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RFID發展的幾點思考
[摘要]各行業對RFID所能實現的透明化和自動化存在巨大需求,本文就RFID標準、RFID產業以及它與通訊產業的關系等人們所關心的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RFID無疑是2004年見諸報端雜志最火的詞匯之一,業界不少人認為RFID目前是炒作,但不可否認的是各行業對RFID所能實現的透明化和自動化存在巨大需求,本文就RFID標準、RFID產業以及它與通訊產業的關系等人們所關心的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RFID標準制定
"通過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是標準化的實質,"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則是標準化的目的。標準化的重要意義是改進產品、過程和服務的適用性,防止貿易壁壘,促進技術合作。射頻識別技術標準化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解決編碼、通信、空氣接口和數據共享等問題,最大程度的促進RFID技術及相關系統的應用。尤其射頻識別技術主要用于物流管理等行業,需要射頻標簽能夠實現數據共享,因此射頻識別技術中的數據編碼結構、數據的讀取需要通過標準進行規范,保證射頻標簽能夠在全世界范圍跨地域、跨行業、跨平臺使用。
射頻識別技術標準體系中, 可分為如下幾類標準:
RFID數據內容標準(Data Content Standards):主要涉及數據協議、數據編碼規則及語法
RFID技術標準(Technical Standards):主要定義了不同頻段的空中接口及相關參數
RFID 性能標準(Conformance Standards): 主要涉及設備性能及一致性測試方法
RFID應用標準(Application Standards): 主要涉及特定應用領域或環境中RFID 的應用規則
目前, 隨著ISO 18000標準的正式頒布,國際上的射頻識別技術標準體系已基本形成,應用標準還會隨著應用領域的擴展不斷豐富。我國目前尚沒有完善的射頻識別技術標準體系,部分核心標準的制定已納入國家標準制定的議事日程。就我個人的觀點,RFID數據內容標準、RFID技術標準(Technical Standards)、RFID 性能標準(Conformance Standards)這三類標準會采取與國際標準完全兼容的路線,即國家標準等同或等效采用國際標準, 以保證標簽、識讀器的通用性, 例如, 在ISO 18000這樣的核心標準上,保證國際兼容,預計會在2005年出臺。 而在RFID應用標準(Application Standards)的制定過程中,則要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和利用中國市場的優勢,還要充分考慮和引用其他全球組織目前已經制定的標準,制定出符合中國市場的新標準,新標準的主要方向應該是"以應用為主導", 在特定的應用環境中, 對識別對象的編碼、RFID技術的應用作出具體的約定。
眾所周知,無線頻段是有限資源由國家統一管理分配,射頻識別技術使用無線技術作為數據通信方式,必然會占用部分頻段,為了能夠做到無線通信互不干擾,同時避免通信頻段的資源浪費,需要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規范射頻識別技術應用的頻段范圍。目前,我國可供RFID/EPC 使用的UHF頻段尚不明確,國家有關管理部門正在積極考慮。因此一概而論的說中國RFID國家標準尚懸而未定或中國要制定自己的RFID 國家標準是片面的。
RFID產業鏈發展
IBM全球高級副總裁、IBM軟件集團領軍人物軟件集團總經理Steve Mills曾表示,RFID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剛剛啟動,許多國家開始實施該項目,但實際基礎設施投入方面還比較少。盡管沃爾瑪和美國國防部都要求部分供應商在某個期限之前應用RFID標簽,但受到技術條件及標準問題的限制,在國際上也還沒有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只有若干試點項目正在實施,例如麥德龍的未來商店,沃爾瑪的前100名供應商對RFID標簽的試驗,以及其他一些制造商和應用商在RFID系統應用方面的探索。可以預見,RFID應用的閉環產業鏈將首先在某些巨型零售商及用戶的供應鏈后端形成,然后推廣到高附加值、高安全性及有特殊要求的商品生產、配送、零售中。
據埃森哲公司對亞太地區RFID/EPC技術應用的調查顯示,亞洲近半數被調查的制造業及零售業行政主管預期,對無線射頻識別系統的投資會帶來高額回報。盡管業界普遍看好RFID的應用前景,但供應鏈解決方案供應巨頭Manhattan Associates公司亞太區總裁Mark Weaser也認為,由于目前技術狀況與中國RFID UHF頻段標準尚懸而未定,中國RFID應用市場的成熟尚需幾年的時間。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從市場需求來看,內需對RFID的拉動在短期內也難成規模畢竟從產品供應到基礎設施的建設,再到全程IT系統的管理和維護難以一蹴而就。從外需來看,許多人認為沃爾碼的RFID部署會激活中國的初期RFID市場,因為沃爾碼70%的供貨來自中國。但事實上,中國本土企業很難躋身沃爾瑪全球前100名的供應商之列。因此,這部分的影響難以波及到中國。而在中國生產的合資或外資企業,雖然其母公司可能是大供應商,但是中國分支機構的RFID相關產品采購是遵從母公司的全球采購策略,無法自己做決策,也就無從拉動中國的RFID市場需求。
