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多用:從理解國情做起
作者:張琰 王君
來源:賽迪網-中國計算機報
日期:2007-07-31 08:56:43
摘要:張琪認為,金卡工程是一項涉及國計民生的偉大工程,因此必須要堅持采用自主創新的技術及產品。
經過14年的努力,金卡工程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IC卡總發卡量達35億張。如今,幾乎人人都有卡,一種應用一張卡,卡太多無疑成為金卡工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卡多用的多功能卡呼之欲出……
時下,一個跟錢包有關的有趣現象正在隨處可見,很多人掏出錢包時,里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卡:工資卡、信用卡、社保卡、醫保卡、交通卡以及其他各類IC卡。
能否用一張卡實現這么多卡的功能?很多人會由衷地發出這樣的疑問。而實現一卡多用也正是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琪多年來縈繞心頭的一個愿望。
無論如何,一卡多用的需求已經顯現,而且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這個需求還將更加凸顯。
一卡多用的難點在哪
“面對老百姓的需求,中央領導多次指示要提倡一卡多用,發行多功能卡。”張琪介紹了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支持,她表示:“實現一卡多用,不僅牽扯了許多技術上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涉及到跨部門的組織協調工作。”
目前我國IC卡共發行35億張,而銀行磁條卡發行了12億張,電話卡和手機SIM卡的發卡量也達到20億張。此外,還有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非接觸式IC卡——第二代身份證——也已經換發了4億張,其最終發卡量將突破9億張。這些卡將信息技術和產品成果直接應用在百姓身上,從這一點來講,金卡工程具有典型的意義。
據介紹,截止到目前,已經有27個部委積極參與和共同推動金卡工程的智能卡與電子標簽的應用,其涉及部門之廣在“金”系列工程中居首位,充分體現了金卡工程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龐大的社會信息系統工程。
在10多年的實際工作中,張琪深刻體會到,金卡工程的協調難度相當大。在推行一卡多用的新進程下,發行各類卡的行業部門間勢必會出現更多組織協調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標準問題,此外還涉及到運營模式、贏利模式以及利益的再分配等。張琪認為,一卡多用現在是“一分技術、九分協調”。從技術上來說,不存在解決不了的困難,即使國內的技術暫時不夠成熟,也可通過消化和吸收國際上的成功案例,采用多種創新模式,努力去實現。但在組織協調上,限于具體國情和機制,需要各有關部門進一步統一認識、共同努力,才有希望解決問題。
據悉,這項工作在今年已經有了比較大的進展。張琪坦言:“去年年底信息產業部領導做出發展一卡多用及多功能卡的指示,國家金卡工程辦公室加大了協調的工作力度,特別是9個部委聯合發文,明確要求國家金卡工程辦公室要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我們的壓力很大,但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明顯加強了。”
最近一兩年,一卡多用的多功能卡的試點工作已經在小范圍內逐步展開和推進。但是,究竟哪幾個行業的卡可實現一卡多用則成為業界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手機是起點,也是終點嗎
眾所周知,中國手機的用戶數已達5億。對于一卡多用這個惠及百姓的應用來說,選擇手機終端切入是理所當然的事。鑒于跨部門協調工作的難度大,選擇在信息產業(金卡工程的發起者)先行推行自然也是明智之舉。張琪認為,選擇手機的SIM(UIM)卡和銀行IC卡應用的結合,將給一卡多用帶來突破性進展。
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中國銀聯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一卡多用的多功能卡已經在部分行業和地區進行了小范圍的技術與應用試驗,如在湖南移動和中國移動總部就進行了內部的多功能卡試驗。在信息產業部的試驗中,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分別提供了11個試驗號碼,6個司局的22名同志參與了多功能卡的技術試驗。
試驗除了實現用手機撥打電話的功能外,還實現了將手機用于門禁、食堂消費以及小額支付等領域。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目前使用情況良好,但相關產品的自主研發早在3年前就開始了。
