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支付標準解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推動我國移動支付的過程中,標準必須先行、核心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必須先行,必須為應用部門保證產品供給和技術支持。當前,我國移動支付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移動支付產業鏈的架構已初步形成,用戶數和市場規模將迅速增長。今后的移動支付市場可能會三足鼎立,即:以銀行金融為主體的、以運營商為主體的和以第三方支付廠商為主體的。因此,移動支付產業將呈現標準不唯一、合作贏未來的競爭格局。
移動支付帶來巨大機遇
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全球新的應用熱點。去年,全球移動支付用戶超過了1.09億戶,比2009年的7020萬增加了54.5%,在全球移動用戶總量中占比達到2.1%;亞洲、東歐、中東和非洲的發展中市場強勁增長。其中亞太6280萬,中東2710萬,拉美800萬,西歐710萬,北美350萬。我國發展得更快,據統計,我國現有9.5億手機用戶,還有5.5億互聯網用戶,其中八成以上的手機消費者希望把公交卡、銀行卡功能都集成到手機上。如果50%以上的手機集成了錢包功能,用戶將非常方便。所以我們首先選擇手機和RFID作為基礎開展移動支付,能最大化地惠及百姓。
移動支付和物聯網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它將促進我國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推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模式的轉變,對促進社會進步與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發揮重要作用。它也是IT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新增點,推動中國的信息化建設能夠在更高的層面、更廣的領域向縱深發展。
支付芯片標準不唯一
對于移動支付芯片的標準,現在13.56M的發展被大家普遍認為是個重點,但是這不會成為唯一的標準,因為商務、支付和物流三大環節的不同組合將形成錯綜復雜的格局。有基于13.56M非接觸技術的雙界面卡方案,有NFC的方案,還有銀聯的SD卡方案。另外,還有自主研發的2.4G的RF-SIM方案。產業界競爭是必不可少的,支付業務從線上到線下,傳統產業鏈面臨著新的挑戰。但是,我們應認識到,移動支付既離不開金融系統的商業銀行和銀聯,也離不開三大通信運營商,還離不開IT產業界的企事業單位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撐。
什么是標準?要既有我國自主的標準,又要實現和全球的互聯互通,就必須自主創新與開放兼容相結合,這是我們不變的標準戰略。在制定標準的時候,我們說標準必須要統一,但我也從來沒有說過移動支付標準是唯一的。為什么呢?中國市場這么大,應用的需求千變萬幻,移動支付從字面上來看,既離不開移動、也離不開支付,就是說金融銀行業和通信運營商兩方面缺一不可,而應用的領域卻是包羅萬象的,所以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采用的技術方案就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有的可能是用13.56M比較合適,不需要用有源的標簽,而有的就必須用有源標簽。
加強協調合作推動產業化
我們必須加強協調與合作,先制定好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再把部門和地方的利益協調好,既要有可操作的商業模式,又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使大家都能接受。我們提倡多功能卡也好、移動支付也好、物聯網發展也好,都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必須跨部門、跨地方地實現大聯合,要齊心協力、形成合力;通過創新,加強合作,求同存異,達到互利互惠、實現共贏。我們還要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加快推動信息服務業的發展。
加強協調與合作,首先要從國家、全局的利益出發,發揮自身優勢,求同存異,盡快研制出相對統一的標準;其次要認真分析國內外移動支付的應用需求和商業模式,堅持自主創新,制定出符合國情的標準。鑒于國外大公司已申請了很多專利,國內企業也有了一定的積累,建議采用聯合攻關的工作模式,整合國內已有技術成果,政府扶持,以加快制定我國自主的移動支付和物聯網相關標準。目前,我們花了那么多精力,把隊伍組織起來,但聯合團隊遠未被真正認識和支持,更說不上重視,這是非常可惜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支付標準和專利等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知識產權和專利也是國家信息安全的利益所在,現有移動支付方案,應該說各有利弊,還是應該再進行細致的分析研究,拿出對策。
關于公共平臺建設,還要提倡“大金卡”的概念。“大金卡”是什么?就是說所有參與國家金卡工程建設的20多個部門、行業,還有各地方,其應用涉及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必須整合資源,一定要跨行業、跨地區地聯合共建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創建新的現代信息服務業,避免各個部門、各個地方的重復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