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緣何“雷聲大,雨點小”?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科技時報
                        日期:2011-04-11 15:16:04
                    摘要:物聯網是當前各國政府都寄予很大希望的未來增長領域,因而采取各種激勵和扶植政策。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這一領域的發展,已經將其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之一。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產業專項規劃,布局“十二五”期間物聯網的發展。
                    
                          2011年4月8日消息,物聯網是當前各國政府都寄予很大希望的未來增長領域,因而采取各種激勵和扶植政策。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這一領域的發展,已經將其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之一。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產業專項規劃,布局“十二五”期間物聯網的發展。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學術界、產業界、地方政府和媒體對于物聯網的期望和熱度一浪高過一浪,然而,迄今為止,卻“雷聲大,雨點小”,三大運營商的物聯網收入扣除視頻監控業務后僅剩約3億元,離人們的巨大期望值相差十萬八千里,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互聯網變革的第三階段
物聯網泛指“物物相聯之網”,指利用二維碼標簽、射頻識別標簽(RFID)、各類傳感器/敏感器件等技術和設備,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支持智能的信息化應用,實現信息基礎設施與物理基礎設施的全面融合,最終形成全社會統一的智能基礎設施。
在網絡范疇方面,物聯網可以理解為從現有網絡向泛在邊緣的拓展,即“公網/專網+傳感網”。就物聯網與泛在網的關系而言,物聯網強調物與物、物與人的通信,而泛在網還包括人與人的通信,因而內涵更加廣泛。
物聯網的提出體現了大融合理念,突破了將物理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分開的傳統思維,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在實踐上也期望其能夠解決交通、電力和醫療等行業上的一些難題。以交通為例,全球每2秒就有一個人因交通事故受傷或致殘,每50秒就有一個人死于車禍,美國每年因交通擁塞造成的經濟損失達780億美元。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現實物理基礎設施和虛擬信息基礎設施的結合才有可能,而物聯網提供了這種希望。
從通信的角度看,現有通信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通信(H2H),目前全球已經有60多億用戶,即60多億通信連接,離全球總人口數已經相差不遠,發展空間有限。而物聯網涉及的通信對象不僅是人,更多的是“物”。僅僅就目前涉及的物聯網行業應用而言,就有交通、教育、醫療、物流、能源、環保、制造、安全等。涉及的個人電子設備有電子書閱讀器、音樂播放器、DVD播放器、游戲機、數碼相機、家用電器等等。
  
考慮到物聯網的潛在巨大通信連接數目和極具吸引力的融合理念,有人將物聯網稱之為繼萬維網和移動互聯網之后互聯網變革的第三階段。還有人將其稱為繼大型機、PC機、互聯網之后的計算模式變革的第四階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戰略上的巨大市場潛力要真正轉化為現實的、有分量的市場收入,還需要經過幾十年長期不懈的努力和腳踏實地的工作才有可能,絕不能有不切實際、急功近利的幻想和沖動。
萬億美元級市場是空中餡餅
市場空間是決定物聯網戰略地位的一個重要根據,也是目前引發物聯網熱的重要原因。一個業界最常引用的重要依據,是來自美國ITG公司在10年前組織的Forrester與哈佛大學的Berkman中心研討會的一個預測材料。該材料預測全球在2010年的物聯網花費接近3萬億美元,超過全球電信業的市場,從而提出可能出現電信業之后下一個萬億級服務市場的預測。該報告甚至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將是電信市場的30倍,從而可能達到60萬億美元以上的巨大市場。
然而,在有限的物聯網市場空間中,絕大部分是傳感器或傳感網市場,真正全球運營商的服務市場僅僅數十億美元而已,不到其中的1%,絕對談不上一個巨大的服務市場,更談不上萬億美元級的市場空間。
以中國為例,2010年幾大運營商在傳感網和RFID上的服務收入約3億元,是其業務收入的0.03%,即便算上全球眼等視頻監視系統的收入,也只有30多億元,只比其業務收入的0.3%多一點兒。如果進一步考慮投入產出比問題,那結果可能更不樂觀。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所謂的下一個萬億級美元服務市場純粹是空中餡餅,可望不可及,起碼在可以想象得到的下一個10年,絕無可能成為能與電信業匹敵的服務市場。
