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和區塊鏈為供應鏈數據共享提供可見性
奧本大學RFID實驗室已經完成了一個POC(概念測試),它證明了區塊鏈可以在供應鏈中提供基于RFID數據的可見性。芯片集成項目(CHIP)于2019年啟動,為五家參與公司(為三家品牌和兩家零售商)跟蹤產品。其結果是,區塊鏈網絡使這些公司能夠自動共享關于共享供應鏈中貨物流動的數據。
RFID實驗室主任Justin Patton表示,基于這些結果,使用帶有RFID技術的區塊鏈可以結束品牌對于供應鏈中產品短缺的抱怨,同時提高供應鏈效率。品牌和零售商還可以創建從工廠到商店的每個RFID標簽項目的可訪問歷史記錄。實驗室已經發布了一份描述結果的技術文件。
POC的參與公司包括耐克(Nike)、PVH Corp.和Herman Kay三個品牌,以及科爾(Kohl)零售商和梅西(Macy)百貨兩家零售商。2019年,這些公司收集并共享了RFID標簽讀取的單品級數據流,他們使用了Avery Dennison、IBM、Mojix和SML的軟件和硬件支持。
GS1標準組織和管理咨詢公司Collaboration LLC協助管理了該項目。CHIP POC由出發地和商店之間的三個區塊鏈渠道組成。
RFID實驗室POC遵循Project Zipper計劃,該計劃為期12個月,旨在測試RFID帶給零售供應鏈的價值。CHIP POC是被Patton稱為“爬行、行走、跑步”的三步過程中的第二步,在此過程中,供應鏈的RFID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并減少浪費。從現在開始的第三步,將在現實世界的供應鏈環境中測試區塊鏈數據。
在過去15年左右的時間里,RFID技術在零售業的應用量和相關利益都有所增長。許多商店中都有單品級的跟蹤方案,可以提高商店的庫存可用性并實現全渠道銷售。Patton解釋說,RFID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吸引力較小,部分原因是合作伙伴之間的數據管理和數據交換面臨挑戰。供應商以前并未共享RFID標簽的數據,因此,在一個行業中,“我們在工廠為產品貼上標簽,在商店的供應鏈末端進行掃描,但我們在供應鏈的許多交換點沒有使用這些標簽。”
Patton說,雖然商店可能知道產品的位置和狀態,但商店并不清楚產品的生產制造及運輸流程。供應鏈中缺乏可見性會導致貨物丟失或工廠與商店之間訂單貨物損失導致的索賠。同樣,提前發貨通知的準確性往往很差,而且數據交換技術對于現有的供應鏈和技術來說已經過時或不能適應。
Patton說:“這種共享的數據交換方式非常有必要,而區塊鏈是‘解決問題’的好選擇。”他回憶道,Mojix和微軟在2016年為RFID實驗室推薦了區塊鏈技術的測試。奧本區塊鏈工作組于2018年2月成立,成員包括品牌、零售商和物流供應商。這個組織首先對零售業進行了調查,發現其優先事項包括供應鏈的可見性、可持續性、消費者參與度和產品認證。
然后工作組啟動了CHIP計劃,成員們組織了概念測試。PHV Corp.和科爾零售商配對組合提供單一的供應鏈;Herman Kay和梅西百貨提供了另一種供應鏈,通過傳統的批發渠道跟蹤產品;耐克在其閉環供應鏈上提供了第三個渠道,通過自己的分銷中心在生產現場跟蹤標簽。PVH和科爾零售商開始在兩個分銷中心(每個公司一個)捕獲RFID標簽讀取數據。PVH在一個分銷中心提供了兩個發貨讀數點,而科爾零售商則在自己的分銷中心提供了收貨數據。
Mojix為捕獲和管理數據流的技術做出了貢獻。Herman Kay公司提供了自己分銷中心一個RFID閱讀器的讀取數據,而梅西百貨則為6家商店的產品提供了一個分銷中心的傳入接收數據。Herman Kay使用SML解決方案來捕獲和管理RFID數據,梅西百貨在分銷中心以及店內與Avery Dennison合作。耐克會在工廠的RFID標簽編碼點收集RFID數據,然后又再在分銷中心收集,并利用自己的技術團隊管理RFID數據。
