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升級智能交通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中國信息化
日期:2010-06-28 17:48:42
摘要:2010年伊始,北京市發改委便將“智能交通”的話題擺上了桌面。今年,北京將開工建設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三期項目,總投資達14億元,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中心城區及部分高速路的智能交通系統,將五環路以內現有道路的綜合覆蓋率由30%提高到70%。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表示,“智能交通”將成為北京建設綠色現代化世界城市的基礎。
2010年伊始,北京市發改委便將“智能交通”的話題擺上了桌面。今年,北京將開工建設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三期項目,總投資達14億元,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中心城區及部分高速路的智能交通系統,將五環路以內現有道路的綜合覆蓋率由30%提高到70%。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表示,“智能交通”將成為北京建設綠色現代化世界城市的基礎。
據《中國信息化》了解,在北京市已頒布的《北京交通發展綱要》中,明確了2010年初步實現智能化交通管理的近期目標,并將建立智能交通系統為技術支持的“新北京交通體系”作為該市交通發展的長遠目標,其中以無線傳感器為基礎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統是發展的重點。
作為物聯網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交通具有行業市場成熟度較高,行業傳感技術成熟,政府扶持力度大的特點,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規模化應用,市場前景廣闊,投資機會巨大,將成為未來幾年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無線傳感網下的智能交通
在北京交通委員會科技處處長王剛看來,智能交通系統(ITS)應用在城市交通中主要體現在微觀的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控制和誘導等方面,通過提高對交通信息的有效使用和管理來提高交通系統的效率。信息采集子系統通過傳感器采集車輛和路面信息,策略控制子系統根據設定的目標運用計算方法計算出最佳方案,并輸出控制信號給執行子系統,以引導和控制車輛的通行,達到預設的目標。“對于北京地鐵的發車間隔來說,在智能交通體系下,比如由2分縮短到1分半鐘,正是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對各種信息的采集、復雜度極高的處理來實現的。”王剛舉例說。
當前,隨著3G、物流傳感技術的發展進步,智能交通正在向“新一代智能交通”發展。無線傳感器網絡作為一種融合短程無線通訊技術、微電子傳感器、嵌入式系統的新技術,逐漸被用于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等需要數據采集與檢測的相關領域,從而給城市智能交通帶來一次全新的升級。
基于無線傳感網下的智能交通,在交通信息采集方面,其終端節點通過采用非接觸式地磁傳感器來定時收集和感知區域內車輛的速度、車距等信息。當車輛進入傳感器的監控范圍后,終端節點通過磁力傳感器來采集車輛的行駛速度等重要信息,并將信息傳送給下一個定時醒來的節點。當下一個節點感應到該車輛時,結合車輛在兩個傳感器節點間的行駛時間估計,就可估算出車輛的平均速度。多個終端節點將各自采集并初步處理后的信息通過匯聚節點匯聚到網關節點,進行數據融合,獲得道路車流量與車輛行使速度等信息,從而為路口交通信號控制提供精確的輸入信息。通過給終端節點安裝溫濕度、光照度、氣體檢測等多種傳感器,還可以進行路面狀況、能見度、車輛尾氣污染等檢測。
北京的歷史文物古跡約占舊城區面積的42%,道路不可能無限拓寬,公共交通智能化是改善交通的不二選擇,傳感網及RFID技術成為智能交通的發展趨勢。據了解,目前北京全市各主要街道均埋設有感應線圈,只要有車輛軋過,線圈就有電磁感應,并向計算機系統傳達這一信息,計算機根據兩個方向的車流量對紅綠燈進行實時配時。
