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術好不好 不用行不行?
3000元套件惹來風波
2007年10月24日,第十四屆國際自動識別技術展在上海開幕。既然是自動識別技術展,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和條碼是當仁不讓的兩個主角。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租用大展位的,多是做條形碼或原先做條形碼、現在進入RFID領域的廠商;專業的大型RFID廠商,都只租了較小且較偏僻的展位。
出現這樣的情況,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RFID企業日趨理性化,已經走過了熱炒概念的階段,尤其是本土企業,在市場開拓方面更加注重實效。二是國內現有RFID市場規模尚小。與條碼相比,RFID還是個新興市場,它能帶來的現實利潤有限,也就限制了國內RFID廠商的市場拓展能力。
展會期間,遠望谷公司推出3000元RFID特惠套件,成為圈里人議論的焦點。該套件包括一體化讀寫器1臺、電子標簽數張、DEMO軟件和開發用庫函數。某國外知名大企業的技術總監道出了心中疑問:“無論是技術積累還是設備采購量,遠望谷與他所在的公司都不在一個級別,憑什么能推出這么低價的產品?”

北京一家大型公司的銷售經理也很感慨,他覺得,一旦遠望谷這個價格傳開來,很多RFID公司就玩不下去了。客戶會對集成商說“你們真狠,3000塊的設備你們賣我一兩萬”,集成商會對設備制造商說“就你們的設備還賣七八千,人家遠望谷才要三千”。個中滋味,耐人咀嚼。
作為國內首家專業RFID上市公司(于今年8月在中小企業板上市),深圳遠望谷在國內鐵路RFID技術的項目上實現了壟斷,擁有50%的市場份額。反對3000元套件的人,認為遠望谷在進行不計成本的惡意競爭,把資金不足的小企業逼向崩潰,從而扼殺市場的創新,缺乏對技術應有的尊重。
支持方則認為,中國RFID行業發展近10年,卻雷聲大雨點小,市場低靡。RFID產品的成本價逐漸浮出水面,且越來越低,對于RFID的推廣應用,是件大大的好事。即使3000元的價格,還是顯得高了,可以更便宜些,以挖掉暴利行業的土壤。
看法莫衷一是。罵也罷,夸也罷,但大家都無法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RFID應用的井噴時期仍沒到來。如果把企業比作跳高選手,RFID的規模應用就是比賽的既定高度。達不到這個高度,參賽企業難免以失敗告終。
阻礙RFID規模應用的現實因素,主要在三方面:成本、投資回報率、標準和技術。
三要素導致規模應用難
首先,條碼的應用廣泛且不可替代,RFID產品的成本讓人望而卻步。“RFID技術好不好?好!不用行不行?行!”這是業界廣為流傳的一句話。盡管RFID具有優于條碼的識讀性能,但它充當的依然是條碼技術的補充,無法取而代之。
RFID的成本問題,涉及軟硬件和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兩個方面。一套RFID產品,一般包括4個部分,即電子標簽、天線、讀寫器和后臺系統。目前,僅一個RFID電子標簽的價格,便宜的也要幾毛,貴點的幾十塊,是條形碼價格的幾十、上百倍。巨大的成本差距,嚴重阻礙了RFID技術的普及。

電子標簽
還有系統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一般而言,企業的信息化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搭建網絡基礎設施;第二階段是企業內部信息化,如ERP、MES的實施;第三階段,擴展到企業外部供應鏈管理,實現供應鏈上的企業間B2B交易;第四階段是構建協同電子商務數據平臺。
而目前我國企業大部分處在第二階段的水平,RFID要發揮最大投資回報,則需企業把產品信息由閉環應用延伸到開環應用,在第三階段扮演重要角色,并為第四階段的平臺構建出標準化的自動識別基礎設施環境。
其次,RFID成熟的投資回報率(ROI)還未出現。從全球看,很多RFID應用項目仍處在試驗階段。比如,摩托羅拉企業移動業務在美國零售市場的試驗表明,單品標簽追蹤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上,效果明顯,能實現產品追溯,節省不少庫存管理成本。但該項目要在一兩年后,才有可能收到上述效果,需要耐心等待。
