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從現在到未來
城市進化史
我們生活在城市里,是我們為城市帶來了無盡的生機和發展的活力,如果沒有我們,城市只不過是一片鋼鐵森林,毫無生氣。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忙碌、焦急而低效的,我們渴望更加便捷的生活,因此我們不斷地推動城市發生變革。
從根本上說,城市的出現和發展直接反映了人類的發展進程。我們的老祖先沒有生活在城市里。他們居無定所,漁獵而食,為抵抗體型龐大的兇猛動物聯合起來而逐漸強大,后來獵物豐富了,需要貯存,我們的祖先才開始了定居生活。伴隨交換行為和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崛起,城市文明開始傳播。工業革命之后,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擁擠。過去的100多年,全球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1900年,全球僅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當時百萬級人口的城市僅12個;20世紀中葉,全球30%人口居住在城市,百萬級人口城市數量增至83個。2007年,城市人口第一次占到總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現在,百萬級人口城市已超過400個,其中20個都市圈人口超過1000萬。
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這意味著每一年地球上都會增加7個紐約。亞洲城市化尤為迅猛,在印度,每分鐘有30個人進入城市。到2030年將有11億亞洲人進入城市。
城市是一個由眾多系統組成的系統,人們在這樣的系統中工作生活。在城市中能源、金融、醫療、交通、教育、公共安全、政府等不同的系統每天都在運行。由于歷史問題,大多數城市在建設之前缺乏充分的設計,因此人口膨脹、飲水衛生、食品安全、醫療和教育、環境污染和交通擁擠等問題都在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的規模在擴張,人們的生活質量卻在降低。交通堵塞會耗費掉GDP的1%-3%,6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于城市。在發達國家,根據一項國際經合組織的調查,1995年-2004年年間,教育成本上漲了42%。
于是城市迎來了它的又一次變革。無數人致力于解決城市的各種問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信息技術的突破將使生活在未來智慧城市的居民生活變得非常便捷。
隨著城市變革的深入,我們可以假想未來的城市形態。未來我們將生活在一座座智慧而又聰明的城市里,在這里網絡是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它無處不在,就像城市的神經系統,而一個強大的數據處理中心將成為城市的“大腦”,它能夠按照規定的程序自動幫助我們思考怎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我們姑且將這樣的城市稱為Smart City——智慧城市。它是城市的信息化和一體化管理,是全球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典型縮影,是信息基礎設施和實體基礎設施的高效結合,利用網絡技術和IT技術實現的城市智能化。我們通常所說的數字城市、無線城市都可以納入Smart City的范疇。它的運作形態是:遍布各處的傳感器和智能設備組成“物聯網”,對城市運行的核心系統進行測量、監控和分析,隨時隨地進行全面感測;“物聯網”與互聯網系統完全連接和融合,將數據整合為城市核心系統的運行全圖,提供智慧的基礎設施;基于智慧的基礎設施,城市里的各個關鍵系統和參與者進行和諧高效地協作,達成城市運行的最佳狀態。
我們可以設想Smart City的重點領域將包括智慧的基礎設施、智慧政府以及智慧的公共服務等。智慧的基礎設施包括智慧的信息通訊系統、智慧的交通運輸系統、智慧的能源供應和管理系統以及智慧的環保系統等;智慧政府架構在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之上,全面覆蓋街道、社區和鄉村;智慧的公共服務則涵蓋了智慧醫療系統、智慧教育系統、智慧社保系統、智慧生態系統和智慧安防系統等。屆時,城市將充分借助物聯網和傳感網連接方方面面。而這其中最根本的一點,是以“城市居民”為中心,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隨時隨地感知、捕獲、傳遞和處理信息,以信息化來服務大眾,進而創造安全、便捷、高效、環保的人類生存環境。
