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技術文章  >  其他  >  正文

淺談低頻射頻識別技術在礦井人員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作者:寧波戴維斯德比有限公司
來源:RFID世界網
日期:2008-07-29 14:36:27
摘要:本文從煤礦人員安全系統的實際要求出發,介紹了其技術演變歷程及應用特點;從全球煤礦行業人員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得出最終結論,即低頻技術將不容置疑地取代高頻技術而在煤礦人員安全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煤礦安全生產歷來為我國各級政府所重視。事故發生后如何實施安全救護、如何提高搜救工作效率,為煤礦各級主管部門所關注。在分析近期幾個煤礦發生的特大事故時發現: 

  1、地面與井下人員的信息溝通不及時; 

  2、地面人員難以及時動態掌握井下人員的分布及作業情況,進行精確的人員定位; 

  3、煤礦事故一旦發生,搶險救災、安全救護的效率底,搜救效果差。 

  為此,如何正確處理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如何準確、實時、快速履行煤礦安全監測職能,有效進行礦工管理,保證搶險救災、安全救護的高速運作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目前我國煤礦所用的人員管理系統存在的問題 

  我們知道,煤礦井下人員在巷道的位置是動態的,有些巷道長達幾十公里,因此,對人員的跟蹤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發生突發事件,要求能夠迅速判斷險區人員的數量、位置及身份,采取措施及時救助,把事故的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目前我國煤礦所采用的 “人員管理系統”,其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在巷道的交叉口、入井口、進入采掘面入口等安裝讀卡器;每位入井人員(如礦工及管理人員等)隨身攜帶身份識別卡;被檢人員通過讀卡器時其信息被記錄,并傳至地面監控主機,從而達到確定入井人員位置的目的。 

  根據筆者的調查和已經安裝井下人員定位系統的煤礦反映,目前我國煤礦所采用的井下人員管理系統,全部是基于高頻射頻識別技術或混頻射頻識別技術而設計的,在使用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1、漏卡現象嚴重,難以滿足精確定位的要求; 

  2、如果不采用光纖總線,系統安裝的安監點數就會受到限制,覆蓋面有限,無法滿足大型、特大型煤礦的全礦井巷道監測的要求; 

  3、不具備行進方向的判斷識別能力,不具備人員是否完全通過識別區域的判斷能力。(假設某人從井口下井,進入井口檢測分站的識別區域,此時,井口檢測分站將檢測到該人員并向地面監控主機上報該人員的基本信息,系統則判斷該人員已下井,但此刻,由于某種原因,該人員又退出井口,該人員實際上并未下井,這時就出現了系統誤判情況)。 
上述問題都是由于高頻射頻識別技術本身的技術特點受限而致,難以根本突破。正因為如此,國際上有的煤炭生產大國(如俄羅斯)已開始選擇用低頻射頻識別技術(30~300KHz)取代高頻技術,從安監系統本身來提高礦井人員管理的可靠性。 

二、煤礦人員安全管理系統的發展 

  國際上煤礦人員安全管理系統的發展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應用礦井人員管理系統,但均限于高頻射頻識別技術; 

  第二階段:從2001年以后,世界上部分煤礦開始采用基于混頻射頻識別技術(高、低頻混合使用)的礦井人員管理系統; 

  第三階段:從2005年開始,基于遠距離低頻射頻技術的礦井人員管理系統問世,并迅速得到全球煤礦行業的推崇。目前該技術已日趨成熟,監控性能已逐步穩定,已在英國、伊朗、土耳其、西班牙、俄羅斯等10多個主要采煤國的煤礦運行。由于其安裝方便、識別準確率高、系統穩定、成本低等特點,大有完全取代高頻及混頻技術而實現“一統天下”的趨勢。 

  礦井人員管理系統每一次技術上的飛躍,都與煤礦安全生產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密不可分。2005年以前,由于低頻射頻識別技術在礦井中的應用(尤其是在識別距離)尚欠成熟,而高頻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已相當發達,所以,利用高頻技術來為煤礦的安全生產服務就顯得順理成章了。但是,由于2005年后,人們在低頻技術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利用低頻射頻識別技術不僅能夠實現高頻技術在人員管理系統中的所有功能,而且可以克服高頻技術所存在的系統弊端,所以,低頻射頻識別技術在全世界煤礦行業迅速得到推廣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低頻射頻識別技術與高頻射頻識別技術的性能比較 

  通常讀卡器和識別卡進行無線信號傳輸時所使用的頻率稱為RFID系統的工作頻率,根據其所使用的頻率范圍不同,可分為如下頻段:  

 

頻率

符號

頻率范圍

低頻

LF

30~300KHz

高頻

HF

3~30MHz

超高頻

UHF

30~968 MHz

微波

UWF

245~5.8GHz



  下面我們從低頻和高頻電磁波的傳輸特性來分析它們在礦井人員管理系統中的應用特點: 