美國易騰邁公司RFID業務發展經理徐承東表示:“對于RFID項目ROI的分析計算,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全面挖掘出RFID項目為企業創造的所有價值。作為新的信息管理手段,RFID產生的效益來自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前者容易看到,后者卻常被忽視。因為管理水平的提高,往往需要流程重組和優化之后才能獲得。如果只看到前者,就會認為RFID應用的ROI不夠,而放棄使用。”
由于行業尚未形成公認的RFID投入產出模型,企業感到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很大。站在企業決策者的角度,在分析計算ROI的基礎上,加上風險成本,往往意味著否定性的判斷。如此一來,大規模應用RFID技術就多了一只攔路虎。
第三,RFID本身還存在標準問題。如果說成本問題,可以隨著競爭加劇和出貨量的增加而得以解決,那么標準問題則是一個急需突破的關口。國內相關技術標準、應用標準的制定非常復雜,需要各個部委、行業組織共同協調和推進。
每個RFID標簽中,都有惟一的識別碼,如果它的數據格式有很多種且互不兼容,那么使用不同標準的RFID產品就不能通用,這對物品流通是十分不利的。而數據格式的標準,涉及到國家的利益和安全。目前的現狀,是日本和美國兩大標準組織互不兼容,呈現對抗局面。
中國則另起爐灶,正制定自己的RFID標準,包括RFID技術本身的標準,如芯片、天線、頻率等,以及RFID的各種應用標準,即RFID在物流、身份識別、交通收費等具體行業或領域的應用標準。
RFID的高成本、投資回報的高風險、標準不一,依然是政府尤其是企業規模應用躊躇不前的關鍵。
單個項目實施成功也不簡單
從RFID應用的現有格局來看,美國在零售、航空、食品供應鏈及資產管理領域開拓了較多應用;歐洲主要應用在零售、航空、資產管理及郵政領域;而中國在交通、郵政、奧運領域,擁有自己的明星應用項目。歐美目的是為了減少昂貴的人工成本,中國則在信息的可視化方面有更高的需求。
RFID產業鏈涉及7個環節,包括標準的制定、芯片設計與制造技術、天線設計與制造技術、芯片封裝技術、讀寫設備開發與生產技術、系統集成和數據管理軟件平臺開發、應用系統開發。
目前在國內RFID產業鏈起主導作用的,更多的是主管科技和產業的政府部門。這點與歐美不同,它們的產業鏈上,企業起主導作用,例如沃爾瑪有力地推動了RFID在零售業的應用。
就單一的RFID項目應用和實施而言,要想成功也不簡單。
北京世騰科技公司總經理李林表示:“RFID系統,其實是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系統(ERP)和執行系統(如MES、WMS或EAM)之下關于現場物流和物料數據的子系統,RFID項目往往要依賴這些后臺系統,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只有成功實施了ERP和MES等系統的企業,才具有實施RFID項目的基礎。”

與ERP系統集成的RFID讀寫器及后臺系統
與發達國家的同行相比,中國企業的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較低。很多企業連基本的管理信息系統都不具備或非常薄弱,采用RFID技術缺乏必要的前提。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必須一成不變地重復發達國家的老路,即先信息化,再條碼化,然后考慮RFID。
“中國完全可以走一條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就是說,借鑒國外同行的經驗教訓,直接建立條碼+RFID的基礎,一步到位,使信息化投資效益最大化。”李林說。
RFID項目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立準確、清晰的項目目標,正確選擇相關產品,組織專業的實施隊伍。RFID項目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施,一定要進行現場分析、現場安裝和系統調試。
