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傳感網絡煤礦井下人員定位系統設計
作者:李蒙,李廣宏,刁文廣
來源:RFID世界網
日期:2011-08-01 11:04:03
摘要:為提高煤礦企業安全生產能力,設計基于Zigbee 技術架構的無線傳感網絡礦井人員定位系統。采用RSSI 測距和質心算法混合定位機制,實現井下人員精確定位; 開發基于PC 的上位機定位分析系統,可以顯示定位目標的坐標位置、與各個定位目標進行數據通訊,同時支持對井下各通訊節點組網方式的動態調整。將無線傳感網絡技術運用于煤礦企業的井下人員的定位,可大大提高了煤礦企業安全生產水平。
煤礦安全生產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國家財產安全,我國各級政府一貫高度重視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問題,但是由于基礎薄弱,對井下人員管理模式落后等種種原因,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依然不容樂觀。當礦井危險性事故發生時,及時掌握井下人員的分布情況,對于指揮搶險救災、盡可能減少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建立以災害預防、事故救助、電子信息化管理為主要目標的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勢在必行。
近兩年隨著對無線傳感網絡的廣泛應用,國內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對基于無線傳感網絡的煤礦井下人員定位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Zigbee 技術架構的無線傳感網絡具有自組織、低功耗、廉價、可快速部署和可擴張性強等優點,非常適合在特殊時刻、特殊環境中快速構建信息基礎設施。Zigbee作為一種低復雜度、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低成本的雙向無線通信新技術,在煤礦安全生中中已有初步應用。采用Zigbee 技術實現煤礦井下人員定位,可消除地面管理人員對井下作業人員視野盲區,提高對井下作業人員的有效監控和調度,增強礦井災害發生時井下作業人員的快速反應能力,以改善煤礦的安全生產和管理。
1 系統架構
煤礦井下人員定位系統由3 大部分組成: 井上監控中心、井下定位基站、人員定位終端設備。井上監控中心通過LAN 連接到井下中心站,井下中心站通過無線網絡與井下各定位基站通訊,定位基站與人員定位終端進行無線網絡通訊建立數據連接,架構底層的無線數據通訊平臺,系統結構示意圖如圖1 所示。
井下定位基站是一個完全功能設備( FFD) ,FFD 節點,支持網絡數據轉發、數據融合和數據采集功能,可與其他FFD 節點通信也可與RFD 節點通信,負責構建井下無線通訊網絡,每2 s 發送一次廣播信息,與附件的人員定位終端設備建立無線通訊鏈路,以實現人員定位。井下定位基站部署在礦井巷道及工作面,可視關系的節點之間間距200 m 以內,工作面附件的節點間距不超過50 m。井下定位基站采用JENNIC - 5139 模塊作為節點控制與通訊的核心單元,其工作電壓3 V,無線通訊時工作電流37 mA,休眠狀態電流為2. 6 μA,模塊內嵌Zigbee 無線通訊協議,支持無線傳感網絡通訊,采用32 位的RISC CPU,內部集成了96 KB RAM、192KB ROM、4個12 位的ADC,用于檢測井下瓦斯和濕度,電壓檢測傳感器實現系統電壓的監測,環境溫度檢測由模塊內的溫度傳感器實現,根據溫度實現對瓦斯和濕度傳感器檢測參數的動態補償,提高檢測精度、2 個UART 可在中心站構建CAN 總線接口,作為備用的通訊通道。JENNIC - 5139 功能強大,便于擴展。電源模塊采用電池供電和外部輔助供電兩套并存的供電模式,當沒有外部輔助電源時,由電池供電,但外接輔助電源時,由外部電源供電,同時為電池充電。井下定位基站的系統結構如圖2 所示。
2 定位算法設計與實現
煤礦井下人員定位具有其特殊性,無線傳感網絡中各節點( FFD,RFD) 受到資源有限、隨機部署、通信易受環境干擾等限制,因此定位算法必須滿足高精度、自組織、健壯性、能量高效、分布式計算等要求。
實現一個未知節點的定位基本步驟是距離測量( 未知節點到定標節點) 、坐標計算。距離測量常用的方法為: TOA( Time of Arrival) ,通過計算信號傳播時間進行距離測量、TDOA(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通過記錄不同信號傳播的時間差測距; RSSI(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接受信號強度測距; AOA( Angle of Arrival) 通過信號傳播角度實現距離測量。該系統采用JENNIC - 5139 模塊,只有RSSI測距法不需要額外的硬件,但基于信號強調的測距法容易受信號多徑、反射等情況的干擾,降低測量精度。坐標計算定位算法: 有三角定位法、三邊定位法、最大似然估計法、質心法等。如果直接使用上述定位算法基于RSSI 測距進行定位,無法得到滿意的測量精度。該系統的定位機制是建立全巷道RSSI數據庫的方式測距和質心算法混合機制實現人員定位。
3 結語
基于無線傳感網絡的煤礦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在河南省新密市景崗煤礦進行了井下測試,該定位系統能夠及時、準確的將井下各個區域人員的動態情況及礦井的環境參數反映到地面監控中心的計算機系統,使管理人員能夠隨時掌握井下人員的分布情況和每個礦工的運動軌跡,系統定位精度在1 m 以內。該系統還適用于礦難救援,救援人員也可根據井下人員定位系統所提供的數據、圖形,迅速了解有關人員的位置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救援措施,提高應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和管理水平。
近兩年隨著對無線傳感網絡的廣泛應用,國內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對基于無線傳感網絡的煤礦井下人員定位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Zigbee 技術架構的無線傳感網絡具有自組織、低功耗、廉價、可快速部署和可擴張性強等優點,非常適合在特殊時刻、特殊環境中快速構建信息基礎設施。Zigbee作為一種低復雜度、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低成本的雙向無線通信新技術,在煤礦安全生中中已有初步應用。采用Zigbee 技術實現煤礦井下人員定位,可消除地面管理人員對井下作業人員視野盲區,提高對井下作業人員的有效監控和調度,增強礦井災害發生時井下作業人員的快速反應能力,以改善煤礦的安全生產和管理。
1 系統架構
煤礦井下人員定位系統由3 大部分組成: 井上監控中心、井下定位基站、人員定位終端設備。井上監控中心通過LAN 連接到井下中心站,井下中心站通過無線網絡與井下各定位基站通訊,定位基站與人員定位終端進行無線網絡通訊建立數據連接,架構底層的無線數據通訊平臺,系統結構示意圖如圖1 所示。