智慧城的星星之火
Smart City是全球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一些地區,智慧城市的“星星之火”已經初見雛形并開始為居民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啟動或在建的Smart City已達一千多個,未來還會以每年近20%的復合增長率增長,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德國的T-CITY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從這些城市中我們可以窺見未來智慧城市的身影,一“觸”即達的便利生活將借助智慧政府、智慧的基礎設施以及智慧的公共服務得以迅速實現。
新加坡的電子政府公共服務架構(Public Service Infrastructure)已經可以提供超過800項政府服務,真正建成了高度整合的全天候電子政府服務窗口;其網絡建設現有130萬用戶,其中35%的用戶每周平均用網超過3.6小時,迄今為止,網速達1千兆/秒的新一代全國寬帶網絡已覆蓋新加坡35%的房屋和建筑,并將于2012年實現95%;作為有線寬帶的補充,“無線@新加坡”項目通過7500多個熱點提供速度高達1Mbps的無線Wi-Fi上網服務,相當于每平方公里就有10個公共熱點,2009年6月,新加坡政府宣布將其免費服務期延長至2013年3月31日。
在德國南部小城Friedrichshafen則正在進行一場名為T-CITY的實驗,在這次5年期的Living Lab大型實驗計劃中,德國電信投入了8000萬歐元。三年過去了,這個城市的居民已經為我們呈現了智慧城市的生活樣貌:想游湖,按一下手機就可以買到船票;在博登湖上如果有事情想呼救,按一下手機發出求救信號,GPS定位將使水上警察5分鐘內到你身邊;城市里隨處可見多媒體信息站,你可以免費上網、打電話、視頻聯機、收發E-mail、發短信息……在這里我們的手提電腦將無用武之地了。大多數家庭里都安裝了All-in-one 的“智慧電表”,它結合了水表、電表、燃氣表和太陽能電力表,可以說是一“表”通吃的典范。通過智能系統,用戶所用水、電、燃氣和太陽能的信息都會被登錄在家庭網絡平臺上,這樣大家就知道自己家的能源都用在了哪些地方,哪些是被浪費的,從而實現能源的節約。這個計劃使社區居民節約了4-20%的電力,同時居民還能因節約能源而得到獎勵。
馬耳他國家電力和水設施機構與 IBM 合作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的智能網絡和完整的電力水力系統也可以達到與“智慧電表”相同的作用。該系統可檢出漏水和電力損失現象,幫助設施機構在網絡中制定更加智能的投資計劃。25萬個交互式儀表將實時監測電力使用,設定可變速率,水電耗費較少的客戶將得到獎勵。數千個智能傳感器可以收集并分析數據,幫助降低成本、減少耗費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除了政務和基礎設施,建筑也是智慧的,能夠“自動”降低能耗、實現節能減排。2008年6月,東京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地方——東京大學開始實施“綠色東京大學計劃”。以東京大學工程院2號樓信息網絡為樣板試驗平臺,通過利用傳感器等先進的元器件及互聯網平臺,將建筑內的空調、照明、電源、監控、安全設施等子系統聯網,形成兼容性系統綜合數據并進行智能分析,對電能控制和消耗進行動態配置和管理:當學生進入研究室時,其所經過的照明系統和其獨享的空調設施會及時開啟,而當其離開系統則會立即關閉。此舉極大地減少了電能消耗。相同的裝置地出現在北京奧運會場里,松下電器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主要體育場內安裝了IPv6照明控制系統,對奧運主場館區域的1.8萬盞照明燈進行有效控制和檢測,直接降低了10%的電能消耗。
智慧的銀行也在智能化的推動下初見端倪。流計算軟件、深度計算可視化和高級分析學可以將數字的海洋轉變成可實際操作的智慧,貨幣很少再需實際轉手,只有少量交易使用現金。實際上,硬通貨僅占美國貨幣供應量的 11%,其余的“貨幣”則以數字方式產生于付薪水的支票,由此流向銀行、零售商,然后貫穿零售商的整個供應鏈,最終存入另一家企業的帳戶中……
此外還有智慧的醫療、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安防……與城市居民息息相關的每一個方面都充滿了智慧。其實我們提到的這種種智慧系統都只不過是Smart City當中很微不足道的一些部分,它們的協調、配合與統一運作才構成了完整的智慧城市。可是這樣的一個Smart City,它又該怎樣開展運作呢?
誰來驅動智慧城?
