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六城區和雙流縣豬肉食品安全溯源系統
行業背景
據中國肉類協會數據, 2008年全國肉類人均占有量為54.8公斤,其中豬肉為34.8公斤,豬肉食品在整個肉類食品中占了60%以上,豬肉衛生和質量安全直接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但目前我國生豬屠宰行業技術管理水平落后,覆蓋生豬養殖、屠宰、加工、流通和消費等環節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尚未形成,對豬肉質量安全構成了較大隱患。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對肉類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做了具體的要求。為確保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效執行,商務部會同財政部等在全國10個省市先行開展“放心肉”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探索和嘗試多種保障豬肉質量安全的做法和經驗,用3~5年的時間在全國形成生豬屠宰及肉品流通行業健康發展的新機制。
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無錫考察時闡述了“感知中國”的物聯網傳感技術新理念,標志著中國“物聯網”進入實際建設階段。因此,將物聯網和智能網的RFID電子標簽與IC卡相結合的關鍵技術應用于豬肉制品質量溯源體系的應用模式具備充分的前瞻性,在3~5年內不需框架性調整即可適應當今中國社會經濟和技術的高速發展,適合中國國情。采用RFID 技術結合網絡、信息系統進行數據的采集和通信,可提高信息采集、傳遞的效率,對肉品有效地進行標識,把分散的信息集成起來,從而解決了肉類產品追溯體系的難點所在,實現了全程信息跟蹤與追溯需要在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實現無縫鏈接。
應用目標
遠望谷生豬肉品質量信息溯源系統依照商務部的“放心肉”服務體系,建立三大系統,即屠宰監管支撐系統、肉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肉品冷鏈管理系統。將生豬養殖、屠宰和肉品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等納入豬肉供應鏈全程在線監管,使政府部門有限的監管人員無論在何時、何地,均可對任何需要監管的環節進行遠程管理和監督,對于豬肉制品來源的每個環節都可進行實時的追溯查證,確保在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時責任追究準確、及時,預警、召回措施有效、到位。對于消費者,在購買豬肉制品時也能對其進行查證和比對。
系統簡介
遠望谷公司結合了在成都2009年豬肉制品安全溯源系統實施的基礎上提出的“以政府管理模式創新引導技術創新、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以高效低成本運轉牽引供應鏈業務流程優化”的解決方案,對“放心肉”服務體系中三大系統——屠宰監管支撐系統、肉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肉品冷鏈管理系統提供了完整的軟硬件解決方案。
遠望谷生豬肉品質量信息溯源系統是面對管理轄區內的生豬養殖場、定點屠宰場、冷鏈運輸環節、肉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肉品攤位、大型超市和大賣場、餐飲企業和定點單位的生豬及肉制品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它利用綁定在生豬以及豬肉上的RFID電子標簽和供應鏈上各業務用戶不同IC身份卡信息相關聯,并通過無線傳輸技術實時上傳供應鏈上豬肉的流向變化至中心數據庫,不僅各業務用戶按權限登錄平臺系統可以隨時獲取自身在政府數據中心存儲的每日業務數據,而且政府各業務部門也可按自己管轄權限對供應鏈上各環節實現在線實施監管,為保證豬肉食品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手段。
系統設計
針對生豬肉品安全監管特點,本系統分為前端數據硬件采集端,以及后端數據管理軟件端兩個部分。前端數據采集是以RFID核心技術為基礎對生鮮豬肉的相關生產現場活動進行實時監控;后端數據管理是利用政府各業務系統管理各環節上報的真實信息以及對前端采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分發等,如圖1所示。

實施效益
優化豬肉生產流通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流程;
提升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效率;
充分滿足消費者對豬肉質量安全信息的知情權;
在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時責任追究準確、及時,預警、召回措施有效、到位;
體系建設完善后,豬肉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成功案例
2009年9月,成都市政府開始在錦江、青羊、武侯、成華、金牛和高新區等中心六城區和雙流縣豬肉食品安全溯源系統的全面實施,即全市79家定點屠宰場、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500多個農貿市場(8000個豬肉攤位)、17家大型超市大賣場(含分店)、19000家餐飲企業和定點單位全面推行豬肉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實施和建設。
系統亮點
該系統依照商務部的“放心肉”服務體系,建立三大系統,即屠宰監管支撐系統、肉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肉品冷鏈管理系統。從生豬養殖環節著手,通過不同形式的RFID標簽和供應鏈業務人員RFID身份卡的實時信息綁定,分別向下游批發和零售環節通過移動無線通信技術自動化地鏈接質量信息和數據上傳下載,實現從生豬養殖到肉品零售終端相關信息的正向跟蹤,同時也實現了肉品零售終端到生豬養殖相關信息的逆向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