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這件事上,多數企業都眼高手低
圖片來自“123rf.com.cn”
有多少高管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幫他們的公司開辟新業務呢?75%。
看好AI,認為這項技術能給自己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就更多了,85%的高管都這么想。
但是,只有20%的公司在產品、服務、流程里用了一些人工智能,全面部署AI的,只有5%。
這些數據,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評論》和波士頓咨詢公司今天聯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
他們對來自112個國家、21個行業的3000多名企業高管、管理人員和分析師發進行了調研,還深入采訪了30多位技術專家。
這就是AI在全球企業中應用狀況的縮影:一邊熱情地看好這項技術的潛力,一邊遲遲不動手,甚至連制定了AI戰略的公司都不是很多。
報告顯示,不到40%的公司制定了人工智能戰略,就連員工規模超10萬人的大公司,也只有一半這么做,要知道,這類公司是最有可能制定人工智能戰略的。
“在多數公司,野心與執行之間都有很大的落差。”波士頓咨詢公司高級合伙人兼該報告聯合作者Philipp Gerbert這樣評價這種現象。
當然,這樣一份報告并不是完全為了嘲諷全球公司眼高手低,量子位下面就把這份報告的干貨完整奉上。
期望
企業對人工智能的看法通常是這樣的:現在它的影響還有限,但在5年內會發展成一個重量級要素。
從報告的數據來看,只有約15%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目前對其組織的產品和流程產生了重大影響,但約有60%左右的受訪者預計這些影響將在5年內發生。
具體到產品方面,認為人工智能對自己公司有巨大影響的有14%,預計這些影響在5年內將會發生的占63%。
在各行業之中,技術/傳媒/通訊從業者認為AI在5年內將對自己公司產品有很大影響的人最多。
在流程方面,認為人工智能對自己公司有巨大影響的有15%,預計這些影響在5年內將會發生的占59%。消費型行業,是其中最積極的一個。
多數組織都預計,人工智能將對IT、運營/制造、供應鏈管理和面向客戶的活動(例如銷售、市場營銷、客服等)產生可觀的影響。
超過80%的公司把人工智能視作一項戰略機會,約有40%認為人工智能存在戰略風險。只有很少(13%)認為人工智能既不是機會,也不是風險。
大部分公司對人工智能的地位如此看重,那么,他們究竟認為AI可以給自己帶來什么呢?
(企業期望AI給他們帶來競爭優勢、新業務)
(同時也擔心新公司和現有的競爭對手會運用AI超越自己)
84%的公司認為,AI能帶來競爭優勢,或者幫他們維持現有的優勢;75%的公司認為AI能幫他們開拓新業務。
但同時,也有75%的公司認為會有運用AI技術的新公司進入他們所在的市場;69%的公司認為他們的現有競爭對手會運用AI技術。
是什么因素驅動著企業去用AI呢?63%的公司認為是出自削減成本的壓力,61%的公司認為會有供應商提供AI驅動的產品和服務,59%認為客戶會要求他們提供AI驅動的產品。
現狀
但是,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在企業中的應用情況和高企的期望值并不匹配,有超過半數的企業,都完全沒有用上AI。
(人工智能在企業中的應用情況)
報告顯示,有22%的企業還完全沒有應用AI,也不打算去用;32%的企業目前沒有應用AI但計劃將來用;23%的企業有一個或者多個AI試點項目;18%的企業在部分產品和流程中應用了AI;5%企業的產品和流程中大量應用了AI。
企業對人工智能的理解也存在巨大差異。
例如,16%的受訪者強烈同意他們的組織明白開發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的成本,同時,完全不了解這些花費的企業,幾乎也占了同樣的比例(17%)。
類似地,19%的受訪者強烈同意自己的組織理解訓練人工智能算法所需的數據,同時,完全不了解這些知識的企業也有16%。
根據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和部署情況,這份報告把企業分成四類:
先鋒(19%):這些組織理解人工智能,而且已經部署。他們在把人工智能整合到自家產品和內部流程的過程中處于領先地位。
研究者(32%):這些組織理解人工智能,但除了試點階段外尚未部署這項技術。他們希望先觀察再行動。
實驗者(13%):這些組織正在試點或采納人工智能,但卻并未深入理解。他們邊做邊學。
消極者(36%):這些組織沒有采用人工智能,對這項技術的理解也很少。
對于AI在技術、商業、人力、產業層面的意義,這四類企業的理解情況也不盡相同。
總的來說,企業對AI改變商業價值創造方式這一點理解得最好,對AI算法訓練的流程、開發基于AI的產品或服務所需的成本最不了解。
制約因素
文章一開頭我們就提到,公司紛紛看好人工智能技術潛力的同時,真正應用在自己業務中的并不算多。
“野心和執行”之間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落差?