商業模式驅動力。Smart City的主要參與方是最終用戶、開發商、運營商和電信管制機構,因此,其商業模式實質上也就是開發商、運營商和管制機構之間的利益博弈。開發商和運營商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獲取利潤,而管制機構則需保持兩者之間的平衡,既要促進消費者利益最大化,又要讓運營商有利可圖,同時避免重復建設。在歐洲,運營商共享網絡給第三方的模式獲得了普遍的應用。
對于通信運營商來說,國家寬帶戰略將對其形成巨大挑戰。新加坡政府計劃要在全國范圍內鋪設一張最高連接速度可達1Gbps的全國性超高速光纖到戶(FTTH)網絡——下一代全國寬帶網絡(NBN),新加坡政府將為其提供高達10億新元的資金。
這樣一個主要由國家投資的項目,其價值鏈有著全新的模式:最基礎的是無源基礎設施建筑商NetCo,負責建設暗光纖;之上是有源設備的運營商OpCo,負責運營網絡,點亮光纖;OpCo之上是零售服務提供商RSP,負責開發新的應用和服務,直接面向消費者和企業用戶。這種模式使價值鏈各層完全分開,將避免自然壟斷和不公平競爭,但勢必對電信行業傳統的垂直整合運營模式形成巨大沖擊。在這個新的網絡體系中,電信運營商可以抓住機會,根據自身優勢擁有股權,提供管道并憑借豐富的用戶資源和運營通信、互聯網等服務的經驗成為大型的服務提供商。隨著越來越多的政府把寬帶提上國家戰略的高度,運營商應該對自己未來的定位作出判斷以規避風險,把握新的機會。
由于電信管制的趨勢是越來越開放的,所以未來在Smart City中開發商可以選擇運營商建設網絡,所有合法業務提供商都可以在該區域通過此網絡提供業務。目前受金融危機沖擊,開發商自己建設網絡的熱情降低了很多,他們更傾向于與運營商合作,由運營商來建設和運維網絡。
技術驅動力。Smart City有一個共同的基因即基于FTTx光纖承載的ICT融合網絡,須具備融合、超帶寬、環保、運營級等特征。在技術上,目前Smart City建設者的主流選擇是GPON(Gigabit-Capable PON)——寬帶無源光綜合接入標準。作為新時代的標桿,綠色和環保是智慧城市的突出特點,GPON因為使用無源分光器,可多個用戶共享一個GPON端口,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固定資產投入,更節約了能耗,降低了運營成本。技術方面GPON有天然的優勢,它支持TDM/ATM/IP并且集這些傳統業務接口和以太網接口于一身;另外Smart City的接入網需要承載終端用戶的所有業務,GOPN可以根據不同的業務選擇不同的承載模式,同時它可以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靈活分配帶寬。
對于企業用戶的統一通信(UC),IMS-based的Hosting Centrex是Smart City建設者為多個企業提供的Hosted PBX業務解決方案。在業務上,IMS提供符合TISPAN和3GPP標準的開放的接口,不僅易于部署新業務,而且向第三方開放,大大縮短了業務面市的時間。在接入上,IMS已經被WiMAX等各種標準組織接納為共同的核心網。此外IMS還可以隨用戶數增長線性平滑擴容,支持從幾千用戶到幾千萬用戶,不僅保護投資,而且實施方便。建設Smart City,IMS-based Centrex在運營級和融合性上都占有極大的優勢。
政府驅動力。在中國平均每年有1%的人口遷往城市。2012年,中國將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并且這一進程還會持續20~25年,到204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80%。未來中國城市功能、城市關聯和城市建設都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建設智慧城市有賴于我們的政府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信息通信設施離不開大量的投資,這些投資有可能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才能收回,城市則會在經濟價值、城市品牌價值和社會價值等方面給予我們回報。
以新加坡政府為例,僅2008年在新的信息通信項目和開發商就投入約16億新元(約80億人民幣),到目前為止,總投資額已經超過40億新元,主要用于建立超高速、廣覆蓋、智能化、安全可靠的資訊通信基礎設施以及發展從業人員的資訊通信技能。今天,信息通信每年為新加坡貢獻約6%的國民生產總值,并與經濟同步穩健增長。
同時,政府身體力行推動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至關重要。傳統城市和政府是按業務、管理職責分別設定的,各個部門各司其職。在新一代城市政府向服務轉型的過程中,都用“E-government”作為首要目標。目前在我國雖然推行了電子政務,但是范圍和層次有限,很多事務都需要人們到現場才能辦理。在信息通信設施普及的同時,電子政務將在我國得到進一步推廣。屆時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將以公民和企業為對象、以互聯網為基礎,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將電子政務延伸到街道、社區和鄉村,形成全面覆蓋、高效靈敏的社會管理信息網絡,城市政府運行、服務和管理將會更加高效。
  智慧城市在世界各地已初見端倪,每一個城市都在實體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或多或少地進行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利用網絡和IT技術實現的城市智能化將使我們的城市更加開放和具有創新性。最重要的是,城市發生真正變革的條件已經具備,我們將在通往智慧城市的道路上執著前行!
