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技術創新博物館利用RFID技術拓展參觀者體驗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RFID射頻快報
                        日期:2011-07-12 11:12:36
                    
                        摘要:(美國)加州技術創新博物館正使用RFID技術來拓展和增強參觀者的參觀體驗。他們給前來參觀的訪問者每人一個RFID標簽,使其能夠在今后其個人網頁上瀏覽此項展會的相關信息;這種標簽還可用來確定博物館的參觀者所訪問的目錄列表中的語言類別。
                    
                    
                        (美國)加州技術創新博物館正使用RFID技術來拓展和增強參觀者的參觀體驗。他們給前來參觀的訪問者每人一個RFID標簽,使其能夠在今后其個人網頁上瀏覽此項展會的相關信息;這種標簽還可用來確定博物館的參觀者所訪問的目錄列表中的語言類別。 
  
或許在未來的某天,美國的技術創新博物館將會開發出一種展示品,用來探測RFID技術對于整個世界的影響。但是現在,位于加州的該博物館正使用RFID技術來拓展和增強參觀者的參觀體驗。該博物館成立于1990年。自成立以來,就成為了硅谷有名又受歡迎的參觀地,并吸引了很多家庭和科技愛好者前來參觀訪問。每年大約能接待40萬參觀者。從參觀者所做出的積極良好的反應看來,使用RFID標簽是成功的。
  
博物館對于那些對人類科學、生命科學及交流等做出貢獻的科學技術將會進行永久性的展列,并將對硅谷的革新者等所做出的業績進行詳細的展示。一個名為"Genetics: Technology With a Twist"的生命科學展會于2004年3月舉行,在此會上,該博物館展示了使用RFID標簽的方案,即給前來參觀的訪問者每人一個RFID標簽,使其能夠在今后其個人網頁上瀏覽采集此項展會的相關信息。這種標簽還可用來確定博物館的參觀者所訪問的目錄列表中的語言類別。
  
在參觀結束之后,參觀者還可以在學校或家中通過網絡訪問網站my.thetech.org 并鍵入其標簽上一個16位長的ID號碼并登陸。這樣他們就可以訪問其獨有的個人網頁了。很多家美國及其它國家的博物館都打算在卡片或徽章的同一端上使用RFID技術。至少丹麥的一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以PDA的形式將識讀器交到前來參觀者手中,并將標簽與展示內容結合起來。但是據技術創新博物館的副館長Greg Brown所知,其博物館是第一家使用RFID技術腕圈的博物館。
  
博物館認為這是參觀了解博物館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樣參觀者能夠實現與展示會之間的互動。 這種RFID腕圈很像一個帶有飾物的手鏈。它是由一個三英寸長一英寸寬的黑色橡皮圈將該博物館的標簽固定住的。每一個RFID標簽都有一個特有的16位長的數字密碼粘貼在飾物上面。數字密碼被刻在一個薄膜狀的藍綠色鋁制金屬薄片天線上,天線中央是一個十分顯眼的數字配線架——日立公司推出的μ-Chip。這種僅0.4平方毫米大的μ-chip是目前來說最小的用于標識日期的RFID芯片,工作頻率為2.45GHz,其最適合用于像技術創新博物館的應用程序之類的閉環系統。
  
博物館當下已擁有約40個此種標簽站點且數目一直在增加中。而在每一個站點都設有向參觀者介紹怎樣使用該種標簽的招牌和標語。這樣就可以使每一個標簽都進入RFID識讀器天線的識讀區域內。但有時候,這樣的操作說明會顯示在一臺手動監測器上面。當參觀者看到顯示燈閃了一下或者聽到一聲操作音后,便知道他們的標簽已經被識讀過了。
  
也有許多標簽站點中用數碼相機來捕獲參觀者與展示會之間所進行的互動等圖像的。當參觀者使用自己標簽的密碼登陸到其個人網頁上時,就會看到這些圖片。這些照片被看作是他們參觀經歷的留念,也可以提醒他們想起在參觀過程中所獲取的信息知識。
  
