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生豬行業有了新變量 華為等科技大廠為“智慧養豬”賦能

作者:韓松妍
來源:中食報大健康產業
日期:2021-02-25 15:08:13
摘要:在養殖上,網易味央運用RFID耳標新技術實時監測豬的任何狀況。

華為也要養豬了!今年2月,華為推出了“華為智慧養豬解決方案”,宣布華為機器視覺要在智慧養豬上發力,利用AI使養豬智能升級。瞄準生豬養殖行業的科技大廠,不止華為一家。除了網易自己養殖的“味央豬肉”之外,阿里、京東、百度等公司都以提供智慧解決方案的方式與養殖企業進行合作。此次,華為入局“智慧養豬”將高科技畜牧業這一領域再次帶入公共視野。

當前,傳統生豬養殖業粗放式的養殖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的行業需求。比如,行業中多以散養戶為主,出現了“大行業、小公司”格局;缺乏種豬“豬芯片”;生豬飼養成本也越來越高等。當傳統養殖方式出現變革的需求,在生豬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科技公司們也看到了新的機會。



多家科技企業看好“智慧養豬”

據了解,華為的養豬系統提供儀表盤監控、大數據分析、數字化管理,支持AI識別、AI學習、AI預測、AI決策等,還通過標準化、程序化實現全感知監控、機器人巡檢和自動/遠程控制。華為機器視覺領域總裁段愛國表示,華為機器視覺要在智慧養豬上發力,解決方案已經做好,要用智慧之眼感知萬物,AI使能養豬智能升級。

事實上,華為“養豬計劃”由來已久。早在去年10月的2020農牧數智生態發展論壇上,華為就發表了《5G引領現代豬場AI使能智慧養豬》的報告。華為方面認為,未來數據將成為養豬的核心要素,更是養豬智能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從之前以 “人管”豬場為主到未來以 “數據管”豬場為主,在數據管理豬場的過程中再利用AI技術做更多的科學決策,進而實現養豬的標準化和程序化。

華為方面表示,華為5G智慧豬場ICT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總體架構也將從端、邊、云去構建智能豬場現代化生產體系,使科學防疫可以更智能更高效、無人生產也更加高效、AI繁育助力PSY提升(AI育肥+AI豬肉品質提升),綜合提升養豬效益。

其實,科技企業介入養豬業并不新鮮。網易算是現代科技企業養豬的第一位實踐者,2009年網易投身養豬業,養殖規模控制得很小,初次規模只有10000頭,并推出了網易味央養殖模式。5年后,味央豬肉出現在了網易內部食堂的飯桌上,還出現在了互聯網大會的宴席上。網易的豬價格高昂,遠高于普通豬的價格,2016年,網易黑豬在網易考拉上進行首發拍賣,最終整頭豬的成交價格超過10萬,最高達到16萬。在養殖上,網易味央運用RFID耳標新技術實時監測豬的任何狀況。

2018年2月,阿里云宣布與四川特驅集團合作“世界首創的AI養豬”項目,將AI、大數據、視頻語音技術引入養豬產業。阿里推出的AI養豬解決方案總體架構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以自研的關鍵技術為核心,在養豬行業打造場景化實用性AI產品體系,滿足不同養殖場景的多元需求。經過研究,他們研發了一套判別母豬是否懷孕的算法,借助多個自動尋軌的機器人加攝像頭去識別配種后母豬的行為特征,把母豬睡眠的深度情況、站立頻次、進食量變化等20多種特征,集合在11種算法里。這套算法還能有效識別“假懷孕”狀態,把10%的失配率降低到5%左右,提高了母豬的生殖性能。

京東數科可以說是國內首家嘗試在第一產業中應用人工智能的公司。通過“刷豬臉”給每頭豬生成一個唯一代碼,每一頭豬的健康情況、進食量、食物偏好及其生日、父母和后代都能準確記錄下來。一方面能夠幫助保險公司定損,另一方面能精準控制豬的進食。2019年上半年,京東農牧與吉林精氣神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AI養豬合作項目。京東農牧自主研發并推出集成“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三大模塊的智能養殖解決方案,使得養殖流程實現全面數字化,養殖成本全面降低、效率提高。京東方面表示,智能化養豬可以將養殖人工成本減少30%—50%左右,降低飼料使用量8%—10%,并且平均縮短出欄時間5—8天。換句話說,這些豬吃得更經濟、長得更快、身體更好。



不可錯失的藍海市場

為什么科技大廠紛紛選擇養豬?自然是看中了生豬業廣闊的市場前景和高利潤。站在科技廠商的立場上,“智慧養豬”可能不是一條容易走通的路,卻是不可錯失的藍海市場。簡單算一筆經濟賬,2020年末國內的生豬存欄為4.07億頭,豬舍的成本在1000元/頭左右,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千億級市場。被稱為“豬茅”的牧原股份在今年1月25日披露了2020年業績預告,預計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270億—29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1.58%—374.29%。何況從潛在的市場趨勢來看,并不缺少短期內破局的可能。

