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M規模商用意在物聯網
作者:楊志杰 王俠 
                        來源:通信產業報
                        日期:2009-10-12 10:21:12
                    摘要:M2M技術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機器互聯通信技術,它讓機器之間,人與機器之間實現超時空的無縫連接,從而孕育出各種新穎的應用與服務,因此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將是機器的物聯網。
                    
                      今年8月,我國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發展戰略。物聯網已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M2M是物聯網現階段的主要表現形式。   
9月25日,全國M2M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行。本次論壇不僅吸引了來自平臺開發、系統集成、咨詢機構等近百家M2M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代表出席,同時來自全國部分省市的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代表也參加了本次論壇。
中國移動在此次論壇詳細介紹了其近年來M2M業務的開展情況,并展望了電信運營商從M2M到物聯網的發展之路。基于多年M2M業務的運營經驗和對物聯網的理解,中國移動日前提出了未來物聯網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
物聯網已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國的未來信息化發展戰略,均從不同概念向物聯網演進。今年8月,我國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發展戰略。
進入商用階段
據BeechamResearch數據顯示,今年全球M2M終端規模為9,926萬,年增長率近70%。而AlexanderResources的數據則表明,從全球市場來看,預計到2010年M2M市場規模將達到2234億美元。著眼于M2M的巨大市場潛力,全球運營商都已開始積極推動M2M業務的發展。據統計,今年全球M2M運營商業務收入約為15億美元,主要來自于交通、能源、安防及零售產業。
“M2M技術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機器互聯通信技術,它讓機器之間,人與機器之間實現超時空的無縫連接,從而孕育出各種新穎的應用與服務,因此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將是機器的物聯網。”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強表示,中國移動下一個上億級用戶規模的應用將是M2M。
早在2006年底,中國移動M2M運營中心就在重慶成立,其定位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面向全國的M2M全網運營支撐中心。
重慶移動總經理沈長富表示,M2M業務開展之初主要是在交通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城市數字化管理等幾個安全領域發力。“這些領域的試點工作,不僅大量節約了客戶的成本,提高了客戶的安全系數,同時也使得中國移動獲得了收入。”沈長富說:“這就使得M2M業務的開展有了雙贏的基礎。”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移動M2M業務的發展重心已經由發展成熟技術轉為商用實施,并形成了監控類、定位類、交易類、協同類和智能類等五類重要應用。
以電力行業為例,目前中國移動的M2M服務已幫助南方電網、北京和重慶等地電力公司實現了104萬臺電表的遠程抄表;而在江西省電網,中國移動的M2M服務為分布在江西范圍內的2萬臺配電變壓器提供了用電檢查、電能質量監測、負荷管理、線損管理、需求側管理等高效一體化管理,一年來降低電損達1.2億千瓦時。
此外,中國移動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遼寧等地出租車及公交車上安裝了超過110萬臺M2M終端設備,在重慶市為1200部電梯部署了帶有傳感器的M2M終端。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又重點推進了基于TD的電梯監控、車輛監控和企業安全監控等M2M試點應用。
據了解,中國移動目前M2M終端數已達到300萬,預計未來5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60%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移動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開通了M2M業務。
“從世界范圍內看,我國在M2M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楊志強表示。
而據沈長富透露,明年上半年中國移動將在M2M業務的規模化商用上發力。
如何規模化
如何實現規模化商用已成為中國移動M2M業務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中國移動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M2M應用大都集中在電力和交通運輸行業,這兩大行業占M2M終端總數的86.5%,而金融和安防等行業和領域的需求正在快速凸顯。
“未來幾年內,M2M終端將廣泛應用于各產業,其中工業、交通、能源和安防等行業最具成長潛力。”楊志強表示,M2M應用是促進工業和信息化融合、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價值在節能減排、安全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方便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將得以體現。