博物館的參觀
  
關于遺傳學的展會中將會有很多個人站點,從這些個人站點,訪客們便可以從中獲取很多相關知識,例如基因突變、基因療法等。在每十個標簽站點中,訪客們的標簽信息將會被識讀器采集制成GeneKid卡片。而每一個卡片中都會有一個與站會主題相關的生動的卡通人物,比如說基因醫學或家族基因特征等。不久之后,訪客們便能夠在自己的網頁上看到這張GeneKid卡片,點擊卡片便可以了解到更多與此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或者是可以看到更多的其當時與該站電互動的圖片。該博物館還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GeneKid卡的收集行動,凡收集至十張GeneKid卡片,便有機會參觀訪問所有標簽站點以及展示會。
  
這種標簽還能夠提供給訪客們他們在參觀博物館時無法參觀到的一些地方站點。比如說,遺傳學展會將包括一個參觀部分,訪客們可以通過在Petri盤中將水母的DNA放入細菌中來繁殖這種綠色細菌。這種細菌的繁殖需要24小時。而使用了此種標簽的訪客則有機會觀察到這種細菌的繁殖過程。在將Petri盤放入細菌培養器之前,訪客們需要在盤蓋上標注好自己的名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會用照片紀錄細菌每天的生長變化,并將明確顯示培育該種細菌的訪客姓名。第二天,訪客們便可以在其個人網頁上相關的圖片信息,并且甚至能夠把這些圖片制成電子賀卡發給其朋友。
  
去年十一月份,該博物館還推出了一種新的名為NetPl@net的展會,主要是一些基于網絡的互動工具和游戲。NetPl@net大約包括20個標簽站點。在其中一個名為"網絡摔跤比賽"的站點中,參與者可以跟許多訪問其它博物館的參與者進行比賽。每一個參加比賽的選手都要佩帶一個連接到傳感器上的羊毛衣袖。許多數字信息等都會在比賽過程中被傳送到網上供其它用戶觀看。而在一個名為“你身在何處?” 的站點中,訪客們可以參加一個網上民意測驗,回答下列問題,如:你多長時間上網玩一次網絡游戲?等。而用戶們的答案將會顯示在顯示器上,并且會跟先前進行了此測驗的用戶們的答案進行比較。這樣,用戶們就可以知道比如說,大約有24%的人每周都玩網絡游戲。而通過使用這種RFID標簽,用戶們就可以知道參與此項測驗的人都身在何處,因此,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到該測試中了。
標簽識讀器的工作過程
  
據Brown說,在過去的十年中,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一直都致力于尋找一種新系統,能夠使訪客在參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相關信息,或者是能夠使其想起其前幾次的參觀經歷。他們試圖使用條碼卡片、RFID卡片或RFID腕圈。在兩年前的一次民意測驗中,人們普遍喜歡使用RFID腕圈這種方法。
  
進入該博物館參觀是要收取一定的門票的。企業或個人的援助或贊助等或是相關材料的捐贈都可以用來展覽。日立公司已經免費提供了識讀器和安裝助手,作為RFID系統的輔助感應器。通過在感應器方面的合作,惠普公司所提供的電腦需要與back-end程序一并操作。而位于加州的Network Appliance公司已經提供了信息儲存及管理工具等以便從識讀器和該博物館的服務器鏈接等方面采集信息。而位于加拿大安大略湖附近的Nortel Networks公司則提供了某些網絡設備。而該博物館已從加州的CCL標簽公司集中購買了標簽手鏈上的裝飾物。
  
博物館的工程師已經建立了一個使用MySQL的資料數據庫、一個訪問系統以及一個front-end網頁界面,一旦某項工程投產使用,這些資源就能夠相互合作,而無需其它任何的維修整理。據Brown說,其唯一的改變就是積分器在信號傳輸過程中指尋找其附近的標簽。因此許多訪客開始變得不耐心,并且認為他們的標簽因為識讀器無法立刻辨識而有缺陷。但現在識讀器每秒鐘便可以識讀一個標簽好多次,因此訪客們再無需擔心他們的標簽的識讀問題了。
  
