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攢下一個芯片局
小米舉辦了史上最為重磅的新品發布會,這場發布會由于要發布的新品多達十幾款,時長感人,于是硬生生拆成上下兩場舉辦。
前半場主要發布的產品包括:
小米11系列:小米11Pro,小米11 Ultra,小米11青春版;
小米無線充電板:80W超級無線快充;
小米手環6:跑道型全面屏;
小米路由器AX9000;
后半場主要發布的產品包括:
米家新風空調尊享版
米家掃拖機器人
米家純凈式智能加濕器
小米MIX FOLD
小米筆記本Pro 14、小米筆記本Pro 15
……
發布會上,雷軍還官宣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成立全資子公司,十年投資 100 億美金,首期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并將由雷軍親自掌舵。
或許你已經發現了,以上的內容中明顯少了一個重要的產品——澎湃C1。毫無疑問,本次發布會上的澎湃C1絕對稱得上是本次發布會的看點之一,而本文也主要圍繞小米芯片進行展開。
小米真是一家重視芯片研發的公司嗎?
2021年對于全領域的供應鏈而言,“芯片荒”已經成為主流,芯片的問題在未來一兩年里或許都將是下游廠家們發展的“桎梏”所在。
眾所周知,曾將性價比作為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小米,遲遲難以走向高端,被外界所詬病以及與蘋果、華為等相比缺乏競爭力的最根本問題正是缺少核心技術,而解決這一軟肋的關鍵就在于研發。
說到研發,大約是因為2015-2016年小米遭遇了重大打擊,隨后整個企業的發展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研發投入大幅增加:
2015-2021年小米研發投入金額(單位:億元)

數據說明:2021年為預期數據
而小米對芯片的投入的重視,最初體現在2014年11月,小米和大唐旗下的聯芯聯合成立了北京松果電子有限公司,花費1億元向聯芯購買平臺授權,打造旗下第一款中端處理器澎湃S1。
這款芯片于2017年發布,是小米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自研量產芯片,定位中高端。同年發布的小米5C手機搭載的就是該芯片,一時間風頭無兩。這在當時看來,澎湃S1的出現是小米跳開單純的產品硬件的比拼、掙脫供應鏈的一項布局,開始尋求突破行業技術壁壘這條更難走的道路,盡管在芯片性能和工藝方面相對當時的頂級處理器而言落后不少,但對于小米、對于國產芯片而言,它的意義比實用性更大,是國產廠商真正站起來的最好體現。而且憑借于此,小米一舉成為與華為一樣的可以提供自主研發芯片的手機廠商。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澎湃S1由于采用了28nm工藝,在功耗方面控制不太理想、卡頓也比較明顯、體驗并不友好,結果不僅是澎湃S1市場反應不佳,還給日后小米造芯這事埋下了備受質疑的種子。
此后,小米澎湃C1一直活躍在網絡上的各種傳言中。
澎湃C1的面世,堪稱是一次“難產”的過程:
2017年3月,第一版流片,內部確認芯片設計有問題,不能亮機;
2017年8月,第二版流片,依舊無法亮機;
2017年12月,第三版流片,還是無法亮機;
2018年3月,第四版流片,存在重大Bug需要推倒重來;
2018年7月,第四版流片,遠未達到量產預期,大量晶體管無法響應,需要大改設計。
......
四年的等待,澎湃強勢歸來。就在30日晚上小米新品發布會下半場上,雷軍介紹了澎湃C1。

澎湃C1是一顆由小米自研的圖像信號處理芯片,可以脫離SoC獨立于主板之上。擁有雙濾波器配置,可以實現高低頻信號并行處理,信號處理效率提升100%,配合自研算法將影像最基礎、最重要的3A表現大幅提升。
小米芯片版圖,自研+投資雙管齊下
就在小米的自研芯片遇挫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小米芯片產業卻頗豐,投資版圖不斷擴大。
2017年,小米成立了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規模約120億,用于支持小米及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業務拓展。
在巨量資金的投入方向上,小米的目標十分明確:
關注國產芯片對于存量市場的替代,比如目前國外企業占據很大比重的射頻等模擬芯片領域。
關注新興技術領域,如氮化鎵、石墨烯等半導體材料以及WiFi-6等“黑科技”。
憑借其獨特的生態優勢,小米產業基金一直是芯片行業難以忽視的一股投資力量。
有消息稱,截至目前小米投資的芯片企業已超40家。

部分小米投資的芯片企業
從上圖來看,我們或許也能窺見一二:
首先,我們知道,手機終端的通信模塊主要由天線、射頻前端模塊、射頻收發模塊、基帶信號處理等組成。射頻前端介于天線和射頻收發模塊之間,是移動智能終端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米作為一家手機廠商,射頻芯片自然是其重點關注的領域。
事實證明,射頻前端確實是小米投資的重點,相關公司數量超過其半導體投資標的總數的10%。
射頻芯片的國產化率不高,但市場卻很廣闊,射頻芯片廣泛用于5G無線通訊、人臉識別、光學器件、藍牙耳機、WiFi等產品中。據Yole 預測,2018年,全球手機射頻芯片市場規模為150億美元,而2025年,整個射頻芯片市場規模將達258億美元,復合增長率達8%-10%,仍是半導體行業增長最快的子市場。
其次,因為公共安全和家庭監護的需求,安防行業受到了高度的關注,小米這些年在安防領域做得有聲有色,其一眾米家產品更是將科技帶入了尋常百姓家。作為安防領域的重要玩家,安防類芯片自然是小米非常看重的一環。
這兩年,小米成熟多了,IoT護城河在建了
猶記得,小米在開啟生態鏈計劃時,雷軍曾定下“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
與小米生態鏈計劃幾乎同時展開的,還有小米的IoT業務。起初,小米當時的IoT業務開展得并不順利,在外部與家電廠商尋求合作屢屢碰壁后,最終選擇將Wi-Fi模組首先應用到了小米生態鏈企業智米的空氣凈化器上。
某種意義上來看,小米的IoT業務和生態鏈天然互補,生態鏈為IoT提供了落地空間,IoT為生態鏈提供了更高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成就了后來小米相對封閉的生態。
相比更早以前的小米,這兩年小米最明顯的表現在于公司的戰略十分明確,即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從硬件到軟件、從技術到服務、從產品到生態等各種維度加強"手機+AIoT"的生態場景體驗與繁榮,積極推動整個AIoT場景與行業健康發展。小米物聯網技術護城河才真正要建起來了。或許,這是小米成熟多了的一個佐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