1、  高、低頻電磁波傳輸的方向性 

   低頻電磁波的傳播是全方位的,不具方向性;而高頻電磁波的傳播方向性極強,可以講是定向的(就像是手電筒發出的光束)。因此,被監測人員在經過低頻讀卡器時,只要在其有效的識別范圍(直徑10米的范圍內),就能被準確識別到。而在經過高頻讀卡器時,要求被監測人員準確行走到高頻電磁波傳播方向上,才能被讀卡器識別。 

   因此,在規定的識別區域內,采用低頻識別比采用高頻識別要有更高的精度。 

2、  高、低頻電磁波的穿透性和抗干擾性 

  在巷道這種特區的環境里,低頻電磁波與高頻電磁波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信號衰減小、凸顯出低頻電磁波的穿透能力強,所以采用低頻射頻識別技術的讀卡器和識別卡之間的無線電信號傳輸對其它物體(特別是水汽和金屬物體)的穿透性很強;而高頻電磁波由于其本身的穿透性能較弱,讀卡器和識別卡之間的物體(如水汽、人體、尤其是金屬物體等)阻擋,很有可能導致讀卡器無法識別。 

  另外,巷道的一些特性也會對無線電信號的傳輸帶來不利的影響,以下兩組數據表明了巷道拐彎對無線電信號傳輸的影響(表1)以及巷道傾斜對無線電信號傳輸的影響(表2)。 

表1 
信號頻率(MHz) 100 200 415 1000 2000 3000 4000  
衰減(dB) 5.51 10.6 21.7 52.4 105 157 210  

頻率越高衰減越大 
表2 
頻率(MHz) 200 415 1000 2000 3000 4000  
衰減(dB) 47.3 57.7 67.6 74.1 77.6 80.2  

  隨著頻率的增高,由巷道傾斜所帶來的衰減變大,拐彎越急衰減越大。 


3、 由此可見,由于低頻、高頻電磁波本身的傳輸特性,決定了低頻射頻識別技術比高頻射頻識別技術的漏讀率要低得多。 

4、  人員行進的方向判斷和巷道交叉口的人員定位 

  低頻電磁波與高頻電磁波相比,在同一范圍內,磁場區域能夠很好的被定義,這表明低頻射頻識別技術從根本上說更可靠,也更可預見。正是低頻電磁波的這種可預見性,使得識別卡可以被定位到更精確的范圍,并提供人員定位應用的性能優勢。 

  在礦井人員管理系統應用中,人員移動方向的識別是很重要的。在與安全相關的應用中,需首先考慮人員移動方向判斷的可靠性。低頻讀卡器可帶兩組天線,每組天線由多路天線組成。當人員分別經過兩組天線時,充分利用低頻電磁波磁場區域能夠很好的被定義的特點,就能準確判斷人員的移動方向,這在所有的RFID技術中是處于領先地位的。 

  在巷道交叉口,特別需要知道人員的行進方向,采用低頻技術的人員管理系統具有多天線技術,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而高頻技術產品,由于其電磁波的特性所限,難以解決這一問題。 

4、高、低頻電磁波的兼容性 

    我們知道,由于高頻電磁波的方向性極強,并且從高頻發射源發出的電磁波是逐漸擴散的,很象從手電筒射出來的光束,需要達到一定距離才能覆蓋需要檢測的區域,否則,將出現嚴重的漏卡現象。 

  另一方面,從煤礦安全生產的發展趨勢看,井下會安裝越來越多的門禁系統,或其他需要感應識別卡后才能開啟的設備,實現井下“一卡通”“智能化管理。由于高頻產品的發射功率很高,高頻電磁波傳播距離不易控制,讀卡區域難以界定,結果是,用于控制這些裝置的近距離讀卡器,要遠離用于人員管理系統的高頻讀卡器,否則,會產生嚴重的干涉現象,導致系統癱瘓。如果礦井安裝的高頻讀卡器較多,勢必影響到識別卡在門禁等其他智能化領域的應用,這就會產生不兼容問題。還有,當多個高頻讀卡器安裝得很近時,他們之間也會產生嚴重的交叉干擾,導致識別性能減弱,嚴重降低其識別的準確率。 

  而低頻電磁波的傳播距離可以較容易的加以控制,所以可以準確的設定其讀卡距離,使得在其有限的傳播范圍內(10米),一方面很好地利用其識別功能,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影響其他智能化產品的利用,有效地規避系統干擾現象,很好地解決了兼容問題。 

  因此,從煤礦其他智能化系統產品的擴張和集成方面來講,要盡量選用低頻射頻識別技術。 

5、低頻產品比高頻產品更環保 

   眾所周知,高頻電磁波對人體的輻射傷害遠遠高于低頻電磁波,加之高頻電磁波的傳播距離又比較遠,工作區域難以界定,在一個較大型煤礦安裝人員定位系統,常常需要安裝數十個甚至上百個讀卡器,如果選用高頻技術,這上百個讀卡器就好比一個個大功率高頻輻射源,在礦內會形成一個強大的交叉輻射網,這對于長期在井下工作的人員來講是極為有害的。尤其是在采掘工作面上工作的人員,如果他們距離采掘工作面附近的讀卡器較近(一般小于30米),該讀卡器所發出的高頻率、強電磁波長時間輻射到他們體內,嚴重危害著他們的健康。   而低頻技術由于其自身的發射功率很小,電磁波的傳播距離又可以控制(一般為10米),不會對人員構成傷害。 