盡管日立公司的識讀器在戶外的識讀范圍是一英尺左右,但此博物館的展會站點畢竟在室內,因此天線等會藏在木制材料等之后,加之識讀器的天線又會擱置在每個標簽站點的標語上,而用戶會將RFID標簽佩戴在其手腕上,因此識讀器的識讀范圍就會縮小幾英寸。這就要求訪客們輪流將其標簽出示于識讀器天線,以便能夠顯示出他們的標簽是否被識讀過。
  
另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要負責安裝天線、識讀器以及電腦的網絡設置等。每個標簽站點要使用一個識讀器以及一個天線設備。雖然個人電腦最多能夠連結六個積分器,但是現在該博物館只連結了不超過三個識讀器。這就意味著工作人員仍有許多未使用的資源。識讀器可以安裝在距離電腦二百英尺的地方,安裝客使用連續導線連接。
  
Brown還表示他們并沒有借助于任何的外在積分器,這一點讓他們感到十分自豪。但他承認他們在安裝程序上很大的依賴于他們的贊助商。“我們十分幸運,因為我們的贊助商在RFID工程方面給予了我們莫大的技術支持。”
據Brown說,CCL標簽公司以及日立公司對于他們博物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為腕圈上的飾物跟CCL標簽公司先前大批量生產的其它產品并不一樣。而日立公司生產的RFID標簽規格尤其小,因此CCL標簽公司必須定制一種系統能夠配合此種手鏈。
Brown還說:“CCL標簽公司能夠盡快的解決生產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才能夠按時按預算完成RFID標簽任務。對于CCL標簽公司所給予的支持以及其專業精神,使我們的感激之情無法言表。”
日立公司在幫助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從他們先前在2004年三月所安裝使用的標簽腕圈的更換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先前所使用的腕圈中的標簽是13.56MHz的,是由芬蘭的制造商Rafsec公司生產制造的。一年之后,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日立公司代表人員的協助下去除了博物館先前使用的70臺13.56MHz 的Feig公司生產的識讀器,取而代之的是日立公司生產的2.45 GHz的識讀器。這些工作人員對于新系統的安裝以及運作忙了一天一夜。至于將13.56 MHz 的標簽轉換為2.45 GHz的標簽主要是從腕圈的價格來考慮的。μ-Chip體積小、價格公道且能夠大批量生產。當腕圈上使用日立公司生產的標簽時,每個腕圈便能夠節省25美分。
  
據Brown表示,“在使用日立公司的產品之前,我們確實考慮得很久,因為他們對于硬件有相當的要求。但是他們很樂于與我們合作,陪伴我們度過這段過渡時期。”至今為止,該博物館對于新識讀器的工作業績十分滿意,對于日立公司的芯片產品的質量也很贊賞。
  
自從去年RFID標簽程序采納以來,十一萬三千訪客已經使用了該標簽。并且這其中有14%的訪客至少登陸過一次其個人網頁。這組數字比當初該博物館所預測的數字高出了兩倍。在這其中,還有5%的人帶著其當初發放的標簽在此回到博物館,并且使用其再次參觀該展會或又使用其參觀了新的展會。
  
這些使用RFID標簽的訪客中,有4%為西班牙語用戶。據Brown說,他們希望能夠添加許多新的語種選擇。博物館還打算發放一些成組的標簽,供學校等使用。這樣學生們就可以在任何時間訪問博物館。另外,他們還期待能夠將標簽和門票相結合,這樣標簽就可以用來進入博物館的某些要另外收取參觀費用的部分,比如說IMAX劇院。
  
關于其它博物館
  
位于圣弗朗西斯科的科學博物館Exploratorium已經測試了與技術創新博物館的RFID系統標簽相似的eXspot。Exploratorium博物館已經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援助下完成了其與英特爾的實驗室以及華盛頓大學聯合研發RFID應用程序的過程。他們希望能夠在其博物館內永久性的使用這項系統,但是他們首先需要的就是找到持續的基金援助。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找到一種解決博物館內網絡基礎設施、技術測試等問題的方法。
  
