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智能遙感云平臺“四維地球”問世
遙感技術是60年代在航空攝影和判讀的基礎上隨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感測技術。遙感即是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臺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等,通過傳感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信息進行探測,然后經信息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與監測的綜合性技術。我國的遙感技術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從當初的單一衛星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志之一。
9月18日,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即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星中心”)在華為全球聯接大會上發布了 “四維地球”遙感數據云產品,宣布國內首個基于海陸空天海量多源數據、安全可靠的時空信息智能服務平臺即將問世,旨在構建時空信息產業云系統,推動應用創新發展,引領產業互聯網化變革。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副主任、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冰冰作為演講嘉賓,在會上對如何實現遙感影像大數據云服務的全新模式做了全面介紹與深入闡述。

“互聯網+”遙感創新應用 海量遙感數據云端快捷分享
從講解中筆者了解到,此次衛星中心發布的“四維地球”在IaaS層面,由華為提供基礎服務;在PaaS層面,是基于籮筐技術公司提供的海量遙感數據管理支持以及全分辨率影像的在線極速數據發布支持和智能數據分析支持;在SaaS層面,則是由中國四維統一提供在線門戶服務,包括Web端服務、移動端服務和其他的訪問權限服務,是一個融合云計算、AI、5G等構建的業界領先的云服務平臺,也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新一代智能遙感云平臺,不僅擁有35PB的中國陸地遙感數據存檔量,最高分辨率可達0.5米的豐富精準數據,并且實現了對海量遙感數據的云端快速分發、瀏覽共享,用戶在移動端與PC端皆可應用,海量遙感影像觸手可得、方便快捷。

“四維地球”提供包括基礎影像底圖、每日新圖、區域一張圖在內的通用遙感產品服務,大幅降低遙感數據使用門檻,實現按需、準實時云端提供高質量遙感數據;提供包括目標識別、變化檢測在內的智能信息產品服務,大幅降低人工判圖時間,實現利用人工智能快速、準確、高效識別;提供包括網絡地圖在內的應用開發服務及標準國際接口,可直接支持智慧城市平臺、業務系統、手機APP以及各行業應用軟件調用,精準高效對接政府、企業、公眾等海量用戶應用需求,真正實現“遙感上云”,開啟了“互聯網+”遙感的創新應用模式,打破了用戶原先需要從遙感數據中心訂購、生產、下載數據到本地進行行業化應用的傳統模式,客戶可在線獲取當天遙感數據及增值產品并開展業務化應用。
時空大數據核心技術支撐 “四維地球”領跑業界
“四維地球”實現了對10PB級高分辨率影像的實時處理、高并發云服務,達到了每天2小時內處理20T數據的性能,且并發量可按需拓展,最高可達到40萬,這在同類產品、甚至是國外產品中也是罕見的。據悉,這得益于其時空大數據供應商籮筐技術公司的時空大數據核心技術。
該項技術獲批全球專利,突破了海量遙感數據管理和應用的技術瓶頸,支撐起了10PB級遙感數據的實時處理與分發,具有高并發、高可用、高穩定性優勢,可按需拓展。這在遙感影像的云服務中作為“承前啟后”的PaaS和軟件基礎設施,支撐起了海量數據上云,構建了與華為云的對接,延伸到了SaaS層面,不僅讓用戶能在云上享受的數據多、速率快,同時容納上云的用戶也更多。

“AI+遙感”賦能行業“上帝之眼”“云上”信息決勝未來
目前,衛星遙感應用已布局我國農林牧漁、氣象環保等多個領域,作為創新衛星遙感應用的引領者,“四維地球”融合了遙感技術、大數據服務與5G、人工智能,為遙感技術的應用延伸了更多場景,拓展了更為廣闊空間。

發布會上,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副主任、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冰冰也全景式呈現了影像大數據云服務在水利、環保、國土、農業、稽查等多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中發揮的巨大的作用:通過“AI+遙感”的智能模式,讓行業擁有云上的“上帝之眼”和“上帝之腦”,在給業務提速的同時,完成了諸多人力不能勝任的工作。
依托“四維地球”智能遙感云服務平臺,環境監測部門可快速獲取近實時影像,通過歷史影像與最新影像進行前后時像對比,對水體、固體廢棄物、生態環境等進行動態監測,構建風險源遙感監測類別體系與監測標準數據庫,有效推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檢查督辦整改情況;水電水利行業可對不同時相的遙感影像進行提取分析,快速獲取水利信息空間分布,與地面監測站網形成呼應補充,在防汛抗旱、中小河流治理、水資源管理等重點業務中發揮巨大作用;而參與農業創新的衛星遙感力量,更可結合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集結發力,共同作用于這個古老的領域,讓它變得越來越“聰明”。占領“云上”信息的高地,正越來越多的影響著各個領域和行業的發展。
自70年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遙感技術發展與應用,在遙感技術系統、遙感應用系統、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進展。在應用方面,遙感技術已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中,尤其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和資源調查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科學的宏觀輔助決策信息,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在技術應用逐步由國家行為向產業行業的轉化過程中,有力地推動了國土、農業、林業等部門對這些新技術的認同和采用,成為主管部門執法或制定產業政策、規范及行業技術改造的重要依據之一。未來,隨著衛星中心在時空大數據領域合作的加深與推進,將極大推動我國遙感技術的進步,以“四維地球”為領先的智能遙感云服務平臺也將大放異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