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官宣!成立機器人和具身智能團隊,科技巨頭激戰“物理AI”
近日,阿里通義千問大語言模型負責人林俊旸在社交平臺發布消息,稱阿里內部已成立“機器人與具身智能團隊”。
林俊旸還指出,多模態基礎模型正逐步轉化為能夠利用工具和記憶、通過強化學習實現長時序推理的“基礎智能體”,而這些能力理應“從虛擬世界邁向現實世界”。
實際上,阿里此次成立機器人團隊并非臨時起意,而是在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加速布局機器人賽道的大背景下,做出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
跨越演進:阿里具身智能賽道的戰略布局
阿里進軍具身智能賽道,其實早有端倪。在內部團隊緊鑼密鼓組建的同時,阿里在外部也展開了大規模的資本運作。此前,阿里集團已投資了逐際動力、星動紀元、宇樹科技等多家處于具身智能及機器人產業鏈上的企業。而且前段時間,阿里云聯合其他資方,領投了具身智能公司自變量機器人(X Square Robot)近10億元A +輪融資,這也是阿里云首次出手投資具身智能公司。
資料顯示,自變量成立于2023年12月,聚焦自研“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以真實世界數據為主要數據來源,構建具備精細操作能力的通用機器人。作為國內最早實現端到端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公司,自變量從成立開始就確立了以端到端統一大模型實現通用具身智能的技術路徑,軟硬一體同步發展。
目前,自變量在大模型方面具有兩項核心技術成果:一是自主研發的WALL-A系列VLA操作大模型,構建統一的認知與行動框架。在統一表示空間中,模型同時處理感知、推理和行動,直接進行跨模態的因果推理和行動決策,讓機器人最終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和工作。當前,WALL-A模型已在部分完全未訓練過的新任務類型中展現出零樣本泛化能力。
二是率先實現端到端具身思維鏈推理框架,基于多模態輸入進行深度推理并生成多模態輸出,形成模型自主決策、執行、探索和反思的完整閉環。模型能夠將語言理解、視覺感知與動作執行緊密結合,形成更接近人類思維的推理過程,成功突破多步驟長序列任務瓶頸,任務完成度大幅提升,極大擴展了機器人處理復雜現實場景的能力邊界。
這筆近10億的融資,對阿里而言,不只是一次財務投資,更是構建具身智能生態的重要拼圖。通過與自變量機器人的深度合作,阿里云有望快速在機器人市場站穩腳跟,搶占未來智能發展的先機。
除此之外,在不久前的2025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和英偉達在Physical AI(物理AI)領域達成合作。阿里云人工智能平臺PAI將集成英偉達Physical AI軟件棧,結合阿里云大數據AI平臺能力,進而為企業用戶提供數據預處理、仿真數據生成、模型訓練評估、機器人強化學習、仿真測試等全鏈路平臺服務,進一步縮短具身智能、輔助駕駛等應用的開發周期。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CEO吳泳銘表示,未來五年全球AI投資總額加速增長到4萬億美元,阿里必須保持同步。除了2月公布的未來三年為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投入3800億元,阿里還計劃追加投入。
行業震動:巨頭競逐下的具身智能新戰場
近年來,機器人領域發展迅猛。當下,全球機器人賽道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升溫階段,各大科技巨頭紛紛入局,加速在“物理AI”領域的布局,一場激烈的科技競賽已然拉開帷幕。
就在近日,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Corp.)宣布將以近54億美元的企業價值收購瑞士工業巨頭ABB有限公司的工業機器人業務。此舉凸顯了軟銀對快速增長的機器人領域的高度重視。
根據協議內容,此次交易需經過監管部門批準并滿足其他慣例成交條件,預計將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軟銀集團一直以來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有著深厚的投資和研發基礎,此次收購ABB的機器人業務,無疑將顯著強化其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業務方面的實力,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高科技市場的領先地位。
英偉達作為AI芯片領域的領軍者,更是將機器人視為“萬億美元級增長機會”。黃仁勛曾自信地表示,未來將有數十億個機器人、數億輛自動駕駛汽車以及數十萬個機器人工廠都由英偉達技術提供動力。
OpenAI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布局也早已悄然展開,從投資機器人公司到重啟內部機器人團隊,一場圍繞“具身智能”的生態博弈正在上演。OpenAI先后投資了三家具身智能領域的關鍵公司:Figure AI、1X Technologies和Physical Intelligence,并且重啟了已解散四年的內部機器人開發團隊。
除了國際巨頭,國內的京東、騰訊、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也紛紛加速入場具身智能賽道。
京東不僅先后投資智元機器人、眾擎機器人、逐際動力、千尋智能等具身智能領域的企業,還宣布將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投入超百億資源,計劃三年內助力100個智能機器人品牌成交額突破10億元、推動智能機器人走進超百萬個終端場景。
騰訊采用了“外部投資+內部自研”的雙軌并行策略,一方面對外投資樂聚機器人、優必選、智元機器人、宇樹等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內部的騰訊RoboticsX實驗室,聚焦機器人前沿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華為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動作也十分頻繁。華為專門設立了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并先后與樂聚機器人、兆威機電、拓斯達、自變量機器人、埃夫特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此外,華為還通過技術平臺、標準牽引、資源整合等戰略舉措,為企業提供具身智能技術底座。
小米也正在持續加碼機器人賽道,不僅自研標桿性的機器人本體,還通過旗下產業基金(小米智造基金、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及關聯投資機構(順為資本)進行戰略投資,布局覆蓋了從核心零部件研發到整機制造、系統集成及場景應用的全鏈條,復制了小米“性價比+生態鏈”的模式,以獲取機器人賽道的先發優勢。
根據IDC預測,到202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美元,中國市場將占據近半份額。當下,在需求持續釋放、AI、視覺分析與邊緣計算等技術加速融合、多國政策支持與投資加碼,以及多類機器人加快落地應用的多重驅動下,全球機器人市場持續擴張。
從應用于工業產線的機械臂,到走進家庭場景的服務機器人,具身智能正引領著“AI從輔助工具向行動主體”的轉變。無論是阿里巴巴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戰略布局,還是其他科技巨頭紛紛投身這一賽道,這都不單純是一場技術層面的較量,更是對“物理世界智能化”發展趨勢的前瞻性布局與卡位。未來,這些科技力量能否在具身智能這一充滿潛力的賽道上脫穎而出,我們拭目以待。
視覺物聯生態圈已開啟產業交流群,歡迎對行業感興趣的讀者掃碼下方二維碼加入相關產業群聊,一起交流分享最新動態與前沿資訊。

延科 18922857775
掃碼添加微信
加入相關產業群聊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