Exploratorium博物館計劃在其國內的各大博物館中推廣使用eXspot RFID系統
  
該博物館的物理布局以及其它某些問題使得博物館不能夠安裝跟識讀器的網絡工作相關的硬件。盡管如此,eXspot的研發者選擇使其跟Wi-Fi合作。但是,對于RFID系統的多重測試卻由于無線鏈接等相關問題而受到了阻礙。因此結果是幾乎不能產生任何數據資料。
  
他們將不向訪客們發放手鏈,而是將13.56 MHz RFID微型卡片免費發放給訪客。訪客們可以拿著卡片去參觀任何一個參觀站點。并且只要他們讓識讀器識讀了其手中的卡片,他們便可以擁有其個性化的個人網頁。像技術創新博物館的標簽系統一樣,許多eXspot識讀器將會鏈接到數碼像機上,為訪客們拍攝他們與展會點互動的場面。例如,一個eXspot識讀器可以連結一個紅外線相機,從而傳出關于訪客們個人網頁的紅外線圖片。
  
在訪客們使用這種RFID卡之前,他們先要在一個小亭內的識讀器上注冊,并填上其個人的電子郵箱地址。以后他們在登陸eXspot網站上他們的個人網頁時,必須先輸入他們的郵箱地址和印在其RFID卡片上的九位數的密碼。
EXspot計劃的倡導人Sherry His表示她將會起草一個有關于這項工程的補助金計劃。但目前該項目最需要的則是某些硬件方面的援助。她還解釋說大多數能夠申請下來的補助金不能滿足所有成本方面的需要。
Exploratorium博物館計劃在其國內的各大博物館中推廣使用eXspot RFID系統,這樣訪客們就可以持其手中的卡片而擴展他們的個人網頁的內容,從而獲得更多來自于其它博物館的圖片等信息資料。
  
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天文科技博物館設計了一個跟蹤參觀者足跡的系統,給參觀者一個包含915赫茲RFID標簽的證件(徽章)。系統被設計為評估交通流量和辨別展品。徽章也會有益于參觀者,它可以幫助參觀者連接多媒體到特殊的展品上。
  
去年,博物館已測試該系統,但是,其配置的關鍵在于資金需求。博物館希望資金能盡快到位。
                    
                或許在未來的某天,美國的技術創新博物館將會開發出一種展示品,用來探測RFID技術對于整個世界的影響。但是現在,位于加州的該博物館正使用RFID技術來拓展和增強參觀者的參觀體驗。該博物館成立于1990年。自成立以來,就成為了硅谷有名又受歡迎的參觀地,并吸引了很多家庭和科技愛好者前來參觀訪問。每年大約能接待40萬參觀者。從參觀者所做出的積極良好的反應看來,使用RFID標簽是成功的。
博物館對于那些對人類科學、生命科學及交流等做出貢獻的科學技術將會進行永久性的展列,并將對硅谷的革新者等所做出的業績進行詳細的展示。一個名為"Genetics: Technology With a Twist"的生命科學展會于2004年3月舉行,在此會上,該博物館展示了使用RFID標簽的方案,即給前來參觀的訪問者每人一個RFID標簽,使其能夠在今后其個人網頁上瀏覽采集此項展會的相關信息。這種標簽還可用來確定博物館的參觀者所訪問的目錄列表中的語言類別。

