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新零售之戰打響:千億資本助推,騰訊入股永輝、聯手京東對抗阿里
靴子落地,騰訊果然入股永輝了。
12月12日消息,永輝超市(證券代碼:601933)昨日晚間發布公告,騰訊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永輝超市5%股份,此外,騰訊擬對永輝超市控股子公司永輝云創進行增資,擬取得永輝云創在該次增資完成后15%的股權。
同時,永輝超市稱為了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公司股票自2017 年 12月12日起停牌,于12月18日之前公告并復牌。
隨著騰訊的入股,巨頭的戰爭似乎也打響。現如今,在新零售市場,騰訊和阿里已經形成了很明顯的陣營:騰訊主要依靠大量的資金投入,拉攏京東及其它相關零售企業,再給予大量的流量和技術支持,來擴張自己的新零售版圖;阿里則是在入股高鑫零售、三江購物、聯華超市等公司之余,再依靠自己的數據優勢和多年的電商經驗,繼續在零售行業縱橫捭闔。
超46億元投入到超級物種,騰訊的“智慧零售”打算怎么玩?
在2017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前夕,馬化騰首次提出“智慧零售解決方案”,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在會議當天對這一概念做了具體的解讀,他表示,騰訊將提供強大的場景、大數據、AI技術支持,以及騰訊全產品線,幫助商家量身定做解決方案,幫助線下門店實現數據化和智能化,讓消費者與商品之間,實現跨場景的智慧連接。

本次入股永輝超市,必然是騰訊“智慧零售”計劃的一環。一直以來,永輝超市的“超級物種”都被視為阿里的盒馬鮮生的直接競爭對手,騰訊此次超46.8億元的資金投入,也被外界視為AT在萬億級新零售市場的正面開戰。
作為新零售業態的落地產品,超級物種由永輝超市控股子公司永輝云創于2017年1月1日正式推出,模式為“高端超市+食材餐飲+永輝生活APP”。根據贏商網報道,超級物種目前已經進入7個城市,門店數達到19家。根據永輝超市的規劃,截至2017年底,超級物種全國門店將達到50家,主要分布在國內一二線核心城市。
關于本次合作,零售業觀察評論人王利陽在接受北京商報采訪時分析道,超級物種或將成為騰訊新零售的首個試驗田,騰訊包括門店、供應鏈、會員系統等方面的智慧零售方案在超級物種得到成功的輸出驗證后,再進一步擴張新零售版圖時也將更有底氣。
站在騰訊和永輝超市的角度分析,一個流量優厚、急需線下入口;另一個產業鏈完善,需要流量來完善服務,也需要資金來提高夸張速度,雙方合作的確是互利共贏。
值得一提是,坊間早有傳言,騰訊入股永輝超市背后是京東在牽線搭橋。而騰訊此次入股永輝也可以稱作,騰訊聯手京東在新零售領域對抗阿里的第二彈。
2017年10月17日,京東宣布與騰訊共同推出面向線下品牌商的線上線下融合的無界零售解決方案。據介紹,該方案以京東的交易體系和騰訊的社交、內容體系為依托,為品牌商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深度定制化、場景交易高融合的零售解決方案。
如今,騰訊入股永輝超市,持有5%的股份,成功在后者的前10名股東中占據席位,但是根據永輝超市2017年半年報,京東早就持有永輝超市5%的股份,為永輝超市第4大股東。

(圖片來自永輝超市2017 年半年度報告摘要 )
先有王者榮耀,后有超級物種,小馬哥的新夢想是要拯救地球嗎?
4年投入超750億元,阿里線上線下布局
早在2014年3月,阿里就以57.3億港元戰略入股銀泰商業集團,成為其最大股東;2015年8月,阿里出資283億元投資蘇寧;隨后三江、百聯、高鑫零售等等,阿里對線下傳統零售業的布局一直沒有停過。
逍遙子張勇,把阿里一系列新零售布局比做“下圍棋”。“阿里的投資我一直說像是下圍棋,必須既有實地,同時也要取勢,進行長短線布局。大家慢慢開始看到一些連接,這需要一個過程。”
在224億港元入股高鑫零售時,張勇坦言:只有通過投資,才能更好參與并了解傳統零售企業運營的現狀和可能的潛力,更好地找到行業里的機會點和痛點,能夠真正把新零售這個思想和實際經營效果掛起鉤來。據筆者不完全統計顯示,近4年來,阿里對新零售的布局投入超過750億元。

在新零售戰略的背后,是阿里全面整合供應鏈。換言之,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線上+線下+現代物流”,對應到阿里的現有架構,實現方式就是以天貓為核心,將淘寶、菜鳥、螞蟻、阿里大文娛、阿里云等串聯成一個網狀聯動縱隊,用大數據將其貫穿起來。
普華永道咨詢公司駐香港的咨詢總監Tom Birtwhistle表示,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正在通過解決供應鏈、物流等巨大的后端問題,而不是跟隨典型的以客戶為中心的路線零售商,將專注于電子商務和營銷。
當然除了投資外,阿里目前直營的新零售業務,主要包括盒馬鮮生、阿里零售通、阿里云零售以及孵化中的無人零售。
其中,超級物種盒馬鮮生把“生猛的海鮮大排檔”搬進了生鮮超市,讓吃貨能夠享用現殺現煮的海鮮大餐。此外,在盒馬app上下單,3公里范圍內可享30分鐘之內送達的極速體驗。吃貨們為了方便購買,更是出現了“盒區房”。
結語
一個人的江湖總歸是寂寞的。
阿里說是“新零售”,京東說是“第四次零售革命”,蘇寧說是“智慧零售”,網易是“新消費”。就連雷軍在烏鎮大會上采訪時也笑道,新零售他比馬云早提出來半天。
其實,“新零售”和“智慧零售”都只是同一種業態的代名詞,那就是零售行業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方向——“在大數據等科技助推下線上線下實現充分融合、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以提升用戶體驗”。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7年我國新零售商店交易規模將達389.4億元,到2022年將至1.8萬億元,復合增長率將達115.27%。
實體零售向互聯網零售轉型無異于一場“舊城改造”,這個萬億規模的浪潮里入局者們投入早已超千億。傳統零售巨頭按捺不住心頭焦慮,互聯網巨頭躊躇滿志舉旗入局,而消費者在雙十二繼續大吼一聲“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