RFID技術需要軟件與硬件緊密結合,而很多做系統軟件的公司對硬件不熟悉,做硬件的公司對軟件也不熟悉。實施過程中,標簽的選擇、打印機的選擇、讀寫器的選擇、安裝位置的選擇等,都關系到RFID項目的成敗。只有軟件和硬件妥善結合,才能確保RFID項目的成功實現。
專家建議,如果要挑選一個成熟的RFID應用系統,需要考慮以下六方面內容:
①遵循開放的標準。不管是遵循國內標準或兼容國際標準。
②定義業務價值。過濾特定行業應用的價值點,進行應用模式的創新,明確業務目標。
③硬件的有效實施。針對不同物理環境和業務目標,選擇特定技術,輔之以強大的硬件集成能力,提供適應不同環境復雜度的硬件部署和實施。
④成熟的軟件架構。兼容現有應用環境,面向未來業務拓展。
⑤靈活的業務流程。適應不同應用環境下的業務流程定制能力,支持供應鏈環境下的信息交換。
⑥完整的業務展現。簡化業務操作的同時,為企業決策層提供全面的業務透視能力。
只有專業的RFID硬件廠商、專業的RFID軟件廠商、專業的軟硬件系統集成商及專業的咨詢服務機構通力合作,完成RFID企業級應用在不同行業內標桿企業的突破,形成規模應用的示范,國內RIFD應用產業鏈才能整體向前。
國際廠商潰敗 本土企業機會尚存
從今年年初開始,科耐特斯逐步裁掉了中國分公司的大部分人員,只留下一個業務代表。這家新加坡的RFID企業,以RFID讀寫器研發、生產為主營業務,大部分訂單來自歐洲和日本。科耐特斯幾年前進入中國市場,從事讀寫器銷售。
科耐特斯在國內遭遇諸多挫折,空手而歸,部分原因是市場環境造成的,比如國內市場較國際市場低靡,本土RFID資本“賠錢賺吆喝”的造勢運動等。但有一些原因是科耐特斯自身需要反省的。
由于對中國市場前景持觀望態度,對核心技術嚴加保護,科耐特斯不愿在市場的培育上投入太多,致使掌握客戶資源的系統集成商無法為客戶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因此不愿意與科耐特斯合作。
科耐特斯的遭遇可謂國際RFID在華廠商的縮影。在普遍應用國外技術的不停車收費領域,他們幾乎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停車場RFID收費系統
北京首都機場高速路較早引進了美國某大公司的不停車收費系統,產品的售后服務成為客戶最大的心病。據知情人士介紹,由于技術原因,該設備只能由原廠工程師維修,維修費用高昂。外國工程師來國內維修設備,要求發放高額補助,要住五星級酒店,卻連普通的備用手持天線也不愿提供,連一個損壞的車載電子標簽都要拿回國外修改,讓人無法理解。
國際RFID廠商在華發展遭遇的阻力,另一方面,給了本土RFID廠商以發展的契機。拿鐵道部的車輛調度系統來說,這是國內應用RFID最成功的案例。鐵道部推出了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遠距離自動識別系統,這也是國內采用RFID技術的惟一全國性網絡。美中不足的是,這個系統目前還是封閉的,無法和其它系統互聯互通。

鐵路機車車號識別系統
還有奧運門票項目。2008年,觀眾使用的奧運門票,將像公交IC卡一樣,只需拿著門票在驗票機上一刷,驗票機就能在1/10秒內,驗出票的真假。上述2個項目都是世界矚目的大項目,負責其中RFID系統建設的,也都是本土廠商。
仔細分析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確定RFID本土企業必須具備的兩大能力。
首先,國內的RFID大項目都是在政府或大型國企的支持下開展的,項目的示范意義大于商業價值,可以說都是賠錢的買賣。因此,RFID本土企業要想在業內領先,首要因素是取得在具體行業中有影響力的國企、協會組織或政府部門的支持。有了資金和政策的扶持,企業才能在相對有利的環境下成長。
其次,目前掌握RFID技術的企業缺乏對具體行業細致入微的理解,即使有一些與傳統行業合作的機會,卻苦于拿不出令對方滿意的解決方案。因此,RFID企業必須深入理解傳統行業,發現傳統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計劃,在行業內找到適合大規模推廣RFID的新天地。
如果不能掌握第一項能力,那也可以選擇市場較為分散的行業,練好第二項本領,等待時機,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