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區全面推行用電子標簽和“農安碼”監管食用農產品
5月18日,杭州市余杭區舉行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農安碼”和電子合格證發布會,標志著余杭“農安碼”正式上線運行。記者了解到,目前,余杭全區累計完成生產主體信息登記14200家。計劃到6月底,全區各鎮街全面完成農安碼賦碼和信息卡登記發放工作。
什么是余杭“農安碼”?據介紹,這是余杭所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一個特殊身份證,通過農業主體信息卡、余杭農安APP或微信小程序掃碼亮碼,可實現生產記錄、農藥肥料購買、產品質量檢測、電子合格證出具、執法監督、預警提醒、政策服務等十大應用場景,具備生產管理、監督檢查、質量追溯、惠農服務等四大核心功能,實現“一碼知安全”、“一碼抓監管”、“一碼享服務”。
由于農業生產主體數量眾多、小而分散、流動性強,生產不確定性大,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大,覆蓋面、針對性及風險防控等方面存在一定隱患。去年以來,針對“農業生產主體監管難”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推行難”兩大全國性難題,余杭區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開發了食用農產品“農安碼”,以及“余杭農安APP”和“禹上農安”微信小程序,依托余杭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積極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智慧化監管服務體系。
據介紹,“一碼一卡一證”是余杭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的主要載體,“一碼”即農安碼,是按照統一編碼規則,為每個農業生產主體配置的一個唯一性二維碼,用于身份識別和數據信息的實時記錄傳遞,目前可在十大應用場景中使用;“一卡”即余杭區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信息卡,是向全區每一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發放的一張電子芯片卡,是“農安碼”掃碼亮碼的實物載體,具有信息儲存功能,用于主體動態管理;“一證”即電子化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是利用信息技術傳遞合格證信息的電子標簽,出具方式有主體信息卡上的二維碼,手機小程序中的二維碼和可黏貼的二維碼標簽,其核心信息都與農安碼相關聯。通過手機注冊辦卡、使用APP或小程序掃碼和憑碼領取合格證這樣的便民操作,實現“一卡管生產”、“一碼知安全”、“一證溯全程”。
在應用場景方面,以投入品實名購買及預警提醒為例,“農安碼”推進肥藥購買使用向“雙實名、雙定額”轉變,設置化肥使用上限指導和農藥實名購買風險預警功能。生產主體通過農安碼實名購買投入品和了解化肥合理用法用量等,所有購買信息在信息卡中實時記錄,通過購買的頻次、數量、品類等與其生產類型和規模所需投入品情況進行對照,對異常用戶自動向監管部門進行預警。
目前,余杭全區96家農資店均已實行農藥實名制購買;全區223個農產品快速檢測室進行改造提升,去年全區快速檢測共61233批次,執法檢查共出動人員1626人次,檢查單位1237家次。
據介紹,通過使用“農安碼”將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精準監管。“農安碼”將主體動態管理、農資實名購買、質量檢測和生產過程管理、交易等信息實時上傳至區級監管系統;電子合格證的出具使用,將農產品信息從生產環節導入流通環節,為精準監管提供數據支持。在日常巡查管理或收到農藥實名購買異常用戶預警時,管理人員掃描農安碼,可立即了解監管對象的相關信息并有針對性地做出精準快速的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