但是中國移動M2M業務規模化商用步伐并不順利。因為大多數M2M應用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因此在具體行業應用層面,M2M市場集中體現著技術標準規范不統一、產業集中度低、終端形態多樣、產業鏈各環節缺乏協同等多種問題。
記者從中國移動的一份資料獲悉,行業壁壘已成為阻礙其M2M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在電力、交通等領域,存在著巨大的行業壁壘,難以進入,這些企業目前依然立足于自己開發和上馬,沒有尋求專業的通信和信息服務公司提供M2M業務。”
沈長富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像早年很多企業自己供水、自己供電、供暖一樣。”
此外,記者了解到,市場上大量M2M業務現由小型的系統集成商提供,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使得運營商的M2M業務推廣十分困難,更形不成規模效益。缺乏規模效益反過來又使得M2M終端設備成本高,經濟效益也就低。
“任何一個規模化應用的業務都需要完善的體系架構來保障,這樣才能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方式去運營,為此中國移動進行了很多探索。”楊志強表示。
可管理、可運營、可擴展性和開放性成為了中國移動M2M平臺開發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據了解,針對M2M通信而開發的中國移動WMMP協議,不僅提供端到端的電信級機器通信、終端管理和業務安全等基本功能,還提供了屏蔽不同行業差異,通過擴展協議滿足行業用戶差異化需求的擴展功能。而規模化發展的另一個前提,就是終端設備成本要低、要實現標準化,為此中國移動開發了標準化的通信模組。
作為業務運營和管理的關鍵設備,為實現業務規模化,中國移動M2M平臺在終端層面實現了“即插即用”的遠程終端管理能力,在應用開發層面封裝了M2M開發環境,使得開發難度降低,并提高了開發人員的開發效率。
  
據沈長富介紹,目前中國移動通過對通信模組、終端制造商、網絡及服務集成商等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已逐步形成了覆蓋產品終端/平臺研發、終端生產、產品銷售、產品售后服務、用戶增值服務等環節的完整M2M產業鏈。
從M2M到物聯網
“M2M是現階段物聯網最普遍的應用形式”。楊志強說,M2M和物聯網其實是一個事情的不同階段。
物聯網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十年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首次提出了物聯網概念;ITU在2005年年度報告中對物聯網的闡釋是: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目標已經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任何人,發展到連接任何物體的階段,而萬物的連接就形成了物聯網。
基于多年M2M業務的運營經驗,中國移動對物聯網的定義是:物體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對信息具有可靠傳送和智能處理能力的連接物體與物體的信息網絡。而中國移動也將物聯網的組成劃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三層體系。
在中國移動的物聯網概念體系中,感知層由各種具有感知能力的設備組成。包括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PS、傳感器和M2M終端、傳感器網絡和傳感器網關等,在這一層次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感知和識別物體,采集和捕獲信息。
而網絡層是各種通信網絡與互聯網形成的融合網絡,不但要具備網絡運營的能力,還要提升信息運營的能力,包括傳感器的管理,利用運計算能力對海量信息的分類、聚合和處理,對樣本庫和算法庫的部署等。
應用層則是將物聯網技術與行業專業技術相結合,實現廣泛智能化應用的解決方案集。
事實上,目前物聯網概念雖然在業界火熱,盡管蓬勃發展的M2M應用已經成為物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但是要真正實現技術成熟,乃至規模化商用尚需跨過眾多門檻。
業內專家表示,物聯網的發展過程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等多方面的推動。
而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人士介紹,“物聯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完整的標準體系和成熟的商業模式。”
此外,據楊志強介紹,目前物聯網發展存在的問題還包括:“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研發力量比較分散,體系架構尚未建立;行業壁壘有待突破;政策環境有待完善;共贏模式有待探索等。”
她還認為,行業融合將是物聯網發展要面對的深層次問題,涉及到企業流程改變、系統對接、設備改造和崗位調整等諸多問題,需要一一克服。
記者了解到,面對未來巨大的物聯網藍海,中國移動的規劃是:“進一步擴大M2M應用領域和范圍,加快傳感器及傳感器網絡的技術研究和突破,推進傳感器網與TD移動通信網的融合,盡快研究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體系。”
“在物聯網的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三個層面,我們只在可靠傳輸上擁有優勢。”沈長富表示,因此發展物聯網一定要找到好的切入點,一定要給客戶和產業鏈帶來效益,才有可能成功。
