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錦江區借IoT、移動通信網等技術打造智慧養老服務體系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國家衛健委確定了第三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名單。成都錦江區名列其中,以上就是錦江區老人生活的剪影。
紅星新聞記者11月26日從錦江區宣傳部獲悉,錦江區把“智慧健康養老”作為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的抓手,注重依托互聯網、物聯網、移動通信網等現代技術,積極構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打造出了具有錦江特色的“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模式。
在錦江區打造的智能適老化改造樣板間內,各式各樣的高科技助老產品琳瑯滿目,極大地方便了老人的生活。走進大門全屋燈光自動亮起,窗簾自動打開,窗戶通過安裝的感應器遇強風自動關閉。廚房操作臺面可根據老人身高調整升降,廁所安裝“智能魔鏡”,老人可通過鏡子查看天氣、收聽新聞、播放音樂,老人床可分別對前中后進行高度調整……
↑智能魔鏡
華成路社區86歲的居民陳謀選是適老化改造的受益者之一。他家中不僅安裝有人性化扶手、防滑淋浴墊、沐浴椅等幫助老人如廁行走的設施,還安裝了感應燈、緊急呼叫裝置、溫濕度監測儀、燃氣泄漏報警器等智能化設備。
陳大爺說,他每晚都有起夜的習慣,一下床感應夜燈就會自動點亮,不用摸黑開燈;上完廁所回到床上大約20秒左右,燈就自動熄滅了。
此外,陳大爺的床頭、廁所、客廳還安裝了3個緊急呼叫裝置,只要拉動繩索裝置就會自動向陳大爺的兒子撥打電話,方便老人在出現意外時及時求救。
而燃氣泄漏報警器和溫濕度監測儀則能在陳大爺家中出現燃氣泄漏和火災等情況時自動通知陳大爺的家人,陳大爺說:“雖然這兩個設備還沒有報過警,但是一家人都覺得更安心了。”
適老化改造運用的智能設備中最讓陳大爺滿意的還是他手中的拐杖,“我手上拿的是高科技拐杖,可照明、可報警,還可聽收音機。”
據悉,錦江區為優化老年人現有住宅和居住空間適老化水平,投入資金240余萬元,為2100余戶高齡獨居、失能失智、低保困難等老年人家庭免費安裝了煙霧、紅外、燃氣等智能化監測設備,發放緊急呼叫器,通過“物聯網+”適老化改造工程,提升了老年人生活質量。
80歲的余榮彬去年12月入住了春色康養,由于長期在家臥床缺乏照護,老人的背上長起了壓瘡,剛入住時壓瘡已達12×10厘米。入住春色康養后,護工通過智能化系統的提示每二十分鐘為老人翻身一次,經過精心細致的照料,半年后余大爺的壓瘡痊愈了。
老人臥床休息時,養老服務中心電子屏幕上便實時顯示出老人的體溫、體重、脈搏、離床次數、睡眠時間等信息,當老人生命體征超過常規值時大屏幕上閃爍紅燈自動報警。
據介紹,春色康養養老服務中心為每一名入住的老人配備了智能床墊,實時監測老人生命體征,以“智慧大腦”輔助護工精準照護老人。老人身體出現異常、發生大小便失禁、離床時間過久智能床墊系統均會立即提示護工采取相應的措施為老人服務。老人們的床頭還配備了iPad,方便老人隨時與遠方的兒女視頻通話。
與此同時,錦江區另一養老服務機構“長者通”呼援中心也通過一鍵呼、移動通和長者通座機等智能化設備為老人提供五大類30余項24小時緊急和非緊急服務,被稱為“電子保姆”。
77歲的劉大爺居住在東光街道觀音橋街,發現洗衣機水管松脫漏水家中被淹,查看中自己還摔了一跤。緊急之下,劉大爺立即呼叫了“長者通”求助。接報后,問題得到了及時解決。
據統計,錦江區60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約有13萬人,占戶籍人口的21.5%。2018年錦江區研發了錦江區居家和社區養老綜合服務平臺,養老服務金的申請、審核、發放和養老服務機構的相關資質審核等也均通過該平臺完成。
該平臺還將轄區內的所有老人、各級養老管理部門、各級養老涉老機構、養老服務團隊、志愿者等納入一個共享聯動體系,實現了相關部門、各街道、行業組織之間的信息共享。
在平臺上,錦江區民政局為60歲以上的困難老人和70歲以上的老人配套了一張養老智能卡,詳細的記載了老人的信息,每一次刷卡均會進行身份識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