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市場風起云涌 暴露人才短缺問題
近年,機器人以多種角色頻繁出入各大酒店、影院、餐廳、車站、工廠等場地為人們提供服務,部分人認為,機器人替代人工或將提高社會失業率,最明顯的是工廠智能化對傳統制造業造成的沖擊。例如:近日,格力空調基地通過在生產線投用機器人,用以空調底座安裝,據悉,僅由數臺機器人組成的“六合一工作站”不僅可以確保生產一致性和提高精度,而且還能節約20人左右的人力。
近看,機器人作業似乎已經威脅到了部分從業者的工作穩定性,但是縱觀整個機器人行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供給已經出現短缺,且缺口正在不斷擴大。據近日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有關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同時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研究表明,每增加一臺機器人將創造3.6個崗位,按此趨勢,機器人新增崗位的人才需求量必定會在智能制造不斷深化中變得更大。
造成機器人產業人才缺口增大的原因主要表現為機器人產業高速運轉、機器人學科建設緩慢及制造業工人從業觀發生轉變三方面。
疫情影響+政策支持 機器人行業崛起迅猛
2020新冠肺炎的傳染性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風險,實踐證明,在所有人的社會生活高度依賴市場機制的當下,人與人之間接觸的被迫減少注定會對原本的經濟社會秩序造成沖擊。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條件下,無接觸經濟成為同時兼顧防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方”。
在機器人行業,無接觸經濟為機器人企業迎來了新的增量空間,主要表現為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催生出許多新的功能性需求,例如巡檢機器人自動檢測行人是否佩戴口罩和自動檢測體溫,掃地機器人增加消毒功能等,新的需求推動服務機器人行業飛速發展。根據IFR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2億美元,約占全球25%市場份額,中國電子學會預測未來這一比例有望達到30%。
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基于此,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助推機器人行業加速向前發展。
2015年,我國政府便將機器人發展寫入《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中,并將其作為十大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以來;接下來,在“十三五”期間(2016年-2020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聚焦“兩突破”、“三提升”,即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質量可靠性、市場占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在“十三五”的第五年之際,2020年,政府出臺新基建政策,大力推進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革新,這意味著工業4.0將迎來新的一輪技術變革,人工智能行業,尤其是機器人領域的市場紅利將更上一層樓。
機器人行業發展迅猛的同時,將加劇用人問題——機器人產業的人才庫與行業發展速度不匹配。
機器人學科發展緩慢 無法滿足企業用人需求
大中專院校機器人相關專業近幾年才陸續開設,人才培養速度暫時無法滿足企業需求。例如華南理工廣州學院下的機器人工程學院于2019年才正式設立,盡管該院校的機器人工程專業早于2017年便已正式授課,但是也不過開設了三年的時間,這意味著該學院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專業學子還未畢業抑或剛畢業。
此外,通過今年20余所廣東院校招生信息了解到,僅有暨大、華南農大、廣工、廣大4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專業;廣工、深大、仲愷3所高校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其次,大數據方面的專業也深得院校青睞,廣工、南方科大、廣財新增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廣海大、仲愷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
盡管報考AI、機器人專業的學生人數不在少數,但是短時間內,要實現機器人行業人才對口相對困難。每一個新興學科的建設都需要經過幾年的時間進行磨合才能培養出較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學科建設初期的教育資源包括專業教材、教務人員稀缺,學科框架也有待完善。按照機器人人才需求1:3.6的比例,假設現在需要生產10萬臺機器人,則至少需要36萬個對口人才才能滿足需求,因此,短時間滿足企業用人需求難度凸顯。
制造業工人勞力轉型 偏向勢頭強勁的互聯網行業
受疫情影響,今年勞動力市場需求下降明顯。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人社部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相關數據顯示,盡管受季節性因素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市場用人需求和求職人員數量同比收縮,但各技術等級或專業技術職稱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于2.0。
造成上述現象的關鍵原因是制造業工人的從業觀發生轉變,進而從根本上影響了制造業人才庫的積累,對大多數工人,尤其是文化水平較低的工人來說,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去完善和提升技術,不如轉身其他門檻較低或回報率更大的行業。
技術迭代下,國內制造業工人轉行倒向互聯網行業,外賣員成了主要的選擇之一,工人轉行的外賣員成了行業主流。數據顯示,在餓了么300萬名騎手中,有15%的外賣騎手是工人轉型,占比最高。美團外賣在疫情期間新增的100萬外賣騎手中,有27.2%來自制造業企業,也占比最高。
此外,隨著電商直播成為推動傳統商業模式變革的一股新力量,這股新力量也在悄然改變制造業工人“養家糊口”的方式,直播帶貨成了工人轉行的又一選擇。許多工人通過直播來獲取額外收入,甚至直接全職投身直播帶貨事業。六七十年代的人以進入工廠養家為榮,但是新業態的涌現,使得80后、90后甚至00后逐漸褪去了這樣的想法,更偏向于收入韌性大的行業,而互聯網就是典型的領域。
解決機器人產業用人短缺問題需全面發力
一個行業的發展壯大,依賴技術的進步、人才的培養、良好的市場秩序以及國家政策扶持等,是個系統工程。而這些最終都要落腳到“人”這一核心要素,機器人行業更是如此。因此,要想推動中國機器人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實現“中國智造”,則需要政府、院校、企業和個人的協同努力。
政府可以通過教育補貼的方式吸引學生關注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包括設立獎勵開展機器人大賽,鼓勵校企合作讓學生參與到機器人的開發和生產中,以文字+視頻的形式開展線上機器人趣味科普專題,以學分鼓勵學生在線打卡,又或是設立專門的機器人研究單位培養和吸納產業人才等。
院校應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運用職業培訓、職業資格制度,通過實際項目鍛煉來培育人才;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
企業通過與院校及優質企業合作,分階段、分批次對相關崗位的職員以文字+視頻+實操三種方式開展員工培訓,同時設置獎懲制度,以強化職員的理論知識積累、提升動手能力和業務開展能力。
在技術性失業浪潮后,未來的就業門檻將提高,知識型、技能型勞動力將成為主流。因此,技術工人需關注市場行情,做好技術基礎知識的積累,抓準時機,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以降低崗位的替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