行業特征與四大挑戰
從大的方面來看,物聯網行業有三個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國家和政府驅動,而非直接的市場驅動。面對世界經濟的低迷,從國家的經濟發展引擎、信息化、節能環保等戰略考慮,很多國家都給予物聯網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第二個特征是物聯網產業鏈復雜而分散,不存在單一責任主體,主要是薄利小眾市場,專業性強、專業門檻高、集中度低、規模性差。第三個特征是標準化嚴重滯后,物聯網不存在統一的標準體系,涉及行業多,涉及國內外標準組織多,涉及標準也多,僅RFID器件就有30個國際組織出了250個標準。
與此同時,物聯網盡管擁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但作為一個新興市場應用也面對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首先是技術挑戰。目前缺乏在統一框架內融合虛擬網絡世界和現實物理世界的理論、技術架構和標準體系。其次,我們也不掌握核心芯片和傳感器技術。另外,傳感器成本居高不下,80%以上靠進口芯片,可靠性、安全性和隱私權令人擔憂。最后,整體技術落后,例如落后的RFID單信道體制在某些應用領域需要升級換代。
第二方面是標準挑戰。目前物聯網根本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和頂層技術架構設計,物聯網標準涉及大量國際標準化組織,很難協調。其次,專業性專有性太強,公眾性和公用性較弱,標準化程度低,互通性差,必要性弱。
第三方面是市場挑戰。物聯網整體上處于萌芽階段,產業鏈復雜而分散,主要是薄利小眾市場,集中度低、不穩定、不成規模,造成成本居高不下。其次,行業信息化程度低,門檻和壁壘高,高端難介入,低端收入微薄。第三,物聯網商業模式復雜,運營商擅長一對一服務關系,即一個用戶、一個終端、一個賬單。而物聯網本質是多點連接,且涉及終端范圍廣,數量巨大。
第四方面是社會挑戰。說到底,物聯網能否大發展,完全取決于未來能否帶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改進個人安全和生活質量,而不是給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個人隱私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危害。
未來難預測
鑒于上述十分復雜的因素,要預測物聯網的未來發展是十分困難的,但大體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考慮。從時間維度看,物聯網發展的速度取決于國家宏觀政策的取向和支持力度,技術的進展,產業鏈的形成、協同和壯大,否則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自生自滅的隨機過程。
從空間維度看,物聯網的滲透廣度和深度取決于能否為社會和個人生活帶來文明的進步和有價值的變化,能否妥善解決社會和公眾對于安全和私有性的關切。否則,只能受限于少數專業化行業市場應用,例如政務監管、交通、教育、電力、醫療、制造、環境、安全等,不大可能成為人們所期望的無所不包的巨大公共市場。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學術界、產業界、地方政府和媒體對于物聯網的期望和熱度一浪高過一浪,然而,迄今為止,卻“雷聲大,雨點小”,三大運營商的物聯網收入扣除視頻監控業務后僅剩約3億元,離人們的巨大期望值相差十萬八千里,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互聯網變革的第三階段
物聯網泛指“物物相聯之網”,指利用二維碼標簽、射頻識別標簽(RFID)、各類傳感器/敏感器件等技術和設備,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支持智能的信息化應用,實現信息基礎設施與物理基礎設施的全面融合,最終形成全社會統一的智能基礎設施。
在網絡范疇方面,物聯網可以理解為從現有網絡向泛在邊緣的拓展,即“公網/專網+傳感網”。就物聯網與泛在網的關系而言,物聯網強調物與物、物與人的通信,而泛在網還包括人與人的通信,因而內涵更加廣泛。
物聯網的提出體現了大融合理念,突破了將物理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分開的傳統思維,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在實踐上也期望其能夠解決交通、電力和醫療等行業上的一些難題。以交通為例,全球每2秒就有一個人因交通事故受傷或致殘,每50秒就有一個人死于車禍,美國每年因交通擁塞造成的經濟損失達780億美元。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現實物理基礎設施和虛擬信息基礎設施的結合才有可能,而物聯網提供了這種希望。