  智慧城市的研發動能
智慧城市并非是一個夸張的噱頭,而是日漸呈現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多方力量聯合的不斷研發讓其逐漸地走近了。本刊記者 呂文龍
由手機傳遞的全方位城市服務和信息構成人們生活的無縫鏈接、汽車無時無刻無處不游刃自如、普通看病都可以通過遠程醫療診斷……,這一切看似玄妙卻迸發生機的生活情景,就是專家、學者及企業家們向人們描繪出的未來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
沒錯,以上是一個已經初露鋒芒的趨勢,雖然到最終實現還要經歷很長一個過程,但這個趨勢的意義和潛力卻足夠分量,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智慧。
這里講的智慧,并非是一個或夸張或含混的噱頭,而是日漸呈現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層出不窮的智能應用正逐步滲透進世界的具體運作,如研發、制造、購買和銷售實體物品的系統和流程,執行服務的系統和流程,人員流動、貨幣流通,石油、水、電資源的流動,數以億計人們的工作生活,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智慧正在邁進世界運行的軌道。
智慧城市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將信息資源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來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再創發展新優勢。目前我國上海、北京、廣東、福建、深圳、南京、寧波等地紛紛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戰略,意在搶占先發優勢。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除了傳達城市化進程之外,更是昭示人們注意智慧城市的端倪。上海世博會可以匯集全世界城市發展的思路、科技和經驗,最終在理念層面上,為中國城市化大戰略貢獻智慧。可以說,上海世博會最大的成就,絕不單單在于它建設多少場館,接待多少游客,創造多少收入,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給中國城市發展帶來“智慧城市”發展的新思路,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變過去那種圈地蓋樓、投資辦廠的鋼筋水泥式的城市化實踐,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激發各地方、各行業的創造力和系統思維。
“一張優質的網絡是建設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基礎。”中國移動寧波分公司總經理姚志堅如是說。智慧城市是以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廣電網、無線寬帶網等網絡組合為基礎,以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為主要特征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繼工業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術,建設智慧城市,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趨勢和特征。雖然通信網絡和物聯網技術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撐,然則智慧城市的研發現狀和成果又如何呢?
智慧城市,智能幾何
全球各個城市正大力投入建設智慧的交通。智能交通卡系統使得新加坡陸地交通管理局能夠設計出優化的路線和日程,減少交通擁堵,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時將過路費漏繳率降低了80%,并使陸地交通管理局的績效翻了一番,實現每天車費交易達到2000萬次。
計算能力現在正被應用于計算機之外。事實上,計算能力幾乎無所不在,任何人、任何物體、任何流程或是任何服務,在任何規模的機構中——都能實現數字感知和網絡互聯。想象一下萬億個物體相互聯系并互可感知的前景,車輛、家電、攝頭、道路、管道,甚至應用到醫藥和畜牧業。再想一下這一切互動所產生的信息量,這將是前所未有的。
并且,所有一切都更加智能,新的計算模式可以控制大量的終端用戶設備、傳感器、作用器,并將它們聯系到強大的后臺系統上。再輔之以諸如超級計算機的先進計算能力,以及配合“云計算”的新計算模式,眾多數據得以轉換成信息。
“智慧城市”是一種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種發展城市的新思維。它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和運營者把城市本身看成一個生命體,要求人們認識到,城市本身不是若干功能的簡單疊加,城市是一個系統,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業、通信、水這些過去被分別考慮、分別建設的領域,實際上是是普遍聯系、相互促進、彼此影響的整體。只不過由于科技手段的不足,這些領域之間的關系一直是隱形地存在。