井下定位基站是一個完全功能設備( FFD) ,FFD 節點,支持網絡數據轉發、數據融合和數據采集功能,可與其他FFD 節點通信也可與RFD 節點通信,負責構建井下無線通訊網絡,每2 s 發送一次廣播信息,與附件的人員定位終端設備建立無線通訊鏈路,以實現人員定位。井下定位基站部署在礦井巷道及工作面,可視關系的節點之間間距200 m 以內,工作面附件的節點間距不超過50 m。井下定位基站采用JENNIC - 5139 模塊作為節點控制與通訊的核心單元,其工作電壓3 V,無線通訊時工作電流37 mA,休眠狀態電流為2. 6 μA,模塊內嵌Zigbee 無線通訊協議,支持無線傳感網絡通訊,采用32 位的RISC CPU,內部集成了96 KB RAM、192KB ROM、4個12 位的ADC,用于檢測井下瓦斯和濕度,電壓檢測傳感器實現系統電壓的監測,環境溫度檢測由模塊內的溫度傳感器實現,根據溫度實現對瓦斯和濕度傳感器檢測參數的動態補償,提高檢測精度、2 個UART 可在中心站構建CAN 總線接口,作為備用的通訊通道。JENNIC - 5139 功能強大,便于擴展。電源模塊采用電池供電和外部輔助供電兩套并存的供電模式,當沒有外部輔助電源時,由電池供電,但外接輔助電源時,由外部電源供電,同時為電池充電。井下定位基站的系統結構如圖2 所示。

2 定位算法設計與實現
煤礦井下人員定位具有其特殊性,無線傳感網絡中各節點( FFD,RFD) 受到資源有限、隨機部署、通信易受環境干擾等限制,因此定位算法必須滿足高精度、自組織、健壯性、能量高效、分布式計算等要求。
實現一個未知節點的定位基本步驟是距離測量( 未知節點到定標節點) 、坐標計算。距離測量常用的方法為: TOA( Time of Arrival) ,通過計算信號傳播時間進行距離測量、TDOA(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通過記錄不同信號傳播的時間差測距; RSSI(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接受信號強度測距; AOA( Angle of Arrival) 通過信號傳播角度實現距離測量。該系統采用JENNIC - 5139 模塊,只有RSSI測距法不需要額外的硬件,但基于信號強調的測距法容易受信號多徑、反射等情況的干擾,降低測量精度。坐標計算定位算法: 有三角定位法、三邊定位法、最大似然估計法、質心法等。如果直接使用上述定位算法基于RSSI 測距進行定位,無法得到滿意的測量精度。該系統的定位機制是建立全巷道RSSI數據庫的方式測距和質心算法混合機制實現人員定位。

3 結語
基于無線傳感網絡的煤礦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在河南省新密市景崗煤礦進行了井下測試,該定位系統能夠及時、準確的將井下各個區域人員的動態情況及礦井的環境參數反映到地面監控中心的計算機系統,使管理人員能夠隨時掌握井下人員的分布情況和每個礦工的運動軌跡,系統定位精度在1 m 以內。該系統還適用于礦難救援,救援人員也可根據井下人員定位系統所提供的數據、圖形,迅速了解有關人員的位置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救援措施,提高應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