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大小生物可容性RFID應答器助力破解進化之謎
研究團隊使用了艾利丹尼森思創生物可容性無源RFID玻璃管應答器,以這種能耗更低的方式,獲取更多的數據量,持續記錄動物行為和軌跡,為研究獲得寶貴資料。

生物學家和研究人員為了探尋藍山雀的繁衍和進化秘密,已為此付出幾十年的時間。然而,很多問題仍舊缺失有效的數據支撐來尋求答案。
此次,馬克斯-普朗克鳥類研究所(MPI)給這種小鳥安裝了 "生物可容性RFID應答器"來完成數據收集。這是一個自行設計、定制化的自動監測系統,用于記錄動物行為軌跡。這套系統包括德國南部一個森林研究地點的20個喂食器和277個巢箱。研究人員量化了鳥類在當地喂鳥器的覓食活動中和冬季訪問巢箱時的社會關聯。

這些動物配備了艾利丹尼森思創性能卓越的生物可容性玻璃管應答器,這是一種可注射的無源低頻(134.2kHz)應答器,大小和一顆米粒相當(1.41x8.3mm)。艾利丹尼森思創是全球三大玻璃標簽供應商之一。在全球約1.1億只新生貓狗中,約有30%的寵物貓狗被 "植入"了RFID應答器,用于身份識別。在MPI項目中,每個應答器都有唯一識別碼,由喂食器或巢箱中的閱讀器設備在外部激活,從而識別每只鳥。
有了這個RFID系統,研究人員可以記錄每只帶標簽的藍山雀來訪的日期、時間和身份。每當帶著玻璃標簽的個體穿過裝有閱讀器的隧道時,閱讀器就會將動物的身份和時間數據寫入SD卡中。
這些數據使研究人員能夠為這些藍山雀創建一個可視化的社會網絡。他們發現,那些冬季出現在研究地點的鳥類中,有39%在隨后的春季進行了繁殖。幾乎所有的社會性繁殖都是由冬季出現的個體組成,那些更經常一起覓食的個體也更有可能最終成為繁殖對。
MPI的項目工程師Peter Lo?s說:"我們建立了一個高效的系統,用于監測和控制野外以及實驗室環境中的動物行為。使用了無源RFID系統,研究團隊可以實現一種創新的研究方法,產生更多的數據量,而且能耗更低。"
視頻記錄和觀察長期以來一直被生物學家用來研究動物,并獲得有關領土分布、社會或繁殖行為的答案。然而,這些方法很耗時,往往容易出錯,而且不能在能見度低的條件下使用,特別是在夜間。
對于一只鳴禽來說的一小步,對于動物研究來說可能是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