我國的RFID產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產業基礎方面,需要盡快確定RFID系統的合法工作頻點以及相關的指標限制,如頻帶寬度、邊帶電平、發射功率限制等,積極推進RFID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工作;此外,在國際標準化組織機構中國人的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
產品開發方面,國內在標簽芯片的開發和讀寫器開發方面都比較落后,還沒有形成比較大的產業,現有的產品多是代理國外品牌。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標簽的多樣性設計、讀寫器的多樣性設計,從而形成與應用需求相適應的系列化產品,這可以說是標簽和讀寫器研究開發的方向。另外,有關產品的測試標準、測試手段及應用環境的測試也是RFID產品開發企業應予關注的方面。
系統集成方面,由于RFID技術尤其是UHF頻段遠距離RFID技術的應用范例還不是很多,系統集成方面的關鍵是能夠將不同的應用與RFID系統的長處給予很好的結合,也就是說,需要更多的有經驗、成熟的系統集成商建立起更多的應用樣板,以點帶面發揮示范作用。
終端用戶方面仍然對RFID系統缺乏較為深入的了解,造成對RFID技術的理解偏差。RFID系統實施的造價仍然居高不下,使得許多本來可以實施的應用系統無法啟動;RFID系統應用后所能帶來的收益是否值得采用這樣的系統,也是終端用戶應格外關注的方面。
RFID&電信運營
傳媒已經將RFID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普通百姓對其概念還比較陌生,同時也沒有體會到RFID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和迅捷。而今,一些RFID與手機相結合的應用,將率先滲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試想一下,如果將手機做成RFID的閱讀器,那么它的用途將會有多大?這不是癡心妄想,諾基亞就研發出適用于GSM手機5140的RFID工具包,無獨有偶,西門子也開發出一款多功能手機,集成了RFID和NFC(近距離無線通信)等多種高端技術。可以想象,RFID的大規模商用甚至是民用時代正向我們款款走來。
今后,用戶只需將手機接近RFID標簽,就可以快速讀取標簽的代碼和內容,一旦手機接入互聯網,則可利用讀出的標簽的EPC代碼在網絡中迅速查找相關的信息,并將結果顯示在手機屏幕上,以此為手機用戶帶來各種各樣的便利服務。
設想一下,當你在商場購物的時候,看見一款心儀的商品,首先會想到商場的價格是否合理?有了RFID系統,你只需掏出手機,閱讀出商品的EPC代碼,并以此為索引查找該類商品在網絡中的報價,由此得到各種比較信息,或許同款商品就在你附近商場正以半價銷售。再設想一下,當你漫步在街頭,看到一幅讓你心動的商品廣告,這時只需拿出手機,閱讀商品的RFID標簽,由此獲得詳細的商品信息:功能特性、性能指標、價格指數、定購辦法等一目了然。假如你喜歡的話,只需輸入銀行的賬戶密碼,幾個按鍵輕松完成網上訂購過程,等你回家之后,新款商品已經等在家門口。另外你也可以將喜歡的商品推薦給自己的朋友,輕按鍵盤,包含詳細商品信息的電子郵件就迅捷到達。 現在我們的居室面積也越來越大,存放的物品也越來越多,也許有一天你會在偌大的居室中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曾經買過的一件商品,這時你可以掏出自己的手機,在"可疑"區域內掃讀一番,馬上你就會在某個不起眼的盒子或抽屜里面發現了"潛逃者"。
但是如果實現以上場景,我們將對無線數據通訊的數據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些數據量將比目前移動通訊的CDMA、GPRS所支持的數據流量大大提高,而且對數據安全的要求比以往更高,需要國內的通信運營商提供強大的通信服務支持。從技術上來講,就是需要采用3G技術。3G技術可以以更為低廉的價格和更安全的機制為移動和固定用戶提供高速數據傳輸而且以提供豐富多彩的數據服務。此外,3G的產業鏈不僅包括電信運營商、設備供應商和終端設備廠商,越來越多的內容供應商和服務供應商都將參與進來。3G的發展在解決了標準和技術問題之后,最大的瓶頸就在于應用開發,如何開發出有經濟效益的產品和用途來吸引客戶使用3G成了眾運營商頭疼的問題。而RFID潛在的廣闊應用市場正是3G產業鏈上眾制造商、運營商和內容供應商所夢寐以求的增值服務處女地。
RFID+3G產業鏈的完成和成長需要各環節的積極參與與共同努力:內容提供商提供詳實的商品數據信息,服務供應商提供豐富的應用平臺與程序,電信設備供應商開發高性能的手機終端產品和電信設備,電信運營商則架起RFID所承載數據的高速通道。這個過程中,標準化是關鍵。標準化的作用之一就是把一項技術或發明朝著商品化和產業化的方向不斷邁進。通過標準化可以讓更多的參與者加入到正在形成的價值鏈中,盡快實現新技術的產業化和商品化是實現技術創造價值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