在參觀結束之后,參觀者還可以在學校或家中通過網絡訪問網站my.thetech.org 并鍵入其標簽上一個16位長的ID號碼并登陸。這樣他們就可以訪問其獨有的個人網頁了。很多家美國及其它國家的博物館都打算在卡片或徽章的同一端上使用RFID技術。至少丹麥的一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以PDA的形式將識讀器交到前來參觀者手中,并將標簽與展示內容結合起來。但是據技術創新博物館的副館長Greg Brown所知,其博物館是第一家使用RFID技術腕圈的博物館。
博物館認為這是參觀了解博物館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樣參觀者能夠實現與展示會之間的互動。 這種RFID腕圈很像一個帶有飾物的手鏈。它是由一個三英寸長一英寸寬的黑色橡皮圈將該博物館的標簽固定住的。每一個RFID標簽都有一個特有的16位長的數字密碼粘貼在飾物上面。數字密碼被刻在一個薄膜狀的藍綠色鋁制金屬薄片天線上,天線中央是一個十分顯眼的數字配線架——日立公司推出的μ-Chip。這種僅0.4平方毫米大的μ-chip是目前來說最小的用于標識日期的RFID芯片,工作頻率為2.45GHz,其最適合用于像技術創新博物館的應用程序之類的閉環系統。

博物館當下已擁有約40個此種標簽站點且數目一直在增加中。而在每一個站點都設有向參觀者介紹怎樣使用該種標簽的招牌和標語。這樣就可以使每一個標簽都進入RFID識讀器天線的識讀區域內。但有時候,這樣的操作說明會顯示在一臺手動監測器上面。當參觀者看到顯示燈閃了一下或者聽到一聲操作音后,便知道他們的標簽已經被識讀過了。

