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中的物流發展,RFID技術提供強大助力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因其具有巨大增長潛能,已是當今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戰略制高點。據Gartner預計,2020年全球超過65%的企業將在經營和管理流程中采用物聯網設備。

而對于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物流業來說,物聯網技術是實現智慧物流的根基,故而,物流是物聯網技術最首要的應用行業之一。隨著5G通信、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發展和技術積累,物聯網將促進物流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并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物流企業經營效率和客戶體驗。
物聯網+物流,市場空間不斷擴大
當前,物聯網產業的市場規模正不斷擴大,工信部旗下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物聯網設備達到12.1億臺,預計到2025年,中國物聯網設備數量將增長到53.8億臺。而物流行業是物聯網最重要的應用領域,物聯網作為智慧物流實現的基礎,伴隨著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由于物聯網在溯源、監控、協同與預測四大方面均能提供保障基礎,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溯源保障:在醫藥、農產品、食品、煙草等行業領域,產品追溯在貨物追蹤、識別、查詢、信息采集與管理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可追溯功能為產品質量與安全提供了保障。
監控保障:基于GPS衛星導航定位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等多種技術,在物流過程中可以實時實現對車輛定位、運輸物品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實時監控功能為產品質量與安全提供了保障。
協同保障:基于傳感器、RFID等物聯網技術建立物流作業的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的網絡,可以實現物流配送的全自動化,實現物流與生產聯動,并與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全面協同,為物流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預測保障:基于物聯網技術升級智慧物流和智慧供應鏈的后勤保障網絡系統,滿足電商快速發展及智能制造等環境下產生的大量個性化需求與訂單,幫助企業準確預測客戶需求,提供預測保障。
物聯網+物流,社會效益不斷凸顯
物聯網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被稱為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2009年,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加快物聯網的研制使用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一系列物聯網發展有關的產業政策相繼出臺。2016年,物聯網被寫進“十三五”規劃。可以預見物聯網將對經濟增加帶來無窮影響力。

物聯網是重構人、貨、場的基礎,是推動智慧物流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將物流企業運行環節的貨物、車輛、貨柜、人員、倉庫等產生的數據納入到云平臺中,通過數據分析、挖掘,生成更有用的、更科學的資訊或決策,就是物聯網與物流企業的深度融合。通過提升物流企業的效率,提升客戶的體驗和忠誠度,不僅可以幫助物流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也將實現重要的社會效益。
我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個百分點,則可以在貨物運輸、倉儲方面節能降耗1000億元以上,可以增加1300億元左右的社會效益。因而加強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應用,加強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對實現低碳物流,降低物流消耗,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減少流通費用以及增加利潤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