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教育在創新,教室在變革,那么圖書館呢?

作者:周博、嚴紅、魯煒
來源:新模式教學環境下的 圖書館空間重組設計研究
日期:2018-08-23 09:03:03
摘要:利用RFID技術感知和定位圖書,并與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無縫連接,讓資源與讀者、資源與資源互聯互通,實現人、資源、空間、設備的高度融合。統一身份認證、自助借閱、預約、打印、 掃描、個性化推送、智能推送等服務,使整個圖書館靈活感知、泛在智能。全館范圍內實現互聯網無線覆蓋,軍網終端有線接入,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發揮圖書館“信息輻射源”的作用,輔助現代化教學,實現信息資源在學院范圍的共知共享。

  隨著技術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教育在改革,在尋求創新,教與學在發生改變,學習的目的、學習的形式、學習的內容都在發生變化。

  為了更好的適應教學,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教室在發生改變,傳統教室轉變成了智慧教室。

  傳統教室

  智慧教室

  那么作為另一個重要的學習場所——圖書館,在新的教學環境下,是否也需要做出改變呢?

  圖書館空間重組的必要性

  圖書館作為院校的文獻信息中心,直接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它不僅是讀者進行學習和獲取信息的重要場所,更是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在信息爆炸時代,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讀者對圖書館的依賴度不斷降低。2014年9月,美國圖書館和信息資源委員會(CLIR)發布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空間研究報告, 指出數字化技術和服務的快速發展引起圖書館的更大變化,圖書館需拓展支撐教學及學習功能。

  隨著“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碎片化學習”等教學新理念及模式愈來愈沖擊傳統課堂, 高校的教學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作為施教與被施教的圖書館,讀者獲取信息的途徑、方式及載體形式大大改變,信息需求也趨于多元化。圖書館不再僅是信息資源的存儲地,其信息服務的內涵延伸擴展,圖書館需提供一個嵌入式的、多維度、全媒體、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因此,傳統的圖書館布局,即存儲空間、加工空間、閱覽空間已不能滿足各類讀者的需求,必須緊跟教學改革及需求變化,以讀者為中心,創建適應新環境下的圖書館空間與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和作用。

  圖書館空間重組的理念

  圖書館空間傳統上僅需滿足最基本的藏、借、閱服務,而新模式的教學環境已遠遠不能滿足讀者需求,圖書館空間重組勢在必行??臻g重組設計需緊跟教學新模式,根據現代圖書館建設發展新趨勢,按照“著眼未來、創新發展、適度超前、略有預留”的原則,遵循“服務育人、功能完備、集約融合、美觀舒適”的理念,實現 “吸引、引導、體驗”的功能布局主線,成為讀者喜歡的、不可或缺的集學習、研究、交流、休閑于一體的功能中心。

  1、以學科專業為主線,體現專業化服務

  為緊跟現代化教學模式,融入混合式教學理念,把圖書館資源與教學科研深度融合,提供教研教學全過程跟蹤、全系統嵌入式的新型專業化信息服務保障,圖書館空間布局采用藏、借、閱、學、研一體的,有特色的、一站式、全開放、自助式、大開間、大流通的服務模式。圖書館資源存儲打破傳統的以知識門類、文獻類型和語種進行布局,而以方便讀者一站式獲取資源,以專業性更強的學科專業為主題,突出特色,打造專題式存儲空間。一站式資源獲取是將基礎設施資源、信息資源以及人力資源有效整合,把圖書館現有的圖書、期刊、報紙、音視頻資源及各類商業、共享及自建原生、特色等電子數據庫有序組織,搭建統一的資源入口及跨庫檢索平臺, 讓讀者簡化資源發現流程,一站式獲取圖書館實體及虛擬資源。專題式存儲空間是按學科、專業將圖書館資源進行重組,對圖書館閱讀空間重新布局,在一站式快速獲取資源的基礎上,突出專業特色資源,提升讀者閱讀體驗感。同時提供互聯網無線覆蓋、軍網終端有線接入的網絡環境, 營造專業性突出、溫馨、自主、動靜結合、高雅的學習閱讀氛圍。

  2、以讀者為中心,體現人性化服務

  高校圖書館的藏書面積與讀者空間面積占比應為1∶1.8,要體現圖書館“一切為了讀者” 的思想,不是為了擴大書刊存放空間,而是為了提供給讀者更多的可利用空間。注重圖書館空間營造,根據讀者不同的學習形態,提供不同的學習空間,如專題式學習空間、個性化學習空間、 沉浸式學習空間、技術體驗空間、休閑空間等。利用自然能源,加強空間綠化設計,營造舒適學習氛圍,構建美觀舒適、綠色寧靜的學習交流環境,吸引、引導讀者,提升讀者體驗。

  3、以智能化建設為標準,輔助現代化教學

  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發展要求,加強圖書館智能化建設,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貫穿在空間重組的各個方面。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除計算機外,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博看讀報機、超星閱讀機等移動設備快速增長,空間重組針對終端多樣性發展需布設多種智能控制終端,進行硬件融合和軟件集成,搭建互聯互通互操作的資源管理集成系統。利用RFID技術感知和定位圖書,并與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無縫連接,讓資源與讀者、資源與資源互聯互通,實現人、資源、空間、設備的高度融合。統一身份認證、自助借閱、預約、打印、 掃描、個性化推送、智能推送等服務,使整個圖書館靈活感知、泛在智能。全館范圍內實現互聯網無線覆蓋,軍網終端有線接入,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發揮圖書館“信息輻射源”的作用,輔助現代化教學,實現信息資源在學院范圍的共知共享。

