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在紡織行業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IT商業新聞網
日期:2011-08-22 10:15:36
摘要:本文在物聯網自身優勢和紡織行業供應鏈管理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二者相互融合與應用,推動紡織行業供應鏈的優化整合。
現代化的程度越高,對數據庫的依賴性越大。數據安全性和系統的安全性也就越大。比如公司業務系統。數據庫是直接的存儲地方的,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宕機帶來的損失可能是按分鐘或者秒算的。互聯網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互聯網更廣泛的應用和延伸,將世間萬物納入其中,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的識別、定位、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本文在物聯網自身優勢和紡織行業供應鏈管理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二者相互融合與應用,推動紡織行業供應鏈的優化整合。
1、物聯網在紡織行業SCM系統應用模型
1.1紡織行業SCM系統的應用及存在問題
紡織行業是傳統產業,供應鏈長,環節多,產品多樣,更新快,規格繁雜,細分行業較多,都有各自行業特性,形成了獨立或交錯的供應鏈條和節點。
SCM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與企業進銷存系統、MIS系統(管理信息系統)、CRM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和ERP系統(企業資源計劃)等進行整合,為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SCM、ERP等系統都是針對單一企業、單一環節應用定制研發的,由于特性不盡相同,尚沒有一套可以讓紡織全行業以及各分行業通用的系統。因此在產業供應鏈和眾多環節之間,由于銜接和溝通不暢,形成了諸多斷層和間隙;另外,各企業、各地區對供應鏈上產品隨意描述,各自為政,互不通用,既造成了資源浪費,同時也給供應鏈的流通帶來極大難度和速度的遲緩,造成瓶頸,阻礙了產品順暢流通,降低反饋速度,嚴重破壞了供應鏈的完整性。
1.2物聯網在紡織行業供應鏈應用模型
物聯網技術在紡織行業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是為了運用其優勢達到解決包含上下游生產環節的完整供應鏈無縫銜接而實施的,其示意圖見圖1。
2、關鍵技術應用分析
2.1RFID在供應鏈環節的應用
2.1.1應用模型
RFID在供應鏈中是編碼的載體,通過與周圍環境中傳感器進行信息傳遞和感知,應用模型見圖2。
紡織原料或產品的RFID標簽經傳感器掃描后,將編碼解析傳遞至本地系統進行處理;ONS(對象命名服務ObjectNameservice)主要處理電子產品碼與對應的EPCIS信息服務器地址的查詢和映射管理;同時將信息通過網絡上傳至DNS云服務,以供其他供應鏈環節使用。
RFID與現今普遍應用的條碼相比,具有以下優勢:物料動態信息存儲,可反映多種狀態(加工、運輸等)信息;信息容量大,可記錄與物料有關的多層面信息;信息安全性提高,非可見碼,防止惡意拷貝;自動感應,無需人為干預。
2.2EPC的應用
EPC(電子產品編碼)網絡應用模型見圖3。
EPC包含紡織物料的名稱、類別、各項屬性,狀態等多層面信息,便于本地系統處理;當物料通過任何一個環節的授權認證數據采集點時,經過EPCIS(電子產品編碼信息服務)系統和ONS(對象命名服務)系統,不僅可以正確地識讀出該物品的唯一編碼,還可以識讀出該物品與其他物品的內在關聯,以及供上下游等相關環節使用。
應該特別強調的是,紡織行業EPC編碼標準和規則需由國家權威機構和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制定,應具有全面性、準確性、擴展性、實用性和開放性,是行業供應鏈通用且共同遵守的編碼規則和標準,是消除斷層,使各環節無縫銜接,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的前提。
2.3組網與應用平臺
物聯網關鍵技術如表1所示
3、結論
物聯網技術在紡織行業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是互聯網與產業相結合的擴展和延伸,是將生產要素與供應鏈進行深度重組,成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現實載體和新動力。
基于紡織行業自身特點的考慮與行業及企業信息化的普及和進展情況,物聯網的應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融合多種應用系統于一網的統籌系統工程,其間仍有諸如傳輸協議、信息安全、集成與嵌入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需要進一步研發。
物聯網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逐漸融入包括紡織行業在內的制造產業供應鏈管理之中,利用新的技術優勢和開放性的結構,推動行業與企業的加速發展。
本文在物聯網自身優勢和紡織行業供應鏈管理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二者相互融合與應用,推動紡織行業供應鏈的優化整合。
1、物聯網在紡織行業SCM系統應用模型
1.1紡織行業SCM系統的應用及存在問題
紡織行業是傳統產業,供應鏈長,環節多,產品多樣,更新快,規格繁雜,細分行業較多,都有各自行業特性,形成了獨立或交錯的供應鏈條和節點。
SCM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與企業進銷存系統、MIS系統(管理信息系統)、CRM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和ERP系統(企業資源計劃)等進行整合,為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SCM、ERP等系統都是針對單一企業、單一環節應用定制研發的,由于特性不盡相同,尚沒有一套可以讓紡織全行業以及各分行業通用的系統。因此在產業供應鏈和眾多環節之間,由于銜接和溝通不暢,形成了諸多斷層和間隙;另外,各企業、各地區對供應鏈上產品隨意描述,各自為政,互不通用,既造成了資源浪費,同時也給供應鏈的流通帶來極大難度和速度的遲緩,造成瓶頸,阻礙了產品順暢流通,降低反饋速度,嚴重破壞了供應鏈的完整性。
1.2物聯網在紡織行業供應鏈應用模型
物聯網技術在紡織行業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是為了運用其優勢達到解決包含上下游生產環節的完整供應鏈無縫銜接而實施的,其示意圖見圖1。