鏈接 M2M呈現5大趨勢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資料顯示,M2M的發展將呈現5大趨勢:技術的改進將使M2M的產品成本快速降低;隨著通信網絡的融合和升級,M2M的通信費用將大大降低;用戶將更關注與業務密切融合的應用解決方案,以及M2M帶來的創新服務;M2M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將快速形成,產業鏈的協同將更緊密;M2M不但是“兩化”融合的一個重要推動力,而且其應用領域將從企業向個人和家庭用戶的方向延伸。
                    
                9月25日,全國M2M高峰論壇在重慶舉行。本次論壇不僅吸引了來自平臺開發、系統集成、咨詢機構等近百家M2M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代表出席,同時來自全國部分省市的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代表也參加了本次論壇。
中國移動在此次論壇詳細介紹了其近年來M2M業務的開展情況,并展望了電信運營商從M2M到物聯網的發展之路。基于多年M2M業務的運營經驗和對物聯網的理解,中國移動日前提出了未來物聯網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
物聯網已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國的未來信息化發展戰略,均從不同概念向物聯網演進。今年8月,我國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發展戰略。
進入商用階段
據BeechamResearch數據顯示,今年全球M2M終端規模為9,926萬,年增長率近70%。而AlexanderResources的數據則表明,從全球市場來看,預計到2010年M2M市場規模將達到2234億美元。著眼于M2M的巨大市場潛力,全球運營商都已開始積極推動M2M業務的發展。據統計,今年全球M2M運營商業務收入約為15億美元,主要來自于交通、能源、安防及零售產業。
“M2M技術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機器互聯通信技術,它讓機器之間,人與機器之間實現超時空的無縫連接,從而孕育出各種新穎的應用與服務,因此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將是機器的物聯網。”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強表示,中國移動下一個上億級用戶規模的應用將是M2M。
早在2006年底,中國移動M2M運營中心就在重慶成立,其定位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面向全國的M2M全網運營支撐中心。
重慶移動總經理沈長富表示,M2M業務開展之初主要是在交通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城市數字化管理等幾個安全領域發力。“這些領域的試點工作,不僅大量節約了客戶的成本,提高了客戶的安全系數,同時也使得中國移動獲得了收入。”沈長富說:“這就使得M2M業務的開展有了雙贏的基礎。”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移動M2M業務的發展重心已經由發展成熟技術轉為商用實施,并形成了監控類、定位類、交易類、協同類和智能類等五類重要應用。
以電力行業為例,目前中國移動的M2M服務已幫助南方電網、北京和重慶等地電力公司實現了104萬臺電表的遠程抄表;而在江西省電網,中國移動的M2M服務為分布在江西范圍內的2萬臺配電變壓器提供了用電檢查、電能質量監測、負荷管理、線損管理、需求側管理等高效一體化管理,一年來降低電損達1.2億千瓦時。
此外,中國移動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遼寧等地出租車及公交車上安裝了超過110萬臺M2M終端設備,在重慶市為1200部電梯部署了帶有傳感器的M2M終端。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又重點推進了基于TD的電梯監控、車輛監控和企業安全監控等M2M試點應用。
據了解,中國移動目前M2M終端數已達到300萬,預計未來5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60%以上,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移動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開通了M2M業務。
“從世界范圍內看,我國在M2M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楊志強表示。
而據沈長富透露,明年上半年中國移動將在M2M業務的規模化商用上發力。
如何規模化
如何實現規模化商用已成為中國移動M2M業務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中國移動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M2M應用大都集中在電力和交通運輸行業,這兩大行業占M2M終端總數的86.5%,而金融和安防等行業和領域的需求正在快速凸顯。
“未來幾年內,M2M終端將廣泛應用于各產業,其中工業、交通、能源和安防等行業最具成長潛力。”楊志強表示,M2M應用是促進工業和信息化融合、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價值在節能減排、安全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方便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將得以體現。
但是中國移動M2M業務規模化商用步伐并不順利。因為大多數M2M應用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因此在具體行業應用層面,M2M市場集中體現著技術標準規范不統一、產業集中度低、終端形態多樣、產業鏈各環節缺乏協同等多種問題。