北京的智能交通系統建設一、二期項目從1998年開始,為了迎接國慶50周年大慶,1999年,北京市交通系統上馬了交通指揮中心、長安街交通信號智能系統、交警GPS系統、環路電視監控系統和駕駛員信息綜合管理系統等五大科技工程。“在北京,無線傳感器技術被‘智能交通’采用是在2000年之后,”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吳建平說,“電子收費、交通安全與自動駕駛、停車管理、交通信息采集和處理系統是傳感器技術應用的主要場景。”
北京智能交通系統三期建設將大規模應用RFID技術。為傳感網提供信息采集的RFID具有識別距離遠、存儲量大、讀取速度快、可應用范圍廣等優點,因此非常適合在智能交通和停車管理方面使用。“目前假牌照、無牌照、黑車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除,采用RFID技術實現車輛電子注冊管理系統就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車輛注冊登記后加載RFID電子車牌,每個標簽都有一個全球唯一的ID號碼——UID,制作芯片時,UID被放在ROM中,無法修改,可以實現防偽功能。同時標簽可以被遠距離識別,無需停車及干預就可以檢查。”北京交管局相關人士表示。
北京智能交通系統在2009年國慶大閱兵期間起到重要保障作用。通過無線傳感技術,交管指揮中心顯示屏可以實時顯示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運行數據,并自動檢測出各環路的交通事故和擁堵等交通事件,進行報警和錄像。另外,在北京市二環路,智能交通系統已經可以實時遙測汽車尾氣污染數據,補充和完善了北京原有的空氣質量監測體系。
手機接收實時路況信息
隨著智能交通系統的逐步完善,作為下一步發展目標,北京將有望實現手機接收實時路況信息。目前,交管部門正在進行手機短信發布路況信息測試,不久的將來,包括實時路況、幾分鐘至幾天的交通情況預報,都將出現在市民的手機上。
目前,北京全市1535處路口已經實現智能控制,在市交管局指揮中心,民警可以通過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實時查看主要路口的放行狀態、車輛排隊長度以及路口信號控制參數,可實現在一個路口控制32股交通流。
據交管部門統計,車輛在路口擁堵1分鐘,擁堵距離將達到100米,至少需要5分鐘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有了智能控制系統后,通過埋設的感應線圈,控制系統可以實時掌握車流量的大小,并根據車流量,自動調整放行時間。系統還具有公交優先控制功能,可優先放行行駛至路口的公交車輛,使公交線路運行提速10%。
同時,交管部門還通過分布在城市主干道上的228塊顯示大屏、廣播電臺、電視臺等途徑,實時發布路況信息、擁堵和事故信息,提醒過往司機避開擁堵路段。顯示屏每2分鐘刷新一次,每天就可顯示196萬條實時路況信息。
為了擴大路況信息提示的覆蓋面,方便市民出行,目前,北京交管部門正在進行手機短信發布路況信息的測試。據了解,在某些地區的具體突發事件中,交管部門已經嘗試發送局部短信。如在沙河大橋出現橋體小裂縫事件中,昌平交管部門就以沙河大橋為圓心,在一定的半徑內,向正在區域內的手機用戶發布了繞行提示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未造成嚴重擁堵。另外,在先期文字信息提示的基礎上,交管部門正在計劃依托手機3G系統,研發路況地圖提示信息發布系統,將實時路況、幾分鐘至幾天的交通情況預報,以電子地圖的形式發到市民的手機上。
據《中國信息化》了解,在北京市已頒布的《北京交通發展綱要》中,明確了2010年初步實現智能化交通管理的近期目標,并將建立智能交通系統為技術支持的“新北京交通體系”作為該市交通發展的長遠目標,其中以無線傳感器為基礎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統是發展的重點。
作為物聯網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交通具有行業市場成熟度較高,行業傳感技術成熟,政府扶持力度大的特點,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規模化應用,市場前景廣闊,投資機會巨大,將成為未來幾年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
無線傳感網下的智能交通
在北京交通委員會科技處處長王剛看來,智能交通系統(ITS)應用在城市交通中主要體現在微觀的交通信息采集、交通控制和誘導等方面,通過提高對交通信息的有效使用和管理來提高交通系統的效率。信息采集子系統通過傳感器采集車輛和路面信息,策略控制子系統根據設定的目標運用計算方法計算出最佳方案,并輸出控制信號給執行子系統,以引導和控制車輛的通行,達到預設的目標。“對于北京地鐵的發車間隔來說,在智能交通體系下,比如由2分縮短到1分半鐘,正是智能交通系統通過對各種信息的采集、復雜度極高的處理來實現的。”王剛舉例說。