從通信的角度看,現有通信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通信(H2H),目前全球已經有60多億用戶,即60多億通信連接,離全球總人口數已經相差不遠,發展空間有限。而物聯網涉及的通信對象不僅是人,更多的是“物”。僅僅就目前涉及的物聯網行業應用而言,就有交通、教育、醫療、物流、能源、環保、制造、安全等。涉及的個人電子設備有電子書閱讀器、音樂播放器、DVD播放器、游戲機、數碼相機、家用電器等等。
考慮到物聯網的潛在巨大通信連接數目和極具吸引力的融合理念,有人將物聯網稱之為繼萬維網和移動互聯網之后互聯網變革的第三階段。還有人將其稱為繼大型機、PC機、互聯網之后的計算模式變革的第四階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戰略上的巨大市場潛力要真正轉化為現實的、有分量的市場收入,還需要經過幾十年長期不懈的努力和腳踏實地的工作才有可能,絕不能有不切實際、急功近利的幻想和沖動。
萬億美元級市場是空中餡餅
市場空間是決定物聯網戰略地位的一個重要根據,也是目前引發物聯網熱的重要原因。一個業界最常引用的重要依據,是來自美國ITG公司在10年前組織的Forrester與哈佛大學的Berkman中心研討會的一個預測材料。該材料預測全球在2010年的物聯網花費接近3萬億美元,超過全球電信業的市場,從而提出可能出現電信業之后下一個萬億級服務市場的預測。該報告甚至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將是電信市場的30倍,從而可能達到60萬億美元以上的巨大市場。
然而,在有限的物聯網市場空間中,絕大部分是傳感器或傳感網市場,真正全球運營商的服務市場僅僅數十億美元而已,不到其中的1%,絕對談不上一個巨大的服務市場,更談不上萬億美元級的市場空間。
以中國為例,2010年幾大運營商在傳感網和RFID上的服務收入約3億元,是其業務收入的0.03%,即便算上全球眼等視頻監視系統的收入,也只有30多億元,只比其業務收入的0.3%多一點兒。如果進一步考慮投入產出比問題,那結果可能更不樂觀。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所謂的下一個萬億級美元服務市場純粹是空中餡餅,可望不可及,起碼在可以想象得到的下一個10年,絕無可能成為能與電信業匹敵的服務市場。
行業特征與四大挑戰
從大的方面來看,物聯網行業有三個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國家和政府驅動,而非直接的市場驅動。面對世界經濟的低迷,從國家的經濟發展引擎、信息化、節能環保等戰略考慮,很多國家都給予物聯網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第二個特征是物聯網產業鏈復雜而分散,不存在單一責任主體,主要是薄利小眾市場,專業性強、專業門檻高、集中度低、規模性差。第三個特征是標準化嚴重滯后,物聯網不存在統一的標準體系,涉及行業多,涉及國內外標準組織多,涉及標準也多,僅RFID器件就有30個國際組織出了250個標準。
與此同時,物聯網盡管擁有廣泛的潛在應用前景,但作為一個新興市場應用也面對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首先是技術挑戰。目前缺乏在統一框架內融合虛擬網絡世界和現實物理世界的理論、技術架構和標準體系。其次,我們也不掌握核心芯片和傳感器技術。另外,傳感器成本居高不下,80%以上靠進口芯片,可靠性、安全性和隱私權令人擔憂。最后,整體技術落后,例如落后的RFID單信道體制在某些應用領域需要升級換代。
第二方面是標準挑戰。目前物聯網根本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和頂層技術架構設計,物聯網標準涉及大量國際標準化組織,很難協調。其次,專業性專有性太強,公眾性和公用性較弱,標準化程度低,互通性差,必要性弱。
第三方面是市場挑戰。物聯網整體上處于萌芽階段,產業鏈復雜而分散,主要是薄利小眾市場,集中度低、不穩定、不成規模,造成成本居高不下。其次,行業信息化程度低,門檻和壁壘高,高端難介入,低端收入微薄。第三,物聯網商業模式復雜,運營商擅長一對一服務關系,即一個用戶、一個終端、一個賬單。而物聯網本質是多點連接,且涉及終端范圍廣,數量巨大。
第四方面是社會挑戰。說到底,物聯網能否大發展,完全取決于未來能否帶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改進個人安全和生活質量,而不是給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個人隱私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危害。
未來難預測
鑒于上述十分復雜的因素,要預測物聯網的未來發展是十分困難的,但大體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考慮。從時間維度看,物聯網發展的速度取決于國家宏觀政策的取向和支持力度,技術的進展,產業鏈的形成、協同和壯大,否則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自生自滅的隨機過程。
從空間維度看,物聯網的滲透廣度和深度取決于能否為社會和個人生活帶來文明的進步和有價值的變化,能否妥善解決社會和公眾對于安全和私有性的關切。否則,只能受限于少數專業化行業市場應用,例如政務監管、交通、教育、電力、醫療、制造、環境、安全等,不大可能成為人們所期望的無所不包的巨大公共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