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11月11日,“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舉行。

柔性印刷電子技術是在塑料,紡織品,紙或金屬箔等柔性基材上直接印刷功能器件的新興電子技術。由于柔性印刷電子技術具有可直接打印,從設計到產品周期短,工藝步驟少和材料選用靈活等特點與優勢,因此在信息、能源、醫療、國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如柔性電子顯示器、傳感器、有機發光二極管、印刷RFID、薄膜太陽能電池板、電子報紙、電子皮膚/人工肌肉等。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的關鍵環節包括設計和模擬、基板和材料、制造工藝和設備、檢測和質量控制等,其核心是微納米圖案化制造,涉及多學科交叉領域。
哈工大深圳校區“十三·五”期間面向國家重點發展可穿戴電子技術的需求,結合深圳市的信息技術及新材料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特點,把握國際新興學術發展方向,組織全校相關學科研究人員規劃建設了“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大力推進柔性印刷電子技術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瞄準國家目標,以先進電子制造技術重大科學基礎問題為牽引,全面整合現有科研基地和學科隊伍資源,通過重大科研項目的帶動產出標志性的科研成果、培育國際一流的科學家,打造一個學科交叉融合、優勢資源共享、優秀人才匯聚、國際學術交流活躍、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科研教學基地,以科技創新為我國電子制造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核心驅動力。
據了解,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并設立學術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由理事會面向國內外選聘,由電子制造技術領域的杰出學者擔任。中心下設五個研究方向及一個校企聯合產業化基地。
目前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所涉及的學科已經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綜合素質好、能力強的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的團隊,包括全職教師及研究人員、雙基地教師及研究人員、客座教授及研究人員共40名左右,另外還有150名左右在讀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組建了一支以深圳校區全職教師為主,結合哈工大校本部的學科優勢和特點,國際化、高水準的學術隊伍。秉承“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其在安全離子液、柔性屏蔽、納米銀墨水、納米銀膏、紙基芯片、柔性能源等方面已取得多項研究成果,已經在第三代半導體封裝、有害物質檢測等領域得到應用,并以研究論文形式發表于“Science”及 “Nature”旗下子刊。
據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下設的五個研究方向包括:
電路設計與仿真:涉及輕量級加密算法在印刷RFID中的應用和實現、不同應用場合下印刷RFID的研究與實現、輕量級存儲器件在印刷RFID中的應用和實現;帶智能傳感的印刷RFID、各種傳統電子器件在印刷3D電路中的實現、傳統硅電子和印刷電子在實現3D集成電路方面的優勢和缺陷、結合硅電子和印刷電子的3D集成電路、印刷3D電路的可靠性測試方法及改善可靠性等課題的研究。
印刷電子材料與器件:包括量子材料與器件、有機功能材料及器件、生物智能材料與傳感器、透明導電膜材料與器件、材料表界面物理化學過程的研究。
印刷工藝與器件封裝:在利用印刷工藝制作高精度圖形制程方面,優化其在襯底上固化的技術手段,制作符合要求的柔性導電圖形,滿足電氣互連功能;在器件功能結構印刷方面,發展特定技術手段實現設計要求的結構,經過固化完成器件功能結構。發展封裝技術,使功能結構能夠在特定工作環境中穩定發揮性能,保證使用壽命。
精密裝備與檢測:大力研究和開發適應印刷電子的精密裝備,研究開發新技術提高打印電路的精度;針對高粘度的導電油墨,改進噴墨印刷工藝,提高打印電路可靠性;發展噴墨技術,實現尺寸穩定且能被準確地控制的墨滴。發展配套的檢測技術和精密設備用于在線實時檢測,以實現性能優異的電子產品。
可靠性預測與評估:改善及提高柔性印刷電子的可靠性是柔性器件設計的主要目標也是其能夠廣泛應用的前提,該方向的研究包括印刷電子疲勞失效研究及設計改良;柔性基底與印刷電路異質界面的力學及其可靠性研究;納米銀、納米銅及其他導電金屬或復合材料印刷線路延展性能研究;新型印刷電子封裝材料及可靠性研究;柔性印刷電子有限元分析研究等。
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同時下設校企聯合產業化基地,負責推廣轉化本中心在科學與技術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大批有應用價值的技術成果。該基地有三個主要功能:一是對于適合向社會企業推廣的成果,由該基地負責完成技術推廣與合作轉化;二是對于需要在基地內自主完成產業化實施的成果,由基地負責直接為社會提供成套裝備和產品;三是作為引進國外高新技術和裝備的應用示范基地,降低先進電子制造技術的引進成本用風險,加速對國外最新制造技術的應用步伐。
業內專家表示,此次哈工大(深圳)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將大力推進柔性印刷電子技術學科的跨越式發展,同時契合深圳市的產業需求,助力粵港澳灣區先進電子制造業的科技創新,加速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