一方面,生豬期貨已于今年初在大商所上市,參考美國生豬養殖規模的集中化進程,生豬期貨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型養殖企業可以通過生豬期貨規避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進而不斷倒逼中小散戶退出市場。至少在美國推出生豬期貨的20多年里,5000頭以上特大型生豬養殖場的存欄量占比從20%提升至74%。因此國內也存在依靠生豬期貨加速集中化進程的可能。

另一方面,規模化生產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平穩的市場供應,繼而平抑“豬周期”,迫使生豬行業的競爭重心轉向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而“智慧養豬”的想象空間在于,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人力解放出來,不僅減小了疫情等不確定風險,也將加速豬場向標準化、無人化過渡。在國內生豬行業開啟集中化進程的背景下,“智慧養豬”注定是“牧原們”跳不過的必選題。

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豬肉消費國和養殖國,豬肉人均年消費量約32公斤,是世界平均消費量的兩倍左右。我國生豬養殖行業規模龐大,以全國年出欄量7億頭計算,生豬養殖市場規模高達1.2萬億元,加之養豬行業具有集中度低、產業鏈長、科技化程度低的特點,便于科技公司發揮自身優勢,在產業鏈上游提供物流、電商、技術服務。

未來仍需探索與實踐

“華為豬肉”味道是否更好還有待檢驗,但“智慧養豬”已經成為新的熱點話題。

“在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的畜牧業時代,需要用數字科技精細化養豬,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能力實現豬場精細化管理和科學自主智能化決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李德發說。

無論是阿里的ET養豬——AI檢測每只豬日常行為特征并直接進行重量測量和疾病識別預測;還是京東的“豬臉識別”技術、豬場環境智能管理、喂豬和巡檢機器人的自動化應用;又或是華為今年提出的5G技術和芯片應用于養豬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有效跟蹤,都是科技公司跨界牲畜養殖領域的良好嘗試。

“國內養豬行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但養殖模式仍相當分散。”某生豬養殖企業負責人透露,以國內龍頭企業牧原股份為例,去年其生豬出欄量大約在1800萬頭,這一數字僅占中國市場份額(2020年全國生豬出欄量共5.27億頭)的3.4%,而去年前五大養豬企業年生豬出欄量占比則不足10%。

“科技企業加入可以說攪動了整個行業,智能化技術的落地也加速了養豬企業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生產,未來行業集中度也會更高。”上述人士表示。

不過,興業證券農業分析師毛一凡認為,跨界養豬應當謹慎對待。毛一凡表示,首先,跨界本身有風險,養豬也有顯著的技術門檻,之前的行業內企業都存在明顯的成本差異,直接導致經營效益天差地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農業確實需要資本投入,也需要長時間持續發展。想把養豬作為跨界轉型,如果沒有心理準備,將來未必能成功。

對于華為的“入圈”,金新農股份日前也在互動平臺表態稱,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行業的進步,生豬養殖行業的發展必將向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無人化(或少人化)邁進,特別是在“后非瘟”的背景下,減少人畜之間的接觸,強化生物安全的防范,做到精準飼喂減少浪費,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成績,降低生產成本是企業不斷追求的目標。近幾年,公司在智慧養豬方面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

正邦科技表示,生豬規模化養殖的自動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公司奉行“人養設備、設備養豬”的豬場生產管理理念,下屬現代化規模豬場基本實現了自動喂料、自動清糞、自動溫控、環保無人值守。

唐人神集團此前也表示,公司智慧豬場管理平臺建設在有序推進中,全國范圍內已有幾百家規模豬場、種豬及飼料和肉品的聯盟客戶進駐,實現了產業鏈、成本核算、生物安全、物聯網、安全溯源、移動平臺等的標準化、流程化、數字化經營管理。目前,公司正全面推進智能化養豬。

對于智能化發展,新希望集團認為,養豬行業雖然是傳統行業,但也會在時代的背景下與時俱進,整體行業集中度提升,規模化提高,從傳統的重勞力的棚舍養豬到現在具有高生物安全防控標準的智能化、自動化養豬,相應的公司管理模式也需要創新和迭代,來應對新的挑戰。

牧原股份在近期透露,目前已在屠宰業務上開展了相關智能化項目,且有部分已落地應用。此外,公司在南陽和深圳設有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牧原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養豬智能化專業設備和系統的研發。

可以預見,華為絕非是最后一個宣布“養豬”的科技大廠,當國內生豬養殖的市場格局進一步明晰,還將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玩家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