  4、一體化設計,空間重組靈活化

  圖書館空間重組應與校園環境和諧統一,現代簡約、布局合理、美觀舒適。同時,重組設計需考慮靈活化,有特色的設施、形狀各異的設備會給讀者帶來愉悅的感受,激發其創造力。定制家具體現簡約及靈動,可根據讀者需求及業務需要隨時調整,重新組配,帶給讀者全新的體驗和吸引力。圖書館空間重組設計讓公共空間與個性空間形成一體、相得益彰、凸顯個性,并富有鮮明的學院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圖書館空間重組設計

  1、以學科專業為主題,打造專題式存儲空間

  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拓展特色化服務功能,以學科專業為主題,打造專題式存儲空間。

  專業信息學術空間設計體現專業化、一站式的服務理念,遵循藏以致用、方便讀者的原則,突出專業特點,采用書架、閱覽座位相融合的方式,營造“人在書中,書傍人旁”的良好環境,給讀者以沐浴知識的美感和享受。配置計算機機位及網絡端口, 提供電子資源學習環境,實現專業信息資源一站式獲取服務。主要分為專業文獻借閱區、原生文獻查閱區、教材研究區、新技術展示區及自主學習區等。

  2、建立個性化學習空間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教學方法、手段及模式的革新,讀者獲取信息的模式也向多樣化、現代化發展,圖書館空間布局更需要滿足讀者的個性化空間需求。讀者在進行學習時,需要多方位信息保障,圖書館空間需提供數字資源和無障礙信息交互,促進團隊協作。建立個性化學習空間可分為大小不一的多種形式,利用大開間建設可容納10~30人的討論空間,利用小房間建設容納10人以下的小型學習研討空間??臻g內配置桌椅,提供投影、電子白板、音響等展示交流演示工具。配置的桌椅需便于移動,可根據使用規模靈活搭配和組合。個性化學習空間綜合實體空間、 虛擬資源及學習分享交流平臺,為科研討論、團隊創作提供研究空間,也可為教師提供試講空間,為學生拓展性訓練提供研討空間,為小型學術報告、學術講座及多媒體培訓提供智能空間。

  3、營造自主學習空間

  自主學習模式是現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緊跟教育改革需求,圖書館需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以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書庫中增加便捷座椅,讀者取閱圖書的同時就構建了個人自主學習空間;將天井改造成館內花園,讀者休憩、閱讀時,構建了輕松舒適的學習氧吧;將連廊部分擴展,設置異形閱讀桌椅、帶光源的閱覽座位,提供網絡和電源接口,配備新書、新報刊、主題展板等資源及宣傳品,建立相對獨立、安靜的沉浸式學習空間;在圖書館各層樓梯、拐角等區域布置休閑座椅,使之成為學員自主學習、小憩的場所。隨處可見的自主學習空間幫助讀者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4、創建技術體驗空間

  高等教育的變革發展,給教師及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的合作精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現代圖書館不僅僅是信息資源的集散中心,也是激發知識創造能力的學習交流中心。技術體驗空間建設內容與學校的學科、課程相關,通過學術交流、教學研討、創新實踐,運用編程軟件、3D建模、3D打印開發制作模型、模具,搭建網站、開發App或游戲等。圖書館提供信息資源及信息檢索服務,提供解決問題的場所,支持方案的組織收集整理,讓學生接觸新知識和新科技,讓知識信息和創新相結合,在動手操作中深刻理解知識,提高能力。

  5、利用網絡拓展服務空間

  圖書館的實體空間是有限的,而利用網絡可以讓圖書館的服務空間無限擴大。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混合式教學帶給學員新的獲取知識手段,圖書館應緊跟讀者需求提供服務。各類圖書、期刊數據庫讓圖書館的實體保障數字化,讀者僅需一臺計算機,便可隨時隨地及時地獲取信息;電子讀報機、電子借書機、數字閱讀機等新型電子閱讀設備讓讀者方便、快捷地獲得可移動閱讀資源;騰訊等即時通信工具將參考咨詢服務異地化、及時化;網站資源發布、微信公眾號的創建使得圖書館信息發布、推送及活動宣傳網絡化。無限的網絡空間無形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

  結語

  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曾說過“圖書館是生長著的有機體”,在新模式教學環境下,圖書館空間重組設計正是這一有機體成長的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及互聯網迅猛發展、讀者需求和行為發生重要改變的今天,圖書館必須緊密圍繞讀者的需求,設計重組空間,對空間及服務認知不斷深化,充分發揮圖書館空間的潛能,突出不同空間的不同特點及功能,打破傳統圖書館單一的存儲、閱讀空間作用,打造成全媒體時代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學術活動中心、研究交流中心、 知識管理中心和特色文化傳承中心,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空間的效用。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