而在未來,借助新一代的物聯網、云計算、決策分析優化等信息技術,通過感知化、互聯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將城市中的物理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和商業基礎設施連接起來,成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礎設施,使城市中各領域、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顯化,就好像給城市裝上網絡神經系統,使之成為可以指揮決策、實時反應、協調運作的“系統之系統”。
這些信息又可以被轉化為行動,提高系統、流程和基礎設施的效率、生產力和反應速度。
生病不用住院,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監控器讓醫生了解到病人的血壓、心臟、脈搏等情況;交通流量大時可提前疏導;河流被污染時可馬上發現排污口……人們可以用手機移動接收和發送關于城市生活的一切信息,看病、上班、出差、休閑都變得方便輕松。
“其實智慧城市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抽象,它的一些功能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如市民卡、校園通、手機掛號、短信群發、手機銀行、電子政務……都早已在寧波推廣應用。”中國移動寧波分公司總經理姚志堅表示。
誰在唱研發主角
而當物聯網和智慧城市戰略確實上升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科技戰略層面,各地政府就沒有理由在繼續沉默觀望,在中國有句古話叫“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于是各地政府、高校和企業為了能在該戰略中快走一步都紛紛采取了系列動作。
在北京,同方股份、中國移動、大唐移動、中科院軟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物聯網產業鏈上的40余家企業和研發機構,共同組建了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江蘇則緊抓傳感網產業發展契機,積極開展無線傳感網絡技術研究及應用,極大地提升了江蘇傳感網產業的創新能力。尤其是江蘇無錫市,其頗具先發優勢,作為國內物聯網發展的試驗田,無錫物聯網的發展一開始就引起各方關注。具體言之,無錫物聯網發展有國家扶植、配套設施相對完善、產業各方支持和實際應用幾個方面的優勢。
構筑“智慧城市”,上海電信瞄準先進信息技術,緊跟科技前沿,把握城市未來走向。電信將在世博園區率先部署LTE無線4G網絡,使在世博園區通過手機、電腦、電視實時流暢地觀看高清視頻。電信也將率先在世博村酒店的客房,提供基于IPV6的物聯網應用樣板,體驗智能家居之美好。
同時,寧波也將智慧城市的研發放到了城市發展首位。在其規劃中,寧波市政府選擇以寧波大學、浙江大學軟件學院等為依托,建設智慧城市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軟件開發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訓基地,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服務外包學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等為依托,建立網絡數據中心、商業運營應用等所需的中高級職業技工教育培訓基地。
同時,寧波市政府將重點對智慧技術和產品研發、智慧應用系統試點示范工程、智慧產業基地創建、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全市每年用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扶持資金不少于10億元,并組建智慧城市建設專業投資運營公司,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設。
今年7月初,中國電信與寧波市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圍繞“智慧城市”發展目標,堅持“高端定位、應用牽引、融合創新、試點帶動”的原則,以智慧應用為核心,以創新應用為動力,以建設先進智慧設施、智慧產業園區為重點,積極構建“智慧城市”應用示范推廣的全國支撐平臺。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城市,寧波經濟發達、信息化應用水平先進。”王曉初說,近年來,中國電信在寧波已建立了遍布城鄉的光網絡、高速數據承載網,率先在寧波開通了3G移動通信網絡,諸多創新型技術成功應用,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及本地企業走向全國乃至全球提供了優質高效的信息化服務。
王曉初表示,中國電信將繼續加大對寧波的資金投入,支持并參與寧波網絡數據基地、應用軟件研發生產推廣等六大基地建設,充分利用中國電信在光網絡、3G移動通信網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致力于將寧波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光·無線城市”,加快培育壯大物聯網產業。“電信部門以‘光進銅退’和‘超越行動’兩大行動來構建寧波‘光·無線城市’,具備了從有線到無線、固話到移動、窄帶到寬帶全程全網的多樣性的互聯及通信能力。”中國電信寧波分公司副總經理董嘉奮表示,下一步,電信還將積極參與智慧制造、智慧貿易、智慧金融、智慧公共服務等寧波十城市應用系統的開發研究和標準制定,尤其側重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方面。