圖1
2、關鍵技術應用分析
2.1RFID在供應鏈環節的應用
2.1.1應用模型
RFID在供應鏈中是編碼的載體,通過與周圍環境中傳感器進行信息傳遞和感知,應用模型見圖2。

紡織原料或產品的RFID標簽經傳感器掃描后,將編碼解析傳遞至本地系統進行處理;ONS(對象命名服務ObjectNameservice)主要處理電子產品碼與對應的EPCIS信息服務器地址的查詢和映射管理;同時將信息通過網絡上傳至DNS云服務,以供其他供應鏈環節使用。
RFID與現今普遍應用的條碼相比,具有以下優勢:物料動態信息存儲,可反映多種狀態(加工、運輸等)信息;信息容量大,可記錄與物料有關的多層面信息;信息安全性提高,非可見碼,防止惡意拷貝;自動感應,無需人為干預。
2.2EPC的應用
EPC(電子產品編碼)網絡應用模型見圖3。

EPC包含紡織物料的名稱、類別、各項屬性,狀態等多層面信息,便于本地系統處理;當物料通過任何一個環節的授權認證數據采集點時,經過EPCIS(電子產品編碼信息服務)系統和ONS(對象命名服務)系統,不僅可以正確地識讀出該物品的唯一編碼,還可以識讀出該物品與其他物品的內在關聯,以及供上下游等相關環節使用。
應該特別強調的是,紡織行業EPC編碼標準和規則需由國家權威機構和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制定,應具有全面性、準確性、擴展性、實用性和開放性,是行業供應鏈通用且共同遵守的編碼規則和標準,是消除斷層,使各環節無縫銜接,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的前提。
2.3組網與應用平臺
物聯網關鍵技術如表1所示

3、結論
物聯網技術在紡織行業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是互聯網與產業相結合的擴展和延伸,是將生產要素與供應鏈進行深度重組,成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現實載體和新動力。
基于紡織行業自身特點的考慮與行業及企業信息化的普及和進展情況,物聯網的應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融合多種應用系統于一網的統籌系統工程,其間仍有諸如傳輸協議、信息安全、集成與嵌入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需要進一步研發。
物聯網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逐漸融入包括紡織行業在內的制造產業供應鏈管理之中,利用新的技術優勢和開放性的結構,推動行業與企業的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