據張琪介紹,一卡多用的研發得到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的支持,參與自主研發多功能卡的企業都是國內知名的智能卡企業,如握奇數據、展訊、華虹、復旦微電子、中芯國際等。其中,握奇數據已經研發出雙界面SIM卡——SIMpass。目前其試用工作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而基于雙界面SIM卡實現非接觸移動應用,包括小額支付和身份認證的方式,也得到了初步實踐的驗證。這一試驗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就是我國自主的移動支付相關標準和應用平臺,同時還要開拓基于手機的數字電視和娛樂等3G類多媒體業務。
堅持自主創新和標準先行
張琪認為,對于新的應用和業務開拓,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考慮和發展重點。中國需要立足于基本國情,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具備自己的標準并應用它形成完整產業,這同時也是對世界信息產業的貢獻。為此,一卡多用在試驗開始時就必須從自主創新和標準抓起。“以我為主、創新發展是中國信息產業立足的根基,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要植根于自主創新的發展,這樣我們才能掌握主動權。不受制于人,才能夠有安全感。”張琪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必須堅持標準先行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
據悉,國家金卡工程多功能卡聯盟將于近期成立。張琪表示:“該聯盟成立以后,會相應成立一些標準工作組。首先要成立移動支付標準工作組,通過各大部委、運營商及行業相關廠商的共同努力,力爭明年年底前提出兼顧自主創新和對外開放、互聯互通的中國自己的移動支付國家標準體系。”
鏈接:關鍵數據
14年
1993年,由前電子工業部牽頭,會同前郵電部、中國人民銀行、前內貿部、公安部、國家旅游局等部門聯合組織實施的金卡工程啟動,至今已有14年。
35億張
金卡工程中,IC卡總共已發行35億張。中國是全球發卡量最大的一個國家。
27個部委
金卡工程涵蓋范圍廣泛,到今天已經有27個部委參與。
10萬從業人員
中國的智能卡產業在金卡工程的推動下,到現在已經有2800多家企業,10萬名從業人員。
85%自主產品
在國內發行的數十億智能IC卡中,85%以上都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以上數據是根據采訪錄音整理所得)
時下,一個跟錢包有關的有趣現象正在隨處可見,很多人掏出錢包時,里面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卡:工資卡、信用卡、社保卡、醫保卡、交通卡以及其他各類IC卡。
能否用一張卡實現這么多卡的功能?很多人會由衷地發出這樣的疑問。而實現一卡多用也正是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琪多年來縈繞心頭的一個愿望。
550)this.style.width=550;" border=0>
各種智能IC卡大量涌現,是國家金卡工程實施14年來的豐碩成果,但也為多種卡的管理帶來了困難。2006年12月13日,在國家金卡工程第九次全國IC卡應用工作會議上,信息產業部相關領導針對“十一五”期間推廣IC卡普及應用要做好的五個方面工作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從方便企業和群眾實際需要出發,積極推行一卡多用。無論如何,一卡多用的需求已經顯現,而且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這個需求還將更加凸顯。
一卡多用的難點在哪
“面對老百姓的需求,中央領導多次指示要提倡一卡多用,發行多功能卡。”張琪介紹了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支持,她表示:“實現一卡多用,不僅牽扯了許多技術上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涉及到跨部門的組織協調工作。”
目前我國IC卡共發行35億張,而銀行磁條卡發行了12億張,電話卡和手機SIM卡的發卡量也達到20億張。此外,還有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非接觸式IC卡——第二代身份證——也已經換發了4億張,其最終發卡量將突破9億張。這些卡將信息技術和產品成果直接應用在百姓身上,從這一點來講,金卡工程具有典型的意義。
據介紹,截止到目前,已經有27個部委積極參與和共同推動金卡工程的智能卡與電子標簽的應用,其涉及部門之廣在“金”系列工程中居首位,充分體現了金卡工程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龐大的社會信息系統工程。