與此同時,企業巨頭們也都在忙于奔走智慧城市市場。思科全球副總裁徐啟威曾在中國通信業發展高層論壇上演講時透露,每年思科會投入50億研發資金在智能生活設施領域進行研發。“在2004年之前,通信網主要的使命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通信,比較簡單,比如收發電子郵件或者是瀏覽網站,在2004年以后寬帶業務開始并且非常迅猛的發展。2006年,多業務融合承載IP的手段,2008年,一些技術也隨著寬帶的推動產生,值得一提的就是3G。”徐啟威表示,2010年以后網絡發展不單是解決基本通訊的問題,而是要發揮網絡力量能夠提高我們的生產效率,改善我們的生活。
在上海世博會上,思科有獨立的展館,主要展示了2020年,人們怎么通過網絡來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而在網絡結構方面,徐啟威認為,最底層是IP為準的基礎設施,運營商在這是有很大的優勢。
徐啟威建議,應該建立一個一體化的運營中心,不但要解決消費者的應用,并且要把政府的有關的應用融合在一起,來提供公共的服務可以提供一系列的跟人們生活有關的服務。增強生活品質,可持續經濟增長,放大基礎設施投資,改善公共服務城市管理。而針對這個領域,徐啟威透露,思科每年研發的資金超過50億美元,這50億美元一大部分投入智能網絡領域。
IBM也早已布局智慧未來,雖然“智慧地球”這條路一直都在,但通過IBM的系統化、理論化闡釋,使它更清晰和易行。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兼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博士說,當“智慧地球”去年底在全球提出時,IBM的研究部門開始梳理哪些技術與智慧地球相關,結果有趣地發現,在全球的研發體系里有50%的技術與智慧地球有關系,在中國研究院,這個數字則高達近100%。這個統計數字,足以讓李實恭向外佐證,“智慧地球”不是憑空想象,它是建立在IBM研究機構長期對趨勢的研究地基之上。這家公司對實現“智慧地球”的驕傲和自信,恰恰來源于其雄厚的技術積淀。
王陽領導下的IBM中國開發中心有5000名工程師和眾多的行業合作伙伴,該中心負責IBM軟件部五大產品在中國的應用開發。在王陽看來,這五大軟件產品從數據的采集、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協作等方面很好地支撐了智慧地球的落地。
“智慧城市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寧波市委、市政府把它作為一個具體實施的項目,非常具有遠見卓識。”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經理王曉初近日高度贊揚了寧波的“智慧城市”建設,并表示將與寧波一起探索共建智慧城市深層次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
遭遇難關 轉向平臺化
“智能城市的建設,需要為中國城市量身定做,這意味著更多的本地研發。”項立剛說。以智能城市中的網絡接入為例,歐美城市和中國城市有著巨大區別。在歐美,由于地廣人稀,所以無線網絡的建設更加實惠方便。但在中國,僅北京望京這樣一個區域,就聚集著30萬居民,如果以無線網絡為主,網絡很快就會癱瘓。
當一個商業公司提出了跟地球、城市相關的宏偉生態藍圖時,除了向它投去佩服的目光,人們也會質疑其實現的可能性和難度。
IBM并非沒有自知自明。在所有接受采訪的IBM高管看來,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協作”和“合作”。IBM大中華地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特別強調,IBM 要發起一場“大合唱”,而不是“獨唱”。
倫敦、芝加哥、韓國仁川自由經濟區等地的攝像頭,使得警方和其他應急反應部門更快更精確的獲得報警信息,從而挽救生命。但是有的市民表達了不安情緒。誰掌握所有這些數據?他們如何處理這些數據?我能信任他們嗎?數據安全嗎?還有其他類似的安全顧慮。現在,很多公司和政府都為智慧基礎設施帶來的競爭力,以及經濟與環境發展優勢感到歡欣鼓舞——智慧的基礎設施包括智慧的電網、智慧的鐵路、智慧的排水系統、智慧的建筑等。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度和可靠性就像一個網絡頁面那樣脆弱?
這些重要問題需要整個社會所有相關方進行認真思考。我們需要建立的不只是技術和業務系統。我們必須建立起能夠代表各個方面的社會結構。
這時,搭建一個平臺很重要。因為技術上,要達到所有系統的感知、互聯互通乃至智能化,設備和系統之間的兼容性是最為基本的。即使IBM有著更廣泛的產品線,也難以覆蓋到城市和地球的方方面面。
  錢大群提出了技術上“聯合研發”的方式。這種方式一反IBM獨自研發出產品和解決方案,然后向各方推銷的方式。而是俯下身子,由研發團隊和各個城市合作,和城市重點行業合作,共同開發出一套適合該城市的發展策略和實施規劃,并提供相應的軟硬件和服務支持。在研發平臺上,IBM也敞開大門,呼喊眾多的合作伙伴一起開發解決方案,一起來為客戶提供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