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的發(fā)展瓶頸該如何突破

作者:通訊世界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7-03-04 11:46:37
摘要:市場如此誘人,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RFID的發(fā)展仍然存在許多瓶頸。總結下來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標準的統(tǒng)一、頻率分配、互操作性能以及成本問題。
關鍵詞:RFID應用瓶頸
 從去年開始,有一個詞頻頻襲擊我們的眼球,它就是RFID。RFID全稱為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種非接觸自動識別技術,俗稱電子標簽。RFID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信息,無須人工干預,它能夠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并可同時閱讀多個電子標簽。

    RFID系統(tǒng)包括標簽和閱讀器,其中標簽包含微芯片以及與芯片相連的天線。該領域的領先廠商主要NXP(原飛利浦半導體)、TI、Intermec、訊寶(Symbol)、Datalogic、斑馬(Zebra)、普印力以及IBM、微軟和Bea等做軟件和服務的公司。埃森哲實驗室認為RFID是一項革命性技術。首先,它可以識別單個具體的物體,而不像條形碼技術(Bar Codes)那樣只能識別一類物體。其次,它采用無線電射頻信號,識別范圍不局限于視野之內,并且可以透過一定的障礙物;而條形碼必
須在視野之內靠激光來讀取信息。第三,RFID可以同時對多個物體進行識別并讀取數據,而條形碼只能一個一個地讀。此外,RFID支持信息寫入和內存更新,存儲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而這點是條形碼技術無法實現的。

   
RFID能做什么

    大型超市如何才能在降低庫存的情況下還能保證供貨的及時性?港口數以百萬計的貨物如何高效地進行調度?人類發(fā)射到太空中的衛(wèi)星和探測器如何加以跟蹤和識別?甚至如何管理澳大利亞比當地人口還多的袋鼠?運用RFID,我們可以解決上述所用問題。

    RFID目前最典型的應用領域是生產制造和物流運輸。RFID對生產制造業(yè)來說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而且在該行業(yè)應用廣泛的ERP和SCM系統(tǒng)來說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過去的物料編號無法實現對單一部件的跟蹤,而現在,物料的精確化管理卻將觸角伸到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每一個部件,無論是質量控制、自動化管理還是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在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管理中,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是關鍵,這恰恰就是RFID的優(yōu)勢所在。借助電子標簽,可以實現商品對原料、半成品、成品、運輸、倉儲、配送、上架、最終銷售,甚至退貨處理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實時監(jiān)控。這樣不僅能提高自動化程度,而且可以降低差錯率,從而顯著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

    其實對于普通來百姓來說,RFID技術也并不陌生,它就在我們身邊,比如門禁系統(tǒng)和交通一卡通系統(tǒng)。而在香港和新加坡等高度發(fā)達城市,RFID的應用更是隨處可見。RFID之所以能夠被廣泛應用在公共領域得益于兩個因素:首先是芯片成本大幅度降低,從起初的幾十美元降低到幾個美分,使得RFID電子標簽甚至可以應用在零售行業(yè);第二就是大眾用戶對RFID技術的廣泛接受,比如零售業(yè)巨頭麥德龍和沃爾瑪要求其頂級供應商必需提供RFID標簽,這極大了推動了該技術的平民化。

    提高作業(yè)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是RFID的核心價值所在。根據預測,RFID今年的全球市場規(guī)模有望突破27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在2016年將會攀升至262億美元。我們去年的RFID產業(yè)規(guī)模是18億人民幣,2009年可能會超過53億元人民幣。

    市場如此誘人,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RFID的發(fā)展仍然存在許多瓶頸。總結下來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標準的統(tǒng)一、頻率分配、互操作性能以及成本問題。

    標準統(tǒng)一需要“舍得”精神

   RFID在全球尚沒有一個成熟的統(tǒng)一標準,各個廠家推出的RFID產品的兼容性也非常差,極大的限制了RFID的市場化和產業(yè)化。目前,國際上的RFID標準有3個:ISO系列、EPC系列和日本的UID系列。這些標準各有特色,產業(yè)化做得比較好的是EPC和UID兩大系列。以EPC為例,該標準在實際應用案例和企業(yè)支持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而且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進,許多符合GEN2的產品也已經面世。但是,ISO標準則秉持標準的基本理念,少了一些商業(yè)利益,更注重標準的中立性,因此更具有彈性和發(fā)展前景。

    但是,RFID要想有更大的發(fā)展,標準統(tǒng)一是必需的。只有這樣RFID才可能在全球范圍內無縫地工作,從而促使全球供應鏈成為可能。而且,統(tǒng)一的標準對于產品和應用的創(chuàng)新也非常重要。

    由于某些原因,我國在RFID標準的制訂尚也是幾經起落,今年6月全國公布了業(yè)界翹首以待的《中國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我國RFID標準的制訂也因此終于重新返回正常的軌道。雖然一些國外企業(yè)對我國制定自己的RFID標準持有異議,更有人異想天開到:“中國出臺RFID標準是為了給WAPI復仇。”但據資深人士透露,我國的RFID標準更專注應用層面的東西,而不是硬件和軟件,所以在更多意義上是個規(guī)范市場的質量標準,而不是什么技術壁壘。

    RFID標準統(tǒng)一的問題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商業(yè)利益的問題。有著“RFID之父”美譽的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坂村健認為各國文化和國情不同,因此在全球范圍內RFID也不一定非得統(tǒng)一標準,關鍵是產品如何去支持各種標準。很明顯,作為專家級人物的坂村健說出如此荒謬之論就是為了維護日本已是江河日下的UID系列標準。標準不統(tǒng)一便談不上規(guī)模產業(yè)化,這又不是沒有先例。
如何解決標準統(tǒng)一的問題,那就需要各大利益集團學習一下中國文化思想精髓之一的“舍得精神”。各方如果都不愿意做出一點點犧牲,到最后受傷是RFID整個產業(yè)。