為了使三個渠道中的閱讀器獲取數據更加標準化,CHIP POC參與者使用了電子產品信息服務(EPCIS),這個產品為區塊鏈中的所有參與者提供了數據格式。這些公司使用了Linux Hyperledge Fabric區塊鏈框架,其中加載了符合EPCIS的數據。
科爾零售店、Herman Kay和Nike將其RFID數據發送到CHIP團隊開發的稱為Translator Tool的Web應用程序中,這個應用程序識別了關鍵數據并將其轉換為EPCIS兼容數據。PVH Corp.和梅西百貨利用自己的設備或解決方案供應商來啟動這一程序,生成了自己的數據,并將信息直接傳送到了區塊鏈。
CHIP團隊在區塊鏈技術堆棧中使用了三層。第一個主界面和接收點是CHIP Translator Tool應用程序;第二個是同樣由CHIP開發的區塊鏈客戶端(Blockchain Client),它將Web應用程序連接到第三層區塊鏈平臺(Blockchain Platform)。每個渠道在平臺內都有其自己的獨立側鏈,只供該渠道的參與者使用。
公司可以用這套系統查詢訂單之類的信息。這將由區塊鏈平臺的訂單服務部門接管并負責安排訂單,再將訂單分發給適當的渠道,供該渠道成員查看。同時,每次讀取的記錄都會生成數據,然后再通過訂單服務將其發送到平臺。因此,每當貼有標簽的產品離開品牌的分銷中心時,數據會共享到零售商的平臺。零售商的分銷中心收到信息后,便會與品牌共享信息,也可以通過零售商的渠道共享信息。
一旦所有參與者都在單個區塊鏈解決方案中匹配了自己的數據流,CHIP團隊便激活了區塊鏈流程,數據開始流經供應鏈網絡。一些參與者已經在他們的設施中完全部署了RFID技術,而其他參與者已經為POC建立了新系統。Patton表示,這就是為什么讀取的數據不是為了分析供應鏈的準確性,而是為了分析可以捕獲的數據。POC還旨在跟蹤單個商品的生命周期,以便用戶可以簡單地通過讀取其RFID標簽并在區塊鏈網絡上訪問其記錄來查看商品的歷史。
貫穿整個供應鏈的第一個產品是一件外套:Herman Kay的Michael Kors大衣。Patton比較了1974年在一包箭牌口香糖上對條形碼的第一次掃描,認為那是一個偉大的時刻。Michael Kors大衣在Herman Kay配送中心的出發日期和地點、到達梅西百貨的倉庫以及到達商店的信息都可以在區塊鏈中看到,也可供渠道合作伙伴使用。他說:“我們第一次看到自動數據傳輸,這是了不起的。事實證明,這些數據正在變得生動起來。”
根據Patton的說法,POC的結果(實驗室在其技術文檔中進行了描述)表明,區塊鏈網絡為整個供應鏈中帶有RFID標簽的物品提供了自動數據交換。RFID實驗室的下一步是與現有參與者以及CHIP團隊的其他品牌成員和零售商進行試點。他說,在試點時,會將數據與不使用區塊鏈的供應鏈渠道進行比較,以查看該系統可能會對索賠或可以提供的其他商業價值產生的影響。
Patton說:“共享數據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方法。”從這里開始,公司應考慮如何確保將正確的數據優先輸入到區塊鏈中。由于數據會成指數增長,因此公司必須檢查數據來源。“我們學到的第一件事是,要著眼于正確編碼每件商品的能力。我們非常擅長在商店中收集數據。但仍然需要開發的地方是收集倉庫中的數據,這方面我們不是很擅長,因為這樣做的人并不多。”
Patton說:“POC的結果證明是有效的。”他預測到了這樣一種情況:“未來我們將生活在供應鏈中,而其中沒有人擁有所有數據。但好的數據這僅僅是開始。到達那一步還需要努力,但是未來每個人都在想像和想知道如何到達那里,我們就在這里。這是可能的,這就是到達那里的方式。”
實驗室的下一個目標是在今年年底之前獲得試點數據。Patton稱,但并不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會被加入,“有很多新人對這個項目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