這份報告得出的結論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商業問題,而不是由于技術限制,多種新趨勢爭奪投資優先級、缺乏清晰的商業案例是AI在企業中應用受阻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主要制約因素)
在調查中,MIT和波士頓咨詢公司讓受訪者選出將AI應用于自己公司時遇到的三個最大制約因素,上圖顯示了7種制約因素對先鋒、研究者、實驗者、消極者這4類角色的影響情況。
這7種因素從左到右分別是:
1、通過吸引、收購、內部培養等方式找到合適的人工智能人才。受這一因素影響最大的,是先鋒們,而消極者可能還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2、公司內部投資優先級的競爭。各類公司受這一因素的影響都很大。
3、擔心AI的應用可能帶來安全問題。除了先鋒們之外,所有公司對這一因素考慮得都很少。
4、文化上的阻力。各類公司受這一因素的影響差不多,都在30%左右。
5、在通用技術(比如分析、數據、IT)上能力有限。近50%的消極者、40%左右的研究者和實驗者、以及20%多的先鋒表示他們收到這一因素的制約。
6、缺乏領導層的支持。55%左右的消極者說他們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從調查結果來看,這個因素的影響力和人工智能在企業中的應用負相關。
7、AI應用沒有明確的商業案例。近70%的消極者說他們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
企業在對新技術進行投資時,通常會面臨這樣一個選擇:自己招人開發,還是購買服務?
在人工智能這項技術上,對AI的理解和應用都比較好的先鋒企業們,會更傾向于在工作培養內部的開發人才,或者從其他機構、高校招募人才。對AI理解和經驗有限的公司,會更傾向于通過外包來解決。
“每一類企業在進一步采用人工智能方面都面臨自己的挑戰。”《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評論》執行主編兼該報告聯合作者David Kiron說,“先鋒已經克服了與理解有關的問題,他們最大的障礙是掌握各種實踐機會來開發和獲取必備人才,并解決投資中相互矛盾的重點。消極者還不知道人工智能可以為自己做什么。他們還沒有找到可靠的商業案例。領導力或許還沒有就位。很多都沒有意識到獲取和部署人工智能人才所面臨的困難。”
這份報告還包含了對AI的理解和應用程度各不相同的企業,在管理、領導力、策略、保護用戶隱私方面表現如何。
報告作者Gerbert說,先鋒公司和落后者之間在各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距:“我們還發現今天的領導者——已經理解且采用人工智能的公司——與落后者之間的巨大差距。領導者不僅比落后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產人工智能所需的要素,而且更有可能為人工智能項目提供配套的高級領導力支持,同時擁有一個成熟的商業案例。”
報告顯示,對AI的理解和應用程度最好的公司,在其他方面也同樣更好。
特別是在數據隱私方面,73%的先鋒企業認為自己有很好的數據管理措施,而只有34%的實驗者、30%的消極者認為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管理層面臨的挑戰
要在企業中用好AI,除了技術、人才培養上的問題外,管理層也需要提高自身水平。這份報告指出,管理層需要:
1、對AI建立基本的理解;
2、加深自己對如何圍繞AI來管理公司業務的認識;
3、對自己公司所處行業的競爭格局建立更廣闊的認識。
4、管理層了解AI、建立戰略的情況,也和企業了解、應用AI的情況一樣:野心很大,執行很差。
(大部分企業都認為他們急需建立AI戰略,但真正著手于此的只有一半)
如上圖顯示,只有先鋒企業已經邁過了那個想要建立AI戰略卻不動手的階段,79%認為自己的組織急需AI戰略,88%已經建立。其他幾類企業,都是認為急需AI戰略的多,真正建立了的少。
另外,該調查還發現,盡管媒體普遍擔心人工智能導致失業,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訪者預計自己公司的員工人數會在未來5年減少。
前路:對未來的影響
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多的應用于知識領域,越來越多的西方中產階級的工作會受到影響。不過與常見的悲觀情緒不同,這份調查顯示出謹慎的樂觀。
例如,這份調查還發現,盡管媒體普遍擔心人工智能導致失業,大多數受訪者并不認為AI能在未來五年內減少其所在組織的就業崗位。
近70%的人表示并不擔心AI能自動完成他們的工作。實際上,受訪者希望AI能接管目前一些無聊和惱人的工作。當然為了應對AI到來,他們也認為需要繼續學習提高自己。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教授Erik Brynjolfsson表示,“AI不會很快取代大多數工作崗位。但幾乎在每個行業,使用AI的人類將開始取代不用AI的人類,而且這個趨勢只會加速”。
AI能創造價值,但其影響力很可能并不均衡。
在一個行業內,到底哪些組織能受益于此,哪些反而會受到影響?目前還難以得出結論。不過也并非不能著手準備。
“當下隨著大數據的大量涌現,這些數據絕對是寶貴的”,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的Marcus Winter說。換句話說,數據和AI算法相結合可以創造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而管理層也在期待AI能帶來產品和流程和顯著提高。
許多公司都致力于此。但實際上,只是改善和提高并不能為公司帶來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因為隨著所有企業的能力都提升到差不多,會推進基線的改變。
為了讓AI成為未來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必須清楚人類和計算機如何協作,互相取長補短。
這并不容易:企業需要特殊的數據來源,大多數公司都不具備這種優勢;企業需要學會讓人類和機器更有效率地協作,目前只有少數先鋒公司具備這種能力;企業還需要有靈活的組織架構,也就是說,公司和員工都面臨著文化上的改變。
可能任何一家公司,現在都需要一個關于人工智能的計劃,但大多數都沒有。目前落后的公司,需要立刻加快腳步追趕,如果持續落后下去,最終可能會發現擺在眼前的路越來越難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