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510所研發的引力參考傳感器實現在軌應用
9月20日下午,中科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將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試驗衛星正式命名為“太極一號”,并展示了該衛星成功驗證空間微重力條件下超高精度控制和測量技術的初步成果。其中,作為“太極一號”衛星的核心測量設備,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研制的引力參考傳感器,首次在軌應用并發揮關鍵作用,標志著我國在世界最前沿的航天高精尖領域開始發力爭先。

引力參考傳感器產品照片,資料圖
此次,510所研制的引力參考傳感器在“太極一號”衛星開展微重力測量、激光干涉測量、無拖曳控制等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實現了對極微弱衛星平臺擾動的精確測量,也為衛星的超高精度控制技術驗證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了解,510所從事空間微重力測量已有近40年歷史。自2000年起,該所科研團隊開始挑戰高精度靜電懸浮加速度測量技術,該技術也被稱為最精密的空間測量技術之一。在近20年的科研成果基礎上,科研團隊用短短一年時間,為微重力技術試驗衛星研制了最核心的測量設備——引力參考傳感器。

科研團隊研發現場,資料圖
據科研人員介紹,該項目是靜電懸浮加速度測量技術的首次在軌應用,它可監測到衛星平臺受到任何最微小的擾動,包括來自太陽光照的微弱壓力及來自太空里極其稀薄氣體的阻力,甚至是來自地球對衛星的反向輻照壓力。
此外,該項技術也是未來空間引力波探測、超高精度慣性導航、全球氣候及重力環境研究等重大和前沿空間科學研究和工程應用領域的關鍵技術。

“太極一號”衛星實物圖,圖自中科院
8月31日,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截至目前,衛星狀態正常,各項測試結果正常,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順利完成,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意味著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成功邁出了第一步,為我國在空間引力波探測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礎。
關于引力波
引力波是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和變化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波。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基于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5年,雙黑洞并合產生的引力波首次在地面被直接觀測到。這項成果在201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資料圖
引力波提供了有別于電磁波的一個觀測宇宙的全新重要窗口,成為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的新途徑和手段。不過,由于引力波信號極其微弱,實施空間引力波探測挑戰巨大,需要突破目前人類精密測量和控制技術的極限。所涉及的核心技術包括高精度超穩激光干涉儀、引力參考傳感器、超高精度無拖曳控制、微牛級推進器等。“太極一號”衛星正是瞄準了這一重大科技前沿,對這些核心技術的可行性和實現途徑進行在軌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