    頻譜統(tǒng)一基本無望

    頻段是每一種無線技術都必需面對的現實問題。按照工作頻率的不同,RFID標簽可以分為低頻(LF)、高頻(HF)、超高頻(UHF)和微波等不同種類。低頻RFID工作頻率范圍為30kHz~300kHz,典型應用有:動物識別、容器識別、工具識別、電子閉鎖防盜(帶有內置應答器的汽車鑰匙)等。高頻RFID工作頻率一般為3MHz~30MHz,廣泛應用于電子車票、電子身份證、電子閉鎖防盜(電子遙控門鎖控制器)、小區(qū)物業(yè)管理、大廈門禁系統(tǒng)等。超高頻/微波RFID的典型工作頻段有433.92MHz、862MHz、2.45GHz和5.8GHz,由于識別距離較遠,超高頻RFID主要用于鐵路車輛自動識別、集裝箱識別,還可用于公路車輛識別與自動收費系統(tǒng)中。

    在頻段分配方面,由于各國無線電頻段用途的分配存在一定的差異,RFID可能面臨頻率資源的限制。例如,超高頻段直接決定了RFID能否應用于對信號傳輸距離有更高要求的應用環(huán)境。而歐盟允許使用868MHz,美國和加拿大則允許使用915MHz,而日本則到最近才從原已分配給手機的頻段中將950~956 MHz開放供RFID使用。

    我國的情況是這樣。在我國,RFID應用主要集中在低頻和高頻領域,由于標準不統(tǒng)一、價格偏高等原因,我國超高頻RFID整體規(guī)模不大。信息產業(yè)部無線電管理局曾分配900MHz、910MHz、910.1MHz這三個頻段用于列車車輛識別,但是這些頻段是授權鐵道部臨時使用的,目前已經收回。據信息產業(yè)部一官員透露,由于擔心這3個頻段會給公共通信造成干擾,所以不會大范圍開放用于RFID,最多僅限于列車車輛的識別。但該人士同時表示,由于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等大型活動的原因,市場對RFID會產生極大的需求,所以政府相關部門也正在考慮重新統(tǒng)一規(guī)劃RFID的工作頻段。如果真是如此,我國的RFID產業(yè)有望迎來新的發(fā)展高潮。

    RFID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頻譜統(tǒng)一基本是無望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頻譜的不統(tǒng)一帶來的后果是,技術和產品的設計生產更加復雜,廠商需要準備多種類的標簽和讀寫器,這都將導致高昂的成本。現在能做到的只能是頻譜的獲得和局部范圍的頻譜統(tǒng)一。

    互操作性只能是局部的

    對于一項新技術來說,如果能夠實現多廠商產品之間的互操作是成熟的一個表現,也是技術實現產業(yè)化的關鍵一步,對于RFID來說也是如此。互操作性允許用戶自由選擇易于使用和部署的RFID產品,從而避免產品七國八制所帶來的管理和成本問題。

    作為一項技術在生命周期內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多廠商環(huán)境互操作的實現其實是向市場發(fā)出了一個信號:以前孤立的廠商、產品和應用將開始邁向合作和產業(yè)化。真正的互操作性不僅是物理接口上的,還應該在API層面實現。其實,對于用戶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基于統(tǒng)一標準的、可以滿足不同行業(yè)需求的成熟接口界面和協(xié)議。

    具體到RFID上面,實現互操作是建立在編碼和工作頻段一致的基礎上,而現在這一點根本無法實現。RFID標準是存在,但是不統(tǒng)一的,甚至是不成熟的。另外,即使在單一的標準和區(qū)域內,比如在EPC的天下,同樣面臨頻段不一的問題。要解決RFID互操作性的問題首先必需解決標準統(tǒng)一的問題。所以,就目前來看要想實現真正的互操作性很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甚至根本就無法實現。

    現在能做的只能是單個陣營內部進行互操作性測試,比如EPCglobal組織的基于第二代RFID標準的產品測試。或者,RFID用戶,比如沃爾瑪,自己來組織相關的測試,不過這的確有些勉為其難了。

    另外,RFID發(fā)展的遠期目標是與Wi-Fi和UWB等無線技術實現融合,但是如果互操作性的問題都解決不了,融合又有什么意義呢?

    最后,還有一點必需提一下,那就是RFID的成本問題。高昂的成本大大限制了RFID技術的普及。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在詳細對比了RFID和條形碼的成本,北京宅急送快運最后拒絕采用RFID。“一維碼或兩維碼的普通標簽才幾分錢,而好一點的RFID標簽要50美分,我們一天有十幾萬件貨物,算下來成本實在太高。”宅急送公司這樣表示。這種情況在零售業(yè)也非常突出,如果RFID標簽的成本高于商品所能帶來的利潤,商家自然不會買賬。所以,作為整個商品(不管是高價值還是低價值)成本的一部分,就必須把RFID標簽的成本降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當然RFID成本過高主要的原因是RFID還沒有規(guī)模產業(yè)化,這又跟標準不統(tǒng)一,產業(yè)鏈不完善有著直接的關系。

    所以,標準不統(tǒng)一是所以問題的根源,這一點不解決,縱使RFID技術再優(yōu)秀也很難達到一個規(guī)模產業(yè)化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