記者從中國移動的一份資料獲悉,行業壁壘已成為阻礙其M2M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在電力、交通等領域,存在著巨大的行業壁壘,難以進入,這些企業目前依然立足于自己開發和上馬,沒有尋求專業的通信和信息服務公司提供M2M業務。”
沈長富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像早年很多企業自己供水、自己供電、供暖一樣。”
此外,記者了解到,市場上大量M2M業務現由小型的系統集成商提供,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使得運營商的M2M業務推廣十分困難,更形不成規模效益。缺乏規模效益反過來又使得M2M終端設備成本高,經濟效益也就低。
“任何一個規模化應用的業務都需要完善的體系架構來保障,這樣才能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方式去運營,為此中國移動進行了很多探索。”楊志強表示。
可管理、可運營、可擴展性和開放性成為了中國移動M2M平臺開發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據了解,針對M2M通信而開發的中國移動WMMP協議,不僅提供端到端的電信級機器通信、終端管理和業務安全等基本功能,還提供了屏蔽不同行業差異,通過擴展協議滿足行業用戶差異化需求的擴展功能。而規模化發展的另一個前提,就是終端設備成本要低、要實現標準化,為此中國移動開發了標準化的通信模組。
作為業務運營和管理的關鍵設備,為實現業務規模化,中國移動M2M平臺在終端層面實現了“即插即用”的遠程終端管理能力,在應用開發層面封裝了M2M開發環境,使得開發難度降低,并提高了開發人員的開發效率。
據沈長富介紹,目前中國移動通過對通信模組、終端制造商、網絡及服務集成商等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已逐步形成了覆蓋產品終端/平臺研發、終端生產、產品銷售、產品售后服務、用戶增值服務等環節的完整M2M產業鏈。
從M2M到物聯網
“M2M是現階段物聯網最普遍的應用形式”。楊志強說,M2M和物聯網其實是一個事情的不同階段。
物聯網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十年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首次提出了物聯網概念;ITU在2005年年度報告中對物聯網的闡釋是: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目標已經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任何人,發展到連接任何物體的階段,而萬物的連接就形成了物聯網。
基于多年M2M業務的運營經驗,中國移動對物聯網的定義是:物體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對信息具有可靠傳送和智能處理能力的連接物體與物體的信息網絡。而中國移動也將物聯網的組成劃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三層體系。
在中國移動的物聯網概念體系中,感知層由各種具有感知能力的設備組成。包括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GPS、傳感器和M2M終端、傳感器網絡和傳感器網關等,在這一層次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感知和識別物體,采集和捕獲信息。
而網絡層是各種通信網絡與互聯網形成的融合網絡,不但要具備網絡運營的能力,還要提升信息運營的能力,包括傳感器的管理,利用運計算能力對海量信息的分類、聚合和處理,對樣本庫和算法庫的部署等。
應用層則是將物聯網技術與行業專業技術相結合,實現廣泛智能化應用的解決方案集。
事實上,目前物聯網概念雖然在業界火熱,盡管蓬勃發展的M2M應用已經成為物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但是要真正實現技術成熟,乃至規模化商用尚需跨過眾多門檻。
業內專家表示,物聯網的發展過程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等多方面的推動。
而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人士介紹,“物聯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完整的標準體系和成熟的商業模式。”
此外,據楊志強介紹,目前物聯網發展存在的問題還包括:“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研發力量比較分散,體系架構尚未建立;行業壁壘有待突破;政策環境有待完善;共贏模式有待探索等。”
她還認為,行業融合將是物聯網發展要面對的深層次問題,涉及到企業流程改變、系統對接、設備改造和崗位調整等諸多問題,需要一一克服。
記者了解到,面對未來巨大的物聯網藍海,中國移動的規劃是:“進一步擴大M2M應用領域和范圍,加快傳感器及傳感器網絡的技術研究和突破,推進傳感器網與TD移動通信網的融合,盡快研究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體系。”
“在物聯網的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三個層面,我們只在可靠傳輸上擁有優勢。”沈長富表示,因此發展物聯網一定要找到好的切入點,一定要給客戶和產業鏈帶來效益,才有可能成功。
鏈接 M2M呈現5大趨勢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資料顯示,M2M的發展將呈現5大趨勢:技術的改進將使M2M的產品成本快速降低;隨著通信網絡的融合和升級,M2M的通信費用將大大降低;用戶將更關注與業務密切融合的應用解決方案,以及M2M帶來的創新服務;M2M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將快速形成,產業鏈的協同將更緊密;M2M不但是“兩化”融合的一個重要推動力,而且其應用領域將從企業向個人和家庭用戶的方向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