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港集裝箱堆場借RFID等技術實現自動化升級改造
5月5日,在大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調度中心,遼寧港口集團大連港集裝箱碼頭軌道吊操作員陳昌明盯著電腦屏幕,輕松晃動搖桿,一次通過遠程控制自動化軌道吊的集裝箱堆放作業便輕松完成。
陳昌明告訴筆者,從今年1月19日起,這樣的“智慧化”操作每天都大連港集裝箱碼頭自動化堆場內上演。
“智能化”產生大變化
五月初的大連,天氣陰晴不定,氣溫忽上忽下。“往年這個季節,正是遭罪的時候。碼頭風大,現場作業阻力大。現在好了,坐在辦公樓內的調度中心,動動手指就能完成操作。”陳昌明笑著對筆者說。
在傳統軌道式起重機狹小的駕駛室里,陳昌明“貓”著腰工作了24年。“軌道吊的駕駛室離地面約20米,想看到地面上的卡車只能低頭彎腰。工作忙時,幾個小時保持這樣的姿勢也是常有的事兒。”陳昌明說,干他們這一行,腰肌勞損是職業病。
今年元月開始,大連港集裝箱堆場自動化改造項目正式投入運行,陳昌明的工作環境和以前比起來,有了天壤之別。經歷了系統培訓后,現在陳昌明坐在辦公樓里的調度中心,對著電腦屏幕就可以完成軌道吊的作業。與筆者交談之際,他操作兩下搖桿便完成了一次集裝箱堆放作業。“只需要在即將裝車那一段距離內人工介入,剩下的便可以安心交給電腦去完成。”陳昌明說,如今在工作空閑之時,他甚至可以稍微走動走動。
“告別了過去狹小的工作環境,腰和頸椎也輕松了許多。”這位40多歲的漢子邊說邊在座位上伸了個懶腰。
“自動化”堆場優勢凸顯
筆者了解到,自動化堆場改造項目中投入運行的3臺自動化軌道吊,采用了TDS目標掃描、SDS吊具監測、LCPS防打保齡、CPS集卡車引導、ALS自動著箱、OCR視頻流、RFID無源射頻等技術,具備自動翻箱、自動歸并轉等功能,有效提高了集裝箱堆場的綜合作業效率。
“整機配備的ATL集卡防吊起、大車激光防撞等系統,確保了作業的安全性、可靠性,且設備作業受外部天氣影響顯著減少,可實現24小時全天候作業。”大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浩介紹,作為東北地區首個堆場自動化改造項目,大連港集裝箱堆場自動化改造項目經過一年的開工建設及綜合測試,突破了老舊電控系統改造、多系統交互等瓶頸和難題,具有系統智能程度高、投資運行成本低、操作員準入門檻低等特點。隨著該項目的投入運行,大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不僅建成東北地區第一個規模化、平行岸線布置的雙懸臂自動化堆場,也實現了從傳統堆場向自動化堆場的成功轉型。
“以前的工人從培訓到上機操作大約需要半年時間,完全熟練則需要兩年,而且長期從事這個工作對腰椎頸椎也有損害。”大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船舶調度員肖駿祥表示,現在培訓兩個月后,自己就已經可以熟練地操作軌道吊。
向智慧港口加速邁進
大連港是個老碼頭,根據這個特點,大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沒有新投資做全自動化碼頭,而是在原有的碼頭上進行自動化改造,集裝箱堆場的改造便是第一步。
“集裝箱堆場的軌道吊在實現自動化改造之后,一個工人可同時操縱3臺機器,多類型混合作業效率提升至21.7自然箱/小時。”張浩告訴筆者,“整個碼頭一共有24臺軌道吊,完成自動化改造的有3臺。我們預計在2021年,將剩余的21臺改造完畢,3年內還將完成其余7條街區的自動化改造。”
運行以來,該項目不但滿足了集裝箱堆場的全天自動化作業需求,且堆場內全封閉、無人機交互的作業模式也充分保障了疫情期間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疫情期間,我們的項目團隊也沒閑著。在線會議定期召開,每班次都有專人跟進自動化堆場的問題處理及方案優化,以確保自動化堆場各項指標的穩步提升。”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加快智慧港口建設,大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在開展堆場自動化改造項目的同時,也在同步推進智能堆場計劃、智能配載計劃、智能理貨系統、電子在線支付等相關服務,不斷提高遼寧港口集團集裝箱碼頭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讓客戶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全面探索集裝箱智能作業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