也有許多標簽站點中用數碼相機來捕獲參觀者與展示會之間所進行的互動等圖像的。當參觀者使用自己標簽的密碼登陸到其個人網頁上時,就會看到這些圖片。這些照片被看作是他們參觀經歷的留念,也可以提醒他們想起在參觀過程中所獲取的信息知識。
博物館的參觀
關于遺傳學的展會中將會有很多個人站點,從這些個人站點,訪客們便可以從中獲取很多相關知識,例如基因突變、基因療法等。在每十個標簽站點中,訪客們的標簽信息將會被識讀器采集制成GeneKid卡片。而每一個卡片中都會有一個與站會主題相關的生動的卡通人物,比如說基因醫學或家族基因特征等。不久之后,訪客們便能夠在自己的網頁上看到這張GeneKid卡片,點擊卡片便可以了解到更多與此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或者是可以看到更多的其當時與該站電互動的圖片。該博物館還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GeneKid卡的收集行動,凡收集至十張GeneKid卡片,便有機會參觀訪問所有標簽站點以及展示會。
這種標簽還能夠提供給訪客們他們在參觀博物館時無法參觀到的一些地方站點。比如說,遺傳學展會將包括一個參觀部分,訪客們可以通過在Petri盤中將水母的DNA放入細菌中來繁殖這種綠色細菌。這種細菌的繁殖需要24小時。而使用了此種標簽的訪客則有機會觀察到這種細菌的繁殖過程。在將Petri盤放入細菌培養器之前,訪客們需要在盤蓋上標注好自己的名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會用照片紀錄細菌每天的生長變化,并將明確顯示培育該種細菌的訪客姓名。第二天,訪客們便可以在其個人網頁上相關的圖片信息,并且甚至能夠把這些圖片制成電子賀卡發給其朋友。
去年十一月份,該博物館還推出了一種新的名為NetPl@net的展會,主要是一些基于網絡的互動工具和游戲。NetPl@net大約包括20個標簽站點。在其中一個名為"網絡摔跤比賽"的站點中,參與者可以跟許多訪問其它博物館的參與者進行比賽。每一個參加比賽的選手都要佩帶一個連接到傳感器上的羊毛衣袖。許多數字信息等都會在比賽過程中被傳送到網上供其它用戶觀看。而在一個名為“你身在何處?” 的站點中,訪客們可以參加一個網上民意測驗,回答下列問題,如:你多長時間上網玩一次網絡游戲?等。而用戶們的答案將會顯示在顯示器上,并且會跟先前進行了此測驗的用戶們的答案進行比較。這樣,用戶們就可以知道比如說,大約有24%的人每周都玩網絡游戲。而通過使用這種RFID標簽,用戶們就可以知道參與此項測驗的人都身在何處,因此,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到該測試中了。
{$page$}
標簽識讀器的工作過程
據Brown說,在過去的十年中,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一直都致力于尋找一種新系統,能夠使訪客在參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相關信息,或者是能夠使其想起其前幾次的參觀經歷。他們試圖使用條碼卡片、RFID卡片或RFID腕圈。在兩年前的一次民意測驗中,人們普遍喜歡使用RFID腕圈這種方法。
進入該博物館參觀是要收取一定的門票的。企業或個人的援助或贊助等或是相關材料的捐贈都可以用來展覽。日立公司已經免費提供了識讀器和安裝助手,作為RFID系統的輔助感應器。通過在感應器方面的合作,惠普公司所提供的電腦需要與back-end程序一并操作。而位于加州的Network Appliance公司已經提供了信息儲存及管理工具等以便從識讀器和該博物館的服務器鏈接等方面采集信息。而位于加拿大安大略湖附近的Nortel Networks公司則提供了某些網絡設備。而該博物館已從加州的CCL標簽公司集中購買了標簽手鏈上的裝飾物。
博物館的工程師已經建立了一個使用MySQL的資料數據庫、一個訪問系統以及一個front-end網頁界面,一旦某項工程投產使用,這些資源就能夠相互合作,而無需其它任何的維修整理。據Brown說,其唯一的改變就是積分器在信號傳輸過程中指尋找其附近的標簽。因此許多訪客開始變得不耐心,并且認為他們的標簽因為識讀器無法立刻辨識而有缺陷。但現在識讀器每秒鐘便可以識讀一個標簽好多次,因此訪客們再無需擔心他們的標簽的識讀問題了。
盡管日立公司的識讀器在戶外的識讀范圍是一英尺左右,但此博物館的展會站點畢竟在室內,因此天線等會藏在木制材料等之后,加之識讀器的天線又會擱置在每個標簽站點的標語上,而用戶會將RFID標簽佩戴在其手腕上,因此識讀器的識讀范圍就會縮小幾英寸。這就要求訪客們輪流將其標簽出示于識讀器天線,以便能夠顯示出他們的標簽是否被識讀過。
另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要負責安裝天線、識讀器以及電腦的網絡設置等。每個標簽站點要使用一個識讀器以及一個天線設備。雖然個人電腦最多能夠連結六個積分器,但是現在該博物館只連結了不超過三個識讀器。這就意味著工作人員仍有許多未使用的資源。識讀器可以安裝在距離電腦二百英尺的地方,安裝客使用連續導線連接。
Brown還表示他們并沒有借助于任何的外在積分器,這一點讓他們感到十分自豪。但他承認他們在安裝程序上很大的依賴于他們的贊助商。“我們十分幸運,因為我們的贊助商在RFID工程方面給予了我們莫大的技術支持。”
據Brown說,CCL標簽公司以及日立公司對于他們博物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為腕圈上的飾物跟CCL標簽公司先前大批量生產的其它產品并不一樣。而日立公司生產的RFID標簽規格尤其小,因此CCL標簽公司必須定制一種系統能夠配合此種手鏈。
Brown還說:“CCL標簽公司能夠盡快的解決生產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才能夠按時按預算完成RFID標簽任務。對于CCL標簽公司所給予的支持以及其專業精神,使我們的感激之情無法言表。”
日立公司在幫助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從他們先前在2004年三月所安裝使用的標簽腕圈的更換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先前所使用的腕圈中的標簽是13.56MHz的,是由芬蘭的制造商Rafsec公司生產制造的。一年之后,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日立公司代表人員的協助下去除了博物館先前使用的70臺13.56MHz 的Feig公司生產的識讀器,取而代之的是日立公司生產的2.45 GHz的識讀器。這些工作人員對于新系統的安裝以及運作忙了一天一夜。至于將13.56 MHz 的標簽轉換為2.45 GHz的標簽主要是從腕圈的價格來考慮的。μ-Chip體積小、價格公道且能夠大批量生產。當腕圈上使用日立公司生產的標簽時,每個腕圈便能夠節省25美分。
據Brown表示,“在使用日立公司的產品之前,我們確實考慮得很久,因為他們對于硬件有相當的要求。但是他們很樂于與我們合作,陪伴我們度過這段過渡時期。”至今為止,該博物館對于新識讀器的工作業績十分滿意,對于日立公司的芯片產品的質量也很贊賞。

