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片達人”將RFID引入工程建設 為項目開展提質增效
今年35歲的胡云發,是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四局房橋公司濟南黃河隧道項目部總工程師、工程技術管片二級專家,先后參與過南京長江隧道、長株潭城際鐵路樹木嶺隧道、成都地鐵、濟南黃河隧道等多個工程建設。13年來,他始終扎根一線鉆研管片技術,解決了很多現場亟需解決的問題。
初入門的探索
從一個零經驗的“小白”晉升為“技術達人”,這條路并不輕松。2007年,走出校門的胡云發,邁進了南京長江隧道管片項目部的大門,正式與管片結緣。
為摸透管片的技術性能,胡云發把家安在了辦公室。白天在近200畝的工地上來回穿梭,除測點、放線外,他還跟進每道工序,觀察每套設備有什么利弊,有想法第一時間記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不明白的就請教現場技術人員、工人師傅,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堅持每晚看各種規范、標準,從死記硬背到逐步吃透,在慢慢摸索中對管片的情況了然于胸。

胡云發(前)在現場研究管片模型
在現場待得多了,胡云發觀察到好多質檢員一天都拿著圖紙對型號、找管片,費時又費力。怎樣才能精準“匹配管片”呢?他大膽設想,借用技術手段解決難題:從原材料鋼筋的焊接、入模,到生產過程的澆筑、蒸養、水養,以至存放、發運,都一一錄入系統,形成一個完善的數據資料庫,數據匯總后,自動生成各種報表,可隨時查看生產進度、原材料、庫存狀態等,實現整個生產流程可視化。
有了想法,胡云發便開始不斷嘗試、不斷排除。在掌握規律后,胡云發開始試驗過程,前期不能做到的,就先采取措施進行控制,不斷和專業人員反復探討研究,最終制定出《模具振動力自動監測技術研究》《混凝土全自動養護技術研究》《混凝土自動灌注體系的技術研究》3項研究課題,打開了管片技術研發的大門。
求品質的“細作”
2017年,濟南黃河隧道工程開工建設。該隧道是黃河上第一條超大直徑公鐵合建、第一次穿越地上河的盾構隧道,開挖直徑達15.76米,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盾構工程。擔任濟南黃河隧道管片廠總工程師的胡云發,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作為鉆山入海的隧道整體依托,盾構管片在隧道質量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隧道直徑增大、管片尺寸也相應增大,管片制作與拼裝精度控制越來越難。“一環管片質量有問題,就可能造成整個工程不可估量的損失。”胡云發心里明白,要想保證管片質量,就一定得解決大直徑管片導致的拼裝錯臺這一通病。
于是,胡云發白天組織人員對管片生產工藝進行不斷分析、總結、優化;晚上就把自己關在辦公室,翻資料、查數據,反復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和中鐵十四局首席大盾構專家陳健反復交流,并與設計院溝通,胡云發編制出管片模具改造實施方案,研發了一種大直徑盾構管片環、縱縫結構傳力面設計及其控制方法。他提出的采用環、縱縫結構傳力面設計,在管片的側面和端面拼裝面接觸時,避開邊緣鋼筋保護層位置,中間不使用可壓縮性質的軟木襯墊,將管片拼裝的“軟接觸”設置成“硬接觸”,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實現管片邊角不受力,還可以通過混凝土的直接接觸增加管片之間的摩擦力,提高管片拼裝精度,控制管片拼裝錯臺,避免了管片結構開裂,提高了成型盾構隧道的工程質量。
此項技術,讓專家眼中的“不可能”變為現實,促進了管片行業的關鍵性突破,專利申請已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
再出發的“深耕”
在濟南黃河隧道項目部,“胡云發創新工作室”把之前積累的“紙上談”變為了“實踐行”。
經過長達1年的探索與實踐,胡云發直接與廠家對接,聯合進行軟件開發,他手把手地教,一項項地盯,把廠家30多人從管片“門外漢”變成了“技術控”,后期居然可以作為技術咨詢來指導現場生產。
2018年12月,胡云發參與研發的“盾構管片生產信息智能管理系統”正式運行:車間自動化生產線上一排排模具井然有序輸出;電子屏、二維碼、RFID芯片不斷更新疊加現場最新動態;中部信息采集中心,正處理著成千上萬條生產信息……此項系統也為胡云發的“管片生涯”再添亮色:榮獲國家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被中鐵十四局評為“青年崗位能手”“技術能手”。
談起管片,胡云發興奮地說:“接下來,我要打造中國鐵建第一家安全流程化管理的預制工廠——基于‘云服務’的智慧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