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技術文章  >  物流  >  正文

兩岸通關 RFID 應用促兩岸海關交流

作者:李明堂 張旭緣
來源:臺灣“經濟部”RFID 公領域應用推動辦公室
日期:2009-09-22 09:57:27
摘要:大陸海關學會日前參訪高雄港,實地參觀被動式電子封條如何應用于貨柜押運作業流程中,與會人員均十分肯定此一應用案例,未來雙方可共同合作采用RFID電子封條于貨柜運輸,初期可以民間與民間或民間與官方進行測試與實證,先以雙方有往來的貨主和航商測試,驗測RFID被動式電子封條于兩岸貨柜移動安全應用可行性,并整合RFID被動式電子封條于兩岸通關進出口流程及資訊,以落實運用RFID技術于關港貿,整合兩岸關稅務流程、物流及資訊流,達到兩岸港埠貨柜運輸安全,有助于提升兩岸經貿交流。
  RFID在貨柜安全的應用導入 

  自美國911事件后,國際間開始重視全球物流供應鏈之安全管理機制與貨物快速通關等課題,于2002年提出了“海關與貿易伙伴合作反恐規范(Customs-Trade Partnership Against Terrorism,簡稱C-TPAT )”、“貨柜安全計劃(Container Security Initiative,簡稱CSI)”及“國外港埠裝運貨物資訊事先申報規定
(Presentation of Vessel Cargo Declaration to Customs Before Cargo is Laden Aboard Vessel at Foreign Port for Transport to the United States,簡稱24-Hour Rule)”三項重要的安全機制,有效增強官方對貨物運輸的監管,提高貨物安全防護水準,同時也促進了RFID在貨柜安全的應用導入,改變了傳統貨柜安全管理的作法。 

  因應國際發展趨勢,貨柜封條的設計從傳統機械式封條演進至電子封條(e-Seal )。電子封條的構想起自于在機械式封條的設計里增加RFID的標簽,兩者合而為一即為所謂的e-Seal電子封條標簽。目前國際上不管是主動式或被動式的電子標簽,所采用在機械式封條部份皆是遵循ISO 17712封條機械鎖的標準。電子封條與傳統機械式封條不同處在于封條內晶片存有記憶體可紀錄相關貨柜資料,且被動式的電子封條一旦解開便遭破壞無法再加封與讀取。因此,透過電子封條加封在貨柜上,可完整記錄起點至目的地間,點與點間貨柜運送資訊,且電子封條安全無遭破壞下亦表運送貨柜安全抵達,中途無遭致破壞。貨柜能夠被監控、定位、確認狀況,甚至可以進行分析全球供應鏈中的運輸狀況,這些資料透過RFID的網路進行搜集、儲存并分享。另外,也有助于供應鏈中驗證程序自動化發展的趨勢,其中在綠色通道(Green Lane)清關時,e-Seal即發揮其效用,簡化檢查程序。 

  高雄港轉口柜RFID電子封條押運示范系統 

  臺灣經濟以貿易為主軸,進出口貨物99%依靠貨柜運送,部分貨柜在轉口程序中,須經市區道路運送、或暫存于內陸貨柜場,易產生控管風險,海關為防杜轉口柜在運送途中遭掉包走私,多年來均采用人工方式押運,不僅增加人力及航商成本,也造成相關業者不便。鑒于RFID導入貨運作業流程之國際成功應用案例,及改善轉口貨柜處理效能,經建會邀集財政部及交通部等推動“港轉口柜免押運計劃”以EPC/RFID科技設施取代人工押運,建置“電子封條監控系統”。日前已在高雄港完成初步測試,同時與高雄港建置的港區管制站影像辨識系統結合,不僅解決人工押運的不便,為大力節省高雄港人力和航商成本,提升臺灣全球運籌競爭力。故2009年起決議擴大延伸至臺灣其他個主要港口施行應用。 



圖1、“高雄港轉口柜RFID電子封條押運示范系統”系統架構示意圖 

  高雄港因港區地理環境區分為五個貨柜中心,轉口柜卸船進儲或裝船出口須運出港警查驗登記站時,將經由課稅區分別運往這五個貨柜中心。為避免轉口柜在運往各貨柜中心途中被調包走私,高雄港海關發展出一套獨有的押運程序。在導入EPC/RFID前,是由其貨柜動態查核系統自動執行抽押。每年在高雄港停留的轉口柜達120萬只以上,其中必須抽4-5萬只貨柜進行檢查,由運輸業者向海關申請派員押運,押運費用由航商自行負擔,同時,押運一只貨柜所耗費的時間和人力也相當可觀,轉運時間甚長,達4-10小時,高雄港務局以滴水不漏的方式嚴格控制貨柜進出的時間,目的即是降低非法走私的情形發生。 

  為解決轉口柜押運海關人力不足的問題,海關決議以EPC/RFID取代人工押運,使用ISO17712機械封條鎖和EPC Gen2 Tag結合而成被動式電子封條,在貨柜運送前加裝,屬于一次式使用的封條鎖,不管供應鏈中不同的角色經手以及多個地點的停留,貨柜卸貨時,都可立即性的判別貨柜的完整性,承運方即可辦理交運手續完成業務。 

  全球第一個成功案例 

  藉由被動式RFID電子封條內全球唯一而無法偽造的晶片碼,可分別由RFID手持機讀取及在貨柜車不停等情況下通過港區自動化車道,被已安裝在門哨的固定式RFID讀取器讀取及自動辨識,而達到自動化安全押運效益,一旦貨柜車的被動式RFID電子封條被破壞或未封妥或剪斷即無法讀取,為安全性極高的貨柜運輸押運方式,符合全球貨柜運輸的發展趨勢。故不僅可利于貨柜運輸的管理,提供安全性和追蹤的功能并具有防偽機制,大量降低人為操縱的失誤。還可降低行商營運成本,加速貨柜通關效率,大大提升高雄港之國際競爭力。 

  此案已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案例,同時亦研究開發符合國際標準且低價位之被動式電子封條,對臺灣海關作業競爭力與國際形象的提升效益頗巨。自2009年全面實施后,目前規劃擴散應用至臺中港、基隆港與臺北港等港口,預計可提升智慧通關效率,降低航商營運成本,順勢將高雄港轉口柜自動化押運成果之重要關鍵技術-被動式RFID電子封條推動成為國際標準。目前進行產業及國際標準整備及申請工作,并擴大高雄港轉口柜自動化押運成果并藉由參與國際會議報告,加速國際標準推動工作之順利,未來可作為產業技術研發參考與啟發,同時擴大產業應用。 

  兩岸港埠貨柜運輸安全 

  高雄港被動式電子封條建置為RFID發展之重要成功案例,藉由經濟部公領域應用推動辦公室辦理之2009 APEC RFID研討會及工業局辦理之兩岸交流研討會議中,將此電子封條應用及推動成果進行案例分享,進而促成被動式電子封條國際應用案例。除此之外,大陸海關學會日前參訪高雄港,實地參觀被動式電子封條如何應用于貨柜押運作業流程中,與會人員均十分肯定此一應用案例,未來雙方可共同合作采用RFID電子封條于貨柜運輸,初期可以民間與民間或民間與官方進行測試與實證,先以雙方有往來的貨主和航商測試,驗測RFID被動式電子封條于兩岸貨柜移動安全應用可行性,并整合RFID被動式電子封條于兩岸通關進出口流程及資訊,以落實運用RFID技術于關港貿,整合兩岸關稅務流程、物流及資訊流,達到兩岸港埠貨柜運輸安全,有助于提升兩岸經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