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城鄉環衛開啟“智慧時代” 為5.4萬個垃圾桶安裝電子標簽
一圖獲取所有信息。5.4萬個垃圾桶安裝電子標簽,410做轉運、壓縮展納入監管平臺,打開智能地圖,垃圾收運情況全部呈現在眼前;
一屏實現全程監管。垃圾焚燒余熱發電廠內,一塊小小屏幕焚燒過程全過程監管,各項主要環保指標實時更新;
一鍵知悉城鄉環境。智慧大數據應用中心讓道路保潔實現可視化,智能廁所導向系統,能實時觀測溫度、濕度、蹲坑使用情況……
一個會思考的“最強大腦“,讓環衛工作開啟”智慧時代“。記者從市城管局了解到,全市智慧環衛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闊,城市更美麗,生活更宜居。

輕點鼠標,“智慧環衛”落地生根
“萊山區觀海路與銀海路路口附近道路有撒漏。”昨天上午9點,一位市民通過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投訴。幾分鐘后,環衛工人出現,將道路上的粘土進行徹底清理。
在智慧大數據應用中心,這一過程實現了可視化。“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極大提高了環境衛生管理效能。”正在現場處理投訴的市城管局環衛中心環境衛生保障服務站站長鄒輝介紹。
依托“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城市管理體系,全市13個縣市區環境衛生管理單位在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完善了環衛事件的跟蹤處理等子系統。全市環境衛生管理單位,嚴格落實投訴首接責任制,無論是數字城管信息采集發現的問題,還是市民向管理平臺投訴的問題,只要是涉及環境衛生管理、作業等方面,做到半小時有回音、一般問題一個工作日內辦結,較大問題三個工作日辦結回復。
對于智慧環衛的探索,煙臺起步很早。2002年,煙臺市投資4500萬元建設的生活垃圾轉運站投入運行,壓縮運行過程首次采用自動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環衛工人第一次坐在中央控制室,輕點鼠標操作設備,“智慧環衛”在煙臺市落地生根。
2007年以來,煙臺市城市管理局全力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成為全國數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首批試點城市。煙臺市環境衛生管理中心指導縣市區環境衛生管理部門建立了對口銜接、快速反應的工作機制,通過整合內部作業檢查、市民投訴、數字城管萬米網格采集等多項管理資源,逐步形成縱到底、橫到邊的社會化管理網絡。
覆蓋城鄉,“最強大腦”引領環衛變革
當垃圾桶有了電子標簽,意味著收運方式已經掀起了巨大變革。智能環衛,讓城鄉居民向清運車的轟鳴聲,臭氣熏天的垃圾桶說“再見”。為了全力打造密閉、高效、環保的生活垃圾收運系統,煙臺將遍布城鄉、星羅棋布的410座轉運站、壓縮站納入數字化實時監管平臺,在垃圾清運車輛安裝定位系統、通過智慧環衛平臺對垃圾清運時間、次數、線路等實施動態監控。萊州、招遠、牟平等縣市區,對5.4萬個垃圾桶安裝了電子標簽,及時通過管理平臺調度垃圾運輸車開展“點對點”清運,環衛作業管理的“全方位覆蓋、無縫隙對接、一體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市城管局環衛管理中心主任楊新慈介紹, 2012年以來,全市環衛工作進入轉型升級發展的新階段,城鄉環衛一體化實現全覆蓋,環衛作業實施市場化運作,生活垃圾處理由無害化向資源化轉變,生活垃圾收運方式改革加速,智慧環衛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闊。
智慧管理向環衛作業延伸。全市環境衛生管理部門、較大規模保潔公司,累計投資近5000萬元建設了各自的“智慧環衛”信息管理平臺。依托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對環衛管理所涉及到的人、車、物、事進行全過程實時管理,開展大數據分析。道路保潔、公廁保潔,生活垃圾轉運、處理等工作實現可視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
智慧管理引領再造流程。2012年以來,煙臺市建成了110座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站,6646個村居全部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網絡。2016年以來,全市建成了300座小型生活垃圾收集壓縮站,有效地解決傳統垃圾運輸模式存在的散發異味、污水滲漏、噪音污染、裝運垃圾擁堵交通等問題。
現代化垃圾處理監管體系已經初步成型。2014以來,我市大力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截至2020年9月底,總投資22億元建成并運行6座垃圾焚燒處理廠,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74%。市區第三座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萊州、海陽等3個在建項目正在按計劃推進,2020年底按計劃建成后,全市將有9個垃圾焚燒廠,設計日處理能力6550噸。
隨著垃圾處理模式轉型,市環衛系統通過建設數字化、信息化監管平臺,對設施運行全過程實行智能化監控。制訂了《煙臺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運營監管辦法》,采用現場檢查和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等多種措施,對垃圾焚燒實行全過程監管,監測設備運行和污染物排放等關鍵指標。為了接受社會監督,全市組織各垃圾焚燒發電廠安裝了在線監測設備,并與環保部門實時聯網,即時公開主要環保指標。通過建立現代化的監管體系,確保了全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安全、規范運行。
更多嘗試,智慧環衛保衛“藍天白云”
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投入使用,智慧管理在全市環衛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海德公司研發的智能環衛清掃設備,開創了自動駕駛環衛新時代,成為全市環衛行業發展的里程碑。”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成員、一級調研員王克山說。下一步,我市環衛將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生活垃圾分類全過程信息管理系統,對市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全程實現數字化監管。引進高效先進的考核系統,對道路深度保潔、垃圾清運、公廁管理實時精細化監管。利用智能化、自動化環衛保潔設備,對接5A級景區的標準,將62公里長的市區濱海路打造成為國內最潔凈的海濱觀光道路。
“我們也將與相關領域科研院所、專家學者、設備制造企業密切合作,群策群力,推動我市環衛行業由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驅動型、管理智慧型轉變。”王克山說,為建設綠水青山、碧海藍天的仙境海岸、鮮美煙臺,貢獻環衛人的力量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