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華騰5G牧場用智能耳標智養“二師兄”
每天一營業,許多浙江華騰牧業的門店前就排起長隊,顧客起個大早,只為買到新鮮的華騰豬肉。尤其是一葉豬肝,盡管賣到每公斤164元,還是供不應求,成了不少年輕媽媽的心頭好。
華騰豬肉為何如此俏銷?熱心的顧客道出其中玄機:“華騰豬肉吃起來沒有腥味、勁道足,豬肝特別嫩,而且聽說這些豬是在5G牧場長大的呢!”
高科技養出的豬有啥不一樣?帶著好奇,我們來到位于嘉興桐鄉市洲泉鎮、石門鎮的華騰牧場一探究竟。
智能耳標為每頭豬建檔
流水潺潺,竹林掩映,曲徑通幽。華騰嘉華牧場就坐落在這般美麗的景致中。

華騰位于桐鄉石門的石灣未來牧場。
穿過展廳,迎面是一塊巨大的電子顯示屏,清晰顯示著豬舍內的實況。只見一個大開間被分成若干個小豬欄,每欄20平方米,有的關著剛斷奶的仔豬,有的關著6個月大的成年豬,數量大多控制在10頭左右。
這么多豬關在一起,如何照看得好?聽到我們的疑惑,數字化項目主管俞沖揪住一頭仔豬的耳朵,一只耳標露了出來。
“給豬打耳標不稀奇,關鍵是我們的耳標很聰明。”俞沖說,這款由華騰自主研發的生物耳標內植入了智能芯片。生豬佩戴后,能感知其心跳、體溫、運動量等生命體征信息,在5G網絡的支持下,這些監測數據可以實時上傳。
據了解,目前,嘉華牧場1.5萬頭豬都佩戴了這樣的智能耳標,實行一豬一碼,可實時監測追溯生豬存欄、出欄、死淘、定位等情況,配合環境控制系統、自動飼喂系統和智能機器人等,實現生豬養殖全生命周期精密智管。

智能生物耳標
“智能耳標就是豬的電子身份證,等于給每頭豬都建了檔,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華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信息技術中心總監姚雪飛帶我們來到嘉華牧場的銷售大廳,隨意拿起一塊包裝好的豬肉,打開手機掃描上面的追溯碼,這塊豬肉出自哪頭豬、負責屠宰的師傅是誰、冷鏈配送的線路等信息都一目了然。
不僅如此,管理效率也大為提升。姚雪飛說,在一個數字化規模化的牧場,大約6個管理人員就能管住上萬頭豬,相比傳統牧場,管理效率提高了5倍。
5G網絡管控環境變化
要想養好豬,除了感知每頭豬的身體狀況,管控養殖環境同樣重要。
由于長期關在相對封閉的恒溫空調房,當濕度不適宜、通風不良、有害氣體濃度過高、飼養密度過大時,豬的舒適感就會下降,影響采食量。
走進位于桐鄉農業經濟開發區的華騰石灣未來牧場,智能化豬舍里,一頭頭豬正享受著恒溫的舒適環境,食用著天然綠色飼料。在每一欄豬舍內都裝有環境感知設備,可實時獲取二氧化碳、氨氮、溫度、濕度等各類信息。

這還遠遠不夠。走進豬舍內,只見一臺瞪著兩只“大眼睛”的5G機器人來回穿梭,對著豬身上下掃描,很快,豬的體溫、豬圈溫度等數據就傳送出來,顯示在豬欄外的大屏上。
“有了這臺機器人,這個夏天我們要省力多了。”養殖管理人員王云說,豬沒有汗腺,所以很怕熱,最難捱的就是高溫天,盡管豬舍都裝了濕簾、風機等降溫設備,但是以前是在4G網絡下運行,數據傳遞存在滯后性,往往服務器剛下達指令,豬舍環境值就變了。“比如豬舍內氨氣濃度過高時,排氣扇開始通風,帶來溫度下降,氨氣濃度正常后再傳輸數據,使得風扇延遲關閉,溫度會下降過多,豬就不適應了。”
無法精準管控環境,只好人工監測。因此,夏天一到,王云就得與同事輪班,全天候監測豬舍環境數據。現如今,豬舍實現5G網絡全覆蓋,各種信息都是毫秒級傳輸,管理人員也得以從枯燥的監測中解脫出來,騰出手干其他活,管理效率更高了。這也讓華騰集團的整體養殖成本降低了20%,豬出欄時間縮短了3天左右。
“豬臉識別”喂養更精準
“人臉識別”并不新鮮,但“豬臉識別”你見過嗎?
在石灣未來牧場,通過把豬臉識別應用嫁接到5G機器人身上,每頭豬在每一次進食的時候,就會被抓拍,通過智能耳標獲取其身份信息,并將記錄的采食時間等信息,實時傳送到數據中心。這樣一來,工作人員通過觀察豬的進食量變化,就可以實現精準給料給水。

有了5G技術的加持,打針、消毒等都由機器人代勞,讓大數據養豬成為可能。每頭豬自出生后,每個月要打一次疫苗,過去依靠人工打針,不僅費勁,還會影響豬肉品質。現在,5G打針機器人攜帶無針注射器,會自己找準位置快速完成注射,高效而便捷。
每一棟豬舍都儼然一個大的數據倉。除了每頭豬佩戴耳標,每個欄位都配備了數據傳感器,另外還有十幾種傳感器分布在各個角落或應用在機器人身上,它們在5G網絡的支持下,幫助企業實時獲取更加多元的信息。
這些海量的信息,最終匯集到總部的數字大腦平臺。距離嘉華牧場5公里,就是華騰總部,只見一塊電子屏幾乎占滿整面墻壁,上面閃爍著各種數據,華騰旗下千島湖牧場、安吉牧場、石灣牧場、嘉華牧場、嘉善牧場等所有牧場的數據都匯聚于此。從存欄量、產仔率、出欄量等生產管理數據,到溫濕度、氨氣濃度等環境數據;從各個設備的能耗、運行情況,到糞污處理的各個環節一目了然。華騰集團董事長沈建平只要輕點鼠標,就能管住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十余萬頭豬。與之相對的另一塊屏幕,則顯示從倉儲、物流到各個門店的溫度,所有數據一覽無余。

正說話間,電子屏幕上“千島湖牧場”不停閃爍,跳出“15號環控溫度傳感器故障”的提示,該牧場共19棟豬舍,溫度傳感器就有近200個,如果依靠傳統的人工排查,難度可想而知,但有了數字大腦的精準定位,故障在10分鐘內就解除了。
“過去,豬場內雖然也有很多傳感器,但只知道溫度高低,沒法快速獲知背后原因。通過5G等技術,形成大數據聯網后,我們馬上能夠采取措施,使得后期運營和維護成本大大降低。現在,飼養生豬用工量下降了80%,用水量節省了60%。”沈建平感慨,數字化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養豬模式,“可以說,每塊豬肉都是大數據精密計算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