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數據孤島時代 技術迭代不是智慧城市主導因素

作者:趙怡杰
來源:泰伯網
日期:2018-04-23 09:49:26
摘要: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一直都是該領域從業人員所關注的一個熱點。近日,Esri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咨詢顧問蔡曉兵在接受采訪時談到,城市擁有著像人一樣的鮮明特性。城市的地理位置,經濟、人文等皆有不同,城市的發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

  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一直都是該領域從業人員所關注的一個熱點。近日,Esri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咨詢顧問蔡曉兵在接受采訪時談到,城市擁有著像人一樣的鮮明特性。城市的地理位置,經濟、人文等皆有不同,城市的發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

  最簡單的例子,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東部沿海城市與西部內陸城市,如果單用一套指標來判定這些城市誰比誰智慧,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對于現階段國家制定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在蔡曉兵看來,它更像是一個指導性的方針。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總要有一些指標去督促、去引導城市的智慧化建設,以避免城市進行盲目建設。

  但這并不意味著在這套評價體系中的得分高者,就一定是智慧的城市。至少在現階段,并沒有真正意義上能對城市是否智慧做出判斷的評價體系。由于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評價標準,智慧城市各領域的建設又多處于探索階段,蔡曉兵認為,在評判某個領域的建設情況時,講智能會更好一些,而不是總將智慧放在嘴邊。

  站在智能化的層面上,許多領域之間就能進行橫向的對比,而不是空且大的“智慧”論道以智能交通為例,攝像頭與傳感器的覆蓋率,自動控制與人工智能的普及程度,這些智能化建設都是實實在在的,并且是可以統計的。

  如今,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飛速發展,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領域的“黑科技”不斷出現,讓無人超市、無人餐廳、無人銀行等應用層出不窮。

  在蔡曉兵看來,現階段技術方面可以選擇的余地有很多,可以相互替代的技術也有不少。所以,技術并不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主要突破口。反而在機制方面,由于各政府部門之間存在著數據壁壘與大量的數據孤島,缺乏統籌規劃更是讓系統性的智慧城市建設變的艱難。

  大部分的數據不能開放共享,有時甚至在同一個路口的攝像頭與紅綠燈都不能溝通,無法根據實時交通流量自動調節紅綠燈。此外,數據的采集、開放、隱私保護制度,以及上文所提到的智慧城市評價體系改善等,都屬于機制方面需要優化的內容。

  蔡曉兵表示,機制方面的優化涉及到組織機構的改革,法律法規的建設,其中所需要克服的難題也比較大,有些問題是軟性的,并不是一針見血就能解決的。智慧城市的機制改善,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的智慧城市,最終將會“以人為本”。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更加注重生活在城市中居民的感受,將居民的反饋加入到智慧城市的評價機制中,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智慧城市的建設給人們帶來的應該是方便而不是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