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云服務,才能滿足工業互聯網企業的快速發展
提起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相信許多讀者都能在第一時間喊出它的名字——三一重工。
而對于由三一重工成功孵化然后獨立出來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樹根互聯,很多業內人士也是耳熟能詳。畢竟能夠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集聚數百家企業用戶,這對于一家初創公司來說并不多見。
因此對于樹根互聯這家企業,相信許多人都和筆者一樣感到好奇:究竟是怎樣的IT基礎設施平臺,能夠支撐和推動如此迅速的業務增長?
在不久前召開的re:Invent 2018大會現場,趣味科技見到了樹根互聯CTO、聯合創始人劉震博士,也由此揭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新銳
在IT科技領域,劉震博士可以說是一位資歷豐富的老兵。加入樹根互聯之前,劉震博士曾就職羅技、微軟、IBM、諾基亞等國際企業,并曾擔任羅技全球首席技術官、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諾基亞發展中國家研究院院長等要職,在互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積累了超過20年的工作經驗。
另外作為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院士,劉震博士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通信網絡、分布式系統、流處理系統等領域,也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據劉震博士介紹,作為一家工業互聯網企業,樹根互聯于2016年創建,在三一重工孵化以后專門獨立出來創建了一支隊伍,面向整個工業界提供服務。
“工業互聯網本身和‘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有著直接關聯,我們作為一家工業互聯網公司,所做的工作是打造一個工業互聯網的平臺,為各行各業賦能。”劉震博士介紹道,“從定義上來說,就是用云計算來為各行各業服務,把工業界在廠內的、廠外的各種設備連到云端上去,采集數據,送到云端,再通過云端的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得到洞察,然后再為這些設備的用戶提供服務,同時為這些設備的服務商提供增值服務。這就是我們的商業模式。”
“為了實現這個商業模式,我們做了很多云計算的工作,包括為工業管理的數據采集做開發等,因為工業界采集的數據跟一般物聯網的采集數據有很大區別,消費物聯網的數據通用性比較大,但是工業界因為隔行如隔山,所以各種數據特性很多,參數變化也很大。為了管理各行各業的復雜參數,我們在云端專門做了一個特殊的數據管理平臺,然后在這上面又同時做了數據處理的特殊平臺,主要是做流處理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等。”劉震博士透露,“經過兩年的打磨,我們的產品也越來越成熟,可以通過工業OS操作系統,把傳統工業界采用的OT(Operations Technology),和云端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連接在一起,為各行各業的企業用戶提供服務。現在已經有幾百家客戶在我們的平臺上運行,因為我們平臺自己不做IaaS,所以用的是公有云服務,主要是亞馬遜AWS。”

如何打消企業上云的疑慮
眾所周知,工業領域的不少企業對于上“云”仍然抱有一種天然的恐懼心理,因為害怕自己企業的數據在云端會出現丟失、泄密等各種問題。對此樹根互聯是如何打消用戶疑慮的呢?另外針對用戶在擴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樹根互聯又是如何結合AWS加以滿足的呢?
“在功能方面,我們做的平臺其實是能夠提供混合云服務的。這也就是說,如果客戶希望把數據放在本地,只是有一些計算部分或者一些保密性不強的數據上云,這樣就可以進行有選擇性的部署。當然如果客戶想把所有數據都完全放在本地,那也是可以的。”劉震博士表示,“另一方面,我們現在跑在AWS平臺上的客戶,大都對公有云并不是特別顧忌,覺得公有云還是可以信賴的。所以在AWS上,以上這些其實都不屬于太大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云服務有很多優勢,包括技術上的優勢,以及極強的可擴展性,更好的成本控制等等,所以總的來說,多數客戶對于上云還是非常認可的。大家可以看到,目前絕大多數的工業互聯網公司都不再自建IT基礎設施,而是直接選擇公有云服務在上面搭建自己的平臺。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行業趨勢。”
“其實最開始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我們剛成立公司的時候用的是騰訊云。但是在國外拓展業務的時候,直接就選擇了AWS的云服務。包括現在我們國內的業務也有一部分是用AWS,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內客戶同時在國外也有業務,或者是希望進軍國外市場,這樣的話AWS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另外雖然我們目前的客戶絕大多數都是中國企業,但是國外業務的發展速度也很快,除了德國、南非、中東、印度等國家和地區之外,還進入了美國市場。”劉震博士透露。

感受工業4.0的特色
“工業3.0其實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技術,包括PLM、MES等等,這些傳統的工業軟件都能在本地做相應的數據的處理以及機器的控制。而工業4.0的特點,就是能夠把這些本地的數據送到云端去進行大數據處理,這就是3.0時代難以達到的目標。從這里邊大家就可以看到我們整個業界的變化。”談到工業3.0到4.0的進化,劉震博士如是表示。
“其中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意味著這些原來本地使用的工具也要能夠數字化,盡管大家都知道這些軟件用的是計算機的數據處理,但是很大程度上,這些軟件的應用都是靠人工輸入數據的。而數字化轉型就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數據都應該直接從工業環境里邊直接抽取出來,包括機器的數據,也包括人的數據。譬如我們現在為三一重工做的數字化轉型,就是把人的活動、物料的控制、物料的處理等數據,直接通過傳感器來采集,然后傳到系統里去。”
“這些數據的自動采集是一個很大的特點。當這些數據采集到云端上去以后,就能夠首先具有更好的管理,其次得到更多的洞察。這些洞察又能夠直接進入傳統的工業控制軟件里,去更好地控制設備。這就是工業4.0的特色。”劉震博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