和高精度定位等能力,唯有5G能同時滿足這些條件。
云:一切皆服務車聯網是智能交通系統的基礎,其生態鏈包括內容提供商、軟件提供商、設備供應商、電信運營商、汽車廠商和用戶,涉及到客運車輛、貨運車輛、工程車輛、危險品運輸等特種車輛,也包括汽修汽配、汽車租賃、車管、保險、緊急救援等汽車后市場的參與者,云端將會匯聚海量多源信息,需要虛擬化、安全認證、實時交互、海量存儲等云計算功能,其應用系統除了包括圍繞車輛的數據匯聚、計算、調度、監控、管理和應用的復合體系外,也將吸引更多跨界應用服務提供商入局,形態更加豐富、更加智能。
將來某天,當你步出健身房走向汽車時,你身上的可穿戴設備將把你的心跳記錄、體溫報告給汽車,汽車就能提前打開空調,調節合適的溫度。同時,車與家里的冰箱相連,如果碰巧你最喜歡的運動飲料在冰箱里沒有存貨,當你路過商店遇到該飲料打折時,車輛就會向你發送提醒信息,這一切都將通過聯接,在云端交互完成。
據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5年,車輛信息娛樂服務將給整個車聯網產業貢獻650億美元的收益。從2016年至2025年,車載信息娛樂相關硬件銷售量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26.75%。其中,汽車行業之外的移動和第三方應用市值預計將會達到100億美元左右,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眺望遠方,迎接顛覆據世界經濟論壇預測,隨著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及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P)的持續發展,車輛的安全性能將得到加強,到2025年,撞車事故會減少9%,人們支付的保險費可降低5%。未來十年,乘車將會變得越來越安全,預計90萬人的生命將會因此受益。邁進智能駕駛時代,V2X將會讓車輛更安全;AI司機不會酒駕,也不會感到疲勞,當啟用自動駕駛模式時,我們可以邊開車邊玩手機。在2016年體驗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時,知名博主Matthew Inman記錄了有趣的一幕:“遇到行人時,谷歌汽車就會變得非常謹慎。它會停下來,觀察行人的反應,確認行人讓行,才會繼續行駛。”
車聯網和自動駕駛將給汽車產業帶來革命性的巨變,不僅會顛覆汽車產業現有的格局,還將使相關產業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汽車制造廠商:在現有模式下,汽車廠商生產汽車,主要收入來源于車輛銷售和維護;而在自動駕駛占主流的時代,汽車廠商需要關注車輛的生命周期,通過提供更多服務獲得收入和利潤,比如車載娛樂服務,定制化路線規劃服務,甚至按需提供車輛共享服務等。汽車廠商未來有可能從制造商的角色轉變為制造和服務提供商。
運營商:除了提供通信服務外,運營商在車聯網和自動駕駛中,將扮演更多的角色。根據李兆榮的設想,“運營商最適合做車聯網線上服務,鐵塔公司有基礎設施建設經驗,在其現有網絡上進行升級,就能支撐車聯網的路邊基礎設施建設。三大運營商可做運營,未來,買車、用車就跟今天買手機一樣,可以到三大運營商的營業廳,通過充流量費,就可領走一輛車。”
保險行業:全球每年有125萬人因車禍喪生,傷者約2000萬至5000萬,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180億美元。借助車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車禍發生的概率將會大大降低,這將給保險行業帶來很大的影響,傳統的車險收入將會下降,而保障的范圍將會擴大,汽車廠商、軟件設計師、地圖提供商、傳感器廠商、運營商、乘客、車主、駕駛人(共享汽車模式下,車主與駕駛人可能不是同一個人)等都將納入保障范圍。而事故責任主體更難界定,有沒有使用自動駕駛或輔助駕駛功能?如有,自動駕駛的服務商該承擔多少責任,車主該承擔多大責任?這些都需要數據,數據的擁有和使用又將如何規范?這些問題,都有待明確。
除此之外,代駕、加油站、4S店、機修、汽車旅館等都將受到波及,相關工種1/4的工作都將消失。不過,人們相信車聯網前景廣闊,也會催生一批創新型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市政規劃:城市也將經歷巨變。隨著交通共享增多、管理效率提高、路上擁堵減少,需要的停車位也會相應減少,現有停車場將重新開發和利用。對于像洛杉磯這種14%的城市面積都用于停車的城市來說,這將釋放出不少可用土地,城市規劃和市政投資可用在更好地服務市民上。
2025年,人們將會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全聯接世界所帶來的好處。車輛聯網將顛覆我們的生活方式,并影響人類文化的進程。正如著名未來學家Glen Hiemstra所說:“未來,開車就像騎馬一樣,成為一項公共娛樂活動。”而這一天離我們并不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