自從去年RFID標簽程序采納以來,十一萬三千訪客已經使用了該標簽。并且這其中有14%的訪客至少登陸過一次其個人網頁。這組數字比當初該博物館所預測的數字高出了兩倍。在這其中,還有5%的人帶著其當初發放的標簽在此回到博物館,并且使用其再次參觀該展會或又使用其參觀了新的展會。
這些使用RFID標簽的訪客中,有4%為西班牙語用戶。據Brown說,他們希望能夠添加許多新的語種選擇。博物館還打算發放一些成組的標簽,供學校等使用。這樣學生們就可以在任何時間訪問博物館。另外,他們還期待能夠將標簽和門票相結合,這樣標簽就可以用來進入博物館的某些要另外收取參觀費用的部分,比如說IMAX劇院。
關于其它博物館
位于圣弗朗西斯科的科學博物館Exploratorium已經測試了與技術創新博物館的RFID系統標簽相似的eXspot。Exploratorium博物館已經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援助下完成了其與英特爾的實驗室以及華盛頓大學聯合研發RFID應用程序的過程。他們希望能夠在其博物館內永久性的使用這項系統,但是他們首先需要的就是找到持續的基金援助。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找到一種解決博物館內網絡基礎設施、技術測試等問題的方法。
Exploratorium博物館計劃在其國內的各大博物館中推廣使用eXspot RFID系統
該博物館的物理布局以及其它某些問題使得博物館不能夠安裝跟識讀器的網絡工作相關的硬件。盡管如此,eXspot的研發者選擇使其跟Wi-Fi合作。但是,對于RFID系統的多重測試卻由于無線鏈接等相關問題而受到了阻礙。因此結果是幾乎不能產生任何數據資料。
他們將不向訪客們發放手鏈,而是將13.56 MHz RFID微型卡片免費發放給訪客。訪客們可以拿著卡片去參觀任何一個參觀站點。并且只要他們讓識讀器識讀了其手中的卡片,他們便可以擁有其個性化的個人網頁。像技術創新博物館的標簽系統一樣,許多eXspot識讀器將會鏈接到數碼像機上,為訪客們拍攝他們與展會點互動的場面。例如,一個eXspot識讀器可以連結一個紅外線相機,從而傳出關于訪客們個人網頁的紅外線圖片。
在訪客們使用這種RFID卡之前,他們先要在一個小亭內的識讀器上注冊,并填上其個人的電子郵箱地址。以后他們在登陸eXspot網站上他們的個人網頁時,必須先輸入他們的郵箱地址和印在其RFID卡片上的九位數的密碼。
EXspot計劃的倡導人Sherry His表示她將會起草一個有關于這項工程的補助金計劃。但目前該項目最需要的則是某些硬件方面的援助。她還解釋說大多數能夠申請下來的補助金不能滿足所有成本方面的需要。
Exploratorium博物館計劃在其國內的各大博物館中推廣使用eXspot RFID系統,這樣訪客們就可以持其手中的卡片而擴展他們的個人網頁的內容,從而獲得更多來自于其它博物館的圖片等信息資料。
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天文科技博物館設計了一個跟蹤參觀者足跡的系統,給參觀者一個包含915赫茲RFID標簽的證件(徽章)。系統被設計為評估交通流量和辨別展品。徽章也會有益于參觀者,它可以幫助參觀者連接多媒體到特殊的展品上。
去年,博物館已測試該系統,但是,其配置的關鍵在于資金需求。博物館希望資金能盡快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