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直連”后 網聯未來將大力開展監管科技建設
在完成“斷直連”大考后,網聯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網聯”)在業務拓展方面舉措頻出,以謀求自身市場化發展。3月18日,網聯披露了下一步工作重點:將拓展平臺業務種類和功能,大力開展監管科技建設。
具體來看,網聯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包括:全面強化業務連續性;進一步夯實平臺基礎能力;拓展平臺業務種類和功能;全面完善風控體系建設;完善技術標準與技術管理;加強渠道精細化運營服務;提升服務成員機構水平;加快可信金融云建設;大力開展監管科技建設;穩步推動條碼業務發展;承接合規創新業務落地;積極發展戰略合作伙伴;助力完善支付市場商業生態;抓好人力資源工作;加強公司管理和服務工作等。
網聯是經央行批準成立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的運營機構。在央行指導下,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按照市場化方式組織非銀行支付機構以“共建、共有、共享”原則共同參股出資,于2017年8月在京注冊成立,為公司制企業法人。
此次,網聯也披露了自身定位的三大目標,包括:確保平臺運行平穩;支持行業健康發展;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這從網聯近期的一系列舉動不謀而合。
在完成“斷直連”后,網聯已采取一系列舉措,謀求市場化發展。在2月啟動高管招聘后,3月起,網聯同支付寶開展跨境條碼支付業務合作。此外,萬事網聯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事網聯公司”)已于3月6日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0億元。
對于網聯的自身定位,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網聯定位于公司制企業法人,在“斷直連”和備付金集中存管的階段性任務完成之后,同一般企業一樣,也面臨持續增長和拓寬業務范圍的問題。
對網聯的業務發展路徑,薛洪言表示,作為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的運營機構,網聯在支付清算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圍繞支付產業鏈,進可涉足前端支付業務,退可專注支付大數據、支付反欺詐、支付云計算等科技能力輸出,無論是跨境支付還是聯合成立銀行卡清算組織,都屬于網聯邊界可及的轉型方向。
在業務層面,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網聯自身的定位和屬性,網聯業務都基于線上賬戶,通過與萬事達的合作,則補齊了卡基(基于銀行卡)的產品和業務,并可以由此進一步從線上滲透到線下。對于萬事網聯公司的注冊,薛洪言表示,銀行卡組織對外開放已成定局,無論是否與網聯合作,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都會進入中國市場,屆時,銀行卡組織由銀聯一家布局變成多家競爭,預計會帶動銀行卡費率的下調,整個市場都會受益。不過,國內銀行卡的滲透率已經很高,用戶換卡積極性有限,新的進入者可發揮鯰魚效應,增強整個市場的活力,但很難對市場格局帶來大的影響。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鑒于網聯的背景,網聯需平衡好央行的行政化目標與支付機構市場化發展之間的關系,也不可過度市場化。
薛洪言提醒道,作為行業基礎設施性機構,無論網聯、銀聯還是信聯,充當監管與行業的橋梁,在配合監管、助力監管的過程中促進行業更好地發展,既是它們存在的前提,也是其核心職責。同時,作為市場化機構,它們又都存在通過增值化業務創收的動力,行業基礎設施的角色,也使得它們的市場化創收之路往往非常順利,難免就越走越遠,甚至出現利用自身特殊地位與市場爭利的現象。從解決思路上看,利用監管之手及時糾偏固然可取,引入更多地同類型的競爭者,如網聯之于銀聯,對于抑制單一基礎設施機構的過度市場化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