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地下齊發力 機器人助力智慧城管加快實現
城市管理對每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來說都至關重要,它不僅關乎人們在該城市中生活的舒適度,同樣也決定著一個城市的面貌、素質和實力。
多年來,我國各大城市一直沿用“人力防范+事后處理”的管理模式,這樣的模式存在著隱患發現不完全、事故處理不及時、執法行動不配合等諸多問題。同時,近些年市民與執法人員暴力沖突的多發,也讓“城管”二字的好感度直線下降,傳統管理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當前的城市管理需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不少城市開始積極探索新的城管模式,比如重慶的“大城智管”、“數字化城管”和“智慧城管”。隨著各種高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它們正在探索出一條從人力管理到數字化管理再到智能化管理的升級之路。
而在新型城管模式的探索建設中,機器人所發揮的功效作用無疑是顯著的。綜合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感應、人臉識別等技術的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和應用,極大地加快了我國“智慧城管”及“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
機器人當“城管”有一手
當前,在自動化、智能化需求下,機器人正被我們廣泛應用于生產和生活之中,隨著相關市場化發展的不斷壯大,其應用領域也得以不斷延伸。因此,在我國正在建設“智慧城管”的幾個城市中,普遍都能看到智能機器人的應用。
就在近日,重慶市南川區就正式上線了機器人智慧城管系統,通過全天候對城市12類問題的不斷監測,精準解決了城市管理中的不少問題,推動城市管理走向“智管、眾管和細管”的全新惠民模式。
與傳統的人力應用不同,機器人因為功能強大、適應性強,其所應用的領域也更為廣泛,目前,城管機器人主要涵蓋了城市管理的地上和地下兩個板塊。
其中,地上的城管機器人在傳感、識別、定位導航等技術的加持下,通過巡邏、監測、反饋來及時發現問題、上傳問題,和指導執法人員解決問題。通過綜合應用巡邏機器人、安防機器人、監控機器人等組成的系統合力,對店外經營、機動車亂停放、暴露垃圾等常見城市管理問題進行檢測和處理。
而地下的城管機器人主要以管道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等為主力,通過對地下多種城市管道的監測、排查,來預防和破除安全隱患,以及對一些已發生事故進行及時處理。
不管是服務于地上還是地下的城管機器人,都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質量和精準度,擴大了城市管理的范圍,節約了城市管理的人力和執行成本。與此同時,多功能機器人的應用也方便了市民的舉報、反饋與交流,一改原來與城管人員勢同水火的情況,減少了暴力沖突的發生。
未來人機“共管”成趨勢
如今,以重慶南川區城管機器人為代表的應用,還只是我國“智慧城管”建設的一個縮影,從去年以來,國務院已經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等鼓勵和引導城管機器人發展的文件,未來幾年,全國各地關于城管機器人的應用項目建設還將不斷增多。
據此筆者預測,未來我國的城市管理將進入人機協同管理的智慧化、人性化、精準化時代。機器人將代替傳統城管人員進行城市監測、信息收集和問題反饋,同時深入一些危險場景進行事故處理,而城管人員將只保留高水平執法人員,在機器人提供的數據支持下進行人性化、精準化執法。
因此,傳統低素質、低水平城管人員必將大規模被淘汰,但機器人也不會完全取代執法人員。兩者只有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夠推動人性化與智能化融合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真正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