當前,隨著3G、物流傳感技術的發展進步,智能交通正在向“新一代智能交通”發展。無線傳感器網絡作為一種融合短程無線通訊技術、微電子傳感器、嵌入式系統的新技術,逐漸被用于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等需要數據采集與檢測的相關領域,從而給城市智能交通帶來一次全新的升級。
基于無線傳感網下的智能交通,在交通信息采集方面,其終端節點通過采用非接觸式地磁傳感器來定時收集和感知區域內車輛的速度、車距等信息。當車輛進入傳感器的監控范圍后,終端節點通過磁力傳感器來采集車輛的行駛速度等重要信息,并將信息傳送給下一個定時醒來的節點。當下一個節點感應到該車輛時,結合車輛在兩個傳感器節點間的行駛時間估計,就可估算出車輛的平均速度。多個終端節點將各自采集并初步處理后的信息通過匯聚節點匯聚到網關節點,進行數據融合,獲得道路車流量與車輛行使速度等信息,從而為路口交通信號控制提供精確的輸入信息。通過給終端節點安裝溫濕度、光照度、氣體檢測等多種傳感器,還可以進行路面狀況、能見度、車輛尾氣污染等檢測。
北京的歷史文物古跡約占舊城區面積的42%,道路不可能無限拓寬,公共交通智能化是改善交通的不二選擇,傳感網及RFID技術成為智能交通的發展趨勢。據了解,目前北京全市各主要街道均埋設有感應線圈,只要有車輛軋過,線圈就有電磁感應,并向計算機系統傳達這一信息,計算機根據兩個方向的車流量對紅綠燈進行實時配時。
北京的智能交通系統建設一、二期項目從1998年開始,為了迎接國慶50周年大慶,1999年,北京市交通系統上馬了交通指揮中心、長安街交通信號智能系統、交警GPS系統、環路電視監控系統和駕駛員信息綜合管理系統等五大科技工程。“在北京,無線傳感器技術被‘智能交通’采用是在2000年之后,”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吳建平說,“電子收費、交通安全與自動駕駛、停車管理、交通信息采集和處理系統是傳感器技術應用的主要場景。”
北京智能交通系統三期建設將大規模應用RFID技術。為傳感網提供信息采集的RFID具有識別距離遠、存儲量大、讀取速度快、可應用范圍廣等優點,因此非常適合在智能交通和停車管理方面使用。“目前假牌照、無牌照、黑車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除,采用RFID技術實現車輛電子注冊管理系統就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車輛注冊登記后加載RFID電子車牌,每個標簽都有一個全球唯一的ID號碼——UID,制作芯片時,UID被放在ROM中,無法修改,可以實現防偽功能。同時標簽可以被遠距離識別,無需停車及干預就可以檢查。”北京交管局相關人士表示。
北京智能交通系統在2009年國慶大閱兵期間起到重要保障作用。通過無線傳感技術,交管指揮中心顯示屏可以實時顯示交通流量、流速、占有率等運行數據,并自動檢測出各環路的交通事故和擁堵等交通事件,進行報警和錄像。另外,在北京市二環路,智能交通系統已經可以實時遙測汽車尾氣污染數據,補充和完善了北京原有的空氣質量監測體系。
手機接收實時路況信息
隨著智能交通系統的逐步完善,作為下一步發展目標,北京將有望實現手機接收實時路況信息。目前,交管部門正在進行手機短信發布路況信息測試,不久的將來,包括實時路況、幾分鐘至幾天的交通情況預報,都將出現在市民的手機上。
目前,北京全市1535處路口已經實現智能控制,在市交管局指揮中心,民警可以通過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實時查看主要路口的放行狀態、車輛排隊長度以及路口信號控制參數,可實現在一個路口控制32股交通流。
據交管部門統計,車輛在路口擁堵1分鐘,擁堵距離將達到100米,至少需要5分鐘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有了智能控制系統后,通過埋設的感應線圈,控制系統可以實時掌握車流量的大小,并根據車流量,自動調整放行時間。系統還具有公交優先控制功能,可優先放行行駛至路口的公交車輛,使公交線路運行提速10%。
同時,交管部門還通過分布在城市主干道上的228塊顯示大屏、廣播電臺、電視臺等途徑,實時發布路況信息、擁堵和事故信息,提醒過往司機避開擁堵路段。顯示屏每2分鐘刷新一次,每天就可顯示196萬條實時路況信息。
為了擴大路況信息提示的覆蓋面,方便市民出行,目前,北京交管部門正在進行手機短信發布路況信息的測試。據了解,在某些地區的具體突發事件中,交管部門已經嘗試發送局部短信。如在沙河大橋出現橋體小裂縫事件中,昌平交管部門就以沙河大橋為圓心,在一定的半徑內,向正在區域內的手機用戶發布了繞行提示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未造成嚴重擁堵。另外,在先期文字信息提示的基礎上,交管部門正在計劃依托手機3G系統,研發路況地圖提示信息發布系統,將實時路況、幾分鐘至幾天的交通情況預報,以電子地圖的形式發到市民的手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