   因此,從環保角度講,選用低頻技術比高頻技術更優越。 
                                          
四、低頻技術在煤礦人員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英國戴維斯德比公司已有200余年的煤礦專用設備研發和制造經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致力于煤礦人員管理系統的研制與開發,在全球率先開發出基于高頻技術、混頻技術的煤礦人員管理系統,并在世界各國煤礦實際運行。自2005年起,該公司開發成功礦井用低頻礦井人員管理系統,目前經大量實際運行,已日臻完善。 

  該管理系統將尖端的遠距離多重射頻識別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有機結合,解決了該系統產品應用于煤礦井下的設備安全運行、網絡數據通信、數據的遠距離傳輸、信號轉換接口和信息處理等方面的技術難題,為煤礦井下人員監測、控制和跟蹤管理,以及生產統計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其系統設計特點如下: 

1、操作簡單、使用要求底 

  整個系統設計對用戶要求極低,具有簡易可調的功能、故障自動巡檢功能等。系統操作簡單,并可對故障地點自動報警,維護異常方便。 

2、識別卡自動識別,識別距離遠 

  實行被動式監測方式,被測目標無負擔,識別距離遠。井下工作人員無須主動進行任何操作。 

3、運行穩定、可靠,在惡劣環境下正常運轉 

  系統的正常工作不受環境變化的影響,保證在惡劣環境下24小時正常運轉。并提供斷電后較長時間的供電電源,采用UPS電源,能提供長達2小時以上的斷電保護。系統運行安全、穩定、可靠、誤碼率幾乎為10-4。 

4、具有信息防沖撞功能,可同時識別80張識別卡。 

5、大容量,滿足特大型、超大型煤礦的需求 

  最大的卡容量數為65535張識別卡,遠遠大于其他產品。 

6、高速、高效的識別率 

  同高頻信號相反,低頻信號具有相對較強的穿透力和繞開障礙物能力,使得系統具有極高的目標識別率,系統識別卡可做到無方向性,確保了識別卡無漏的識別。 

7、查詢當前井下人員分布 

      根據各礦實際情況繪制井下巷道、工作面采區圖,并在該圖上顯示各個區域當前人數。該圖是動態的,隨著井下人員移動,該圖顯示的各區域人數會隨時更新。在該圖上用鼠標點擊,可以顯示某個選定區域的人員名單;進一步點擊還可以顯示某個選定人員下井后的行蹤。 

8、查找人員當前位置(井下人員定位) 

  輸入任意人員的姓名和編號,可以立即以圖形方式顯示此人當前所在區域;也可以同時輸入多個人員,以文字方式顯示這些人各自在井下的當前位置??梢远酱俸吐鋵嵵匾膊槿藛T(如:瓦斯檢測員、溫度檢測員、測風人員等)是否按時、到點的進行各項數據的測試和處理,從根本上杜絕因人為因素而造成的相關事故。 

9、統計查詢進入特殊區域人員 

      對井下的某些特殊區域,例如不準一般人員進入的危險區域,在行蹤保留時段內可以隨時進行查詢,列出進入該區域的人員和出、入時間。 

10、下井人員考勤管理 

  軟件可以從系統記錄的人員行蹤信息中自動提取出每個下井人員的入、出井時間,從而形成考勤記錄,進而形成各種考勤報表和查詢、統計功能。 

11、強大的緊急處理機制 

  可以選擇Mercury系列廣播通訊系統,即時對特定或礦山范圍內的緊急情況進行通知。在監控機房和管理人員對井下緊急情況進行有效判斷后,可以通過系統的小區廣播選件對井下特定范圍或全部進行廣播通知,有效告知和疏散井下人員。 

12、系統的可擴容性大,滿足國內所有的煤礦企業 

  系統采用FSK SAP通訊方式,每條FSK SAP總線可連接15臺KJ270—F1傳輸分站,通訊距離可達15公里。從地面到地下KJ270—F1傳輸分站可以最多擴展到8條FSK SAP總線,而每臺KJ270—F1傳輸分站又可以通過CAN總線連接7臺KJ270—F2—4讀卡器(通訊距離可達2KM)。由此,此系統最多可以支持8*15=120個分站;8*15*7=840個讀卡器,完全可以滿足煤礦的需要。 

該礦井人員管理系統工作示意圖如下: 

  本文從煤礦人員安全系統的實際要求出發,介紹了其技術演變歷程及應用特點;從全球煤礦行業人員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得出最終結論,即低頻技術將不容置疑地取代高頻技術而在煤礦人員安全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當然,我們在此強調低頻的優越性并無意貶低高頻技術在實際檢測中的作用,高、低頻監測技術各自有其科學的應用領域。比如,高頻技術在車輛跟蹤(如汽車、火車及地鐵等)以及高速公路收費等領域就有著低頻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