在10多年的實際工作中,張琪深刻體會到,金卡工程的協調難度相當大。在推行一卡多用的新進程下,發行各類卡的行業部門間勢必會出現更多組織協調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標準問題,此外還涉及到運營模式、贏利模式以及利益的再分配等。張琪認為,一卡多用現在是“一分技術、九分協調”。從技術上來說,不存在解決不了的困難,即使國內的技術暫時不夠成熟,也可通過消化和吸收國際上的成功案例,采用多種創新模式,努力去實現。但在組織協調上,限于具體國情和機制,需要各有關部門進一步統一認識、共同努力,才有希望解決問題。
據悉,這項工作在今年已經有了比較大的進展。張琪坦言:“去年年底信息產業部領導做出發展一卡多用及多功能卡的指示,國家金卡工程辦公室加大了協調的工作力度,特別是9個部委聯合發文,明確要求國家金卡工程辦公室要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我們的壓力很大,但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明顯加強了。”
最近一兩年,一卡多用的多功能卡的試點工作已經在小范圍內逐步展開和推進。但是,究竟哪幾個行業的卡可實現一卡多用則成為業界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手機是起點,也是終點嗎
眾所周知,中國手機的用戶數已達5億。對于一卡多用這個惠及百姓的應用來說,選擇手機終端切入是理所當然的事。鑒于跨部門協調工作的難度大,選擇在信息產業(金卡工程的發起者)先行推行自然也是明智之舉。張琪認為,選擇手機的SIM(UIM)卡和銀行IC卡應用的結合,將給一卡多用帶來突破性進展。
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中國銀聯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一卡多用的多功能卡已經在部分行業和地區進行了小范圍的技術與應用試驗,如在湖南移動和中國移動總部就進行了內部的多功能卡試驗。在信息產業部的試驗中,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分別提供了11個試驗號碼,6個司局的22名同志參與了多功能卡的技術試驗。
試驗除了實現用手機撥打電話的功能外,還實現了將手機用于門禁、食堂消費以及小額支付等領域。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目前使用情況良好,但相關產品的自主研發早在3年前就開始了。
據張琪介紹,一卡多用的研發得到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的支持,參與自主研發多功能卡的企業都是國內知名的智能卡企業,如握奇數據、展訊、華虹、復旦微電子、中芯國際等。其中,握奇數據已經研發出雙界面SIM卡——SIMpass。目前其試用工作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而基于雙界面SIM卡實現非接觸移動應用,包括小額支付和身份認證的方式,也得到了初步實踐的驗證。這一試驗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就是我國自主的移動支付相關標準和應用平臺,同時還要開拓基于手機的數字電視和娛樂等3G類多媒體業務。
堅持自主創新和標準先行
張琪認為,對于新的應用和業務開拓,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考慮和發展重點。中國需要立足于基本國情,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具備自己的標準并應用它形成完整產業,這同時也是對世界信息產業的貢獻。為此,一卡多用在試驗開始時就必須從自主創新和標準抓起。“以我為主、創新發展是中國信息產業立足的根基,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要植根于自主創新的發展,這樣我們才能掌握主動權。不受制于人,才能夠有安全感。”張琪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必須堅持標準先行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
據悉,國家金卡工程多功能卡聯盟將于近期成立。張琪表示:“該聯盟成立以后,會相應成立一些標準工作組。首先要成立移動支付標準工作組,通過各大部委、運營商及行業相關廠商的共同努力,力爭明年年底前提出兼顧自主創新和對外開放、互聯互通的中國自己的移動支付國家標準體系。”
鏈接:關鍵數據
14年
1993年,由前電子工業部牽頭,會同前郵電部、中國人民銀行、前內貿部、公安部、國家旅游局等部門聯合組織實施的金卡工程啟動,至今已有14年。
35億張
金卡工程中,IC卡總共已發行35億張。中國是全球發卡量最大的一個國家。
27個部委
金卡工程涵蓋范圍廣泛,到今天已經有27個部委參與。
10萬從業人員
中國的智能卡產業在金卡工程的推動下,到現在已經有2800多家企業,10萬名從業人員。
85%自主產品
在國內發行的數十億智能IC卡中,85%以上都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以上數據是根據采訪錄音整理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