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需獲得國家政策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9日接受人民網記者獨家專訪,就我國寬帶上網慢、資費高和物聯網等熱點問題作出回應。 
  記者:最近大家對中國寬帶的報道比較多,不知道您注意到了沒有?我們自己和自己比,寬帶水平是怎樣狀況? 
  鄔賀銓:前一段時間,網民反映中國的寬帶慢,上網慢,資費高,是真實的。把它看成是假寬帶的說法不科學。因為作為網速,一般的定義是,用戶向電信運營商租線路,付租金,包月,不管是1兆還是2兆,這是指用戶網絡端口的速率,也就是說,當采用ADSL這種方式的話,就是用戶出門這根線的速率。但是,去訪問一個網站,所經過的路徑,比這個長得多。除了這段接入線以外,到了電信運營商還有與其它用戶共享的服務器,另外網與網之間可能還要互聯,最后又到了網站。運營商的核心網帶寬并不等于各個用戶端口速率之和,因為一般而言所有用戶不會同時上網,運營商按照一定的概率來設計用戶復用的帶寬,能滿足大多數情況下用戶上網需求,但是當真正大家都同時上網時,用戶就發現實際下載速率達不到端口速率的標稱值了。另外,用戶要訪問的網站也可能是瓶頸,網站租用運營商的專線帶寬容量不足或者網站服務器相對來訪問的用戶數顯得擁擠了。所以,一般而言,實際上網的下載速率,通常也就只有端口速率的一半左右,這在國外也是如此。所以說從運營商里面拿了2兆,結果實際使用只有1兆,不能說這個帶寬變窄了。 
  當然有些時候幾乎能達到2兆,為什么?你用P2P的軟件,這時候它可能在共享的過程中,相對其他的非P2P用戶,它搶占帶寬的能力比較強。這也就意味著其他用戶的帶寬可能更低。 
  國際上衡量帶寬有兩個方法,一個是用網民人均享有的國際干線帶寬的數量,我們每半年都會公布一次上網的網民數量,以及國際干線帶寬。中國從今年年初公布的數字來看,中國網民人均的國際干線帶寬是2.7kb,香港是24.7kb,就是說我們現在是香港的十分之一。和國際水平相比,我們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150個國家中排第120位。另外一個指標是用一種標準的測試方法,對用戶抽樣測試。當然是不分城市農村了,抽樣平均。中國的上網實際下載速度是1.15兆,為國際平均值的一半也不到,排在80名之后。從這點可以看出,中國的網速確實是比較低,原因是什么呢?因為發達國家都已經是10兆、20兆,甚至45兆這么高的速率接入,而中國大量網民也只有2兆。所以,本身這個端口速率低了,平均下來,上網速度肯定也不會高。 
  另外一點,網民關心的是資費。資費不好比,為什么?有不同的包月方式,有封頂不封頂,限時等。國際上一般用租一兆線路一個月的包月資費來衡量。還有一個指標是,下載一個GB的流量,要多少費用,將這個費用相對于月人均的GNI,以便國與國之間有可比性。國際電信聯盟統計過這一比例,發達國家不到2%,還有50個發展中國家不到5%,中國是5.9%,也就是說排在第92位。從中可以看到絕對資費中國并不算太高,但是,相對于人均的收入,還是比較高。所以,網民反映上網速度慢、資費高,是事實。 
  問題出在哪里呢?很多發達國家,他們認為寬帶能促進經濟增長,能拉動就業,所以比較明確的從國家的政策、戰略推動寬帶化。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出臺國家寬帶戰略。當然在發改委提交本次人大的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里面提到了,我們要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我們提出這個口號的時候,已經在全世界一百個國家之后,就是說有差不多上百個國家都已經制訂了寬帶戰略或發展寬帶的措施,而我們是落后的。 
  當然運營商在發展寬帶方面應起主導作用,運營商為了發展寬帶要多做貢獻。中國聯通率先提出在北京等城市里面實行提速不提價。對于這一點,一是響應政府的號召,二也是為了競爭,在城市實施寬帶光纖到戶一下子可以連接一個大樓這么多戶,雖然成本增加,但從競爭需要還是合算的。但農村就不同了,現在運營商不太愿意在農村做這個工作,因為農村鋪一根光纖可能連接一家,另一家距離很遠,因此農村寬帶化成本很高。這個情況在別的國家也有,他們往往在一些農村地區,或者經濟不發達地區,即靠市場經濟去做是做不下來的地區,這時候政府要出面。日本政府提出來,電信運營商把光纖送到農村,不管你賺不賺錢都要做,但是政府可以補貼你成本的1/3而且還有低息貸款和縮短折舊期等優惠政策。韓國政府也給了政策支持,直接以資金支持做農村的寬帶化。應對金融危機的時候,各個國家都把應對金融危機的一些政策和投資放到寬帶上面,美國也有。中國四萬億元里面沒有一分錢投向寬帶基礎設施。 
  還有一些國家建立了普遍服務基金,有30個國家已經建立了寬帶普遍服務基金,就是國家設立一個基金,哪個運營商去做農村的,就從這個基金出錢來支撐。中國連電話普遍服務基金都沒有,國外有99個國家設立了電話普遍服務基金。為什么呢?有關部門認為,運營商有錢,運營商應該盡社會責任。但運營商是上市公司,它要考慮做這個事情是不是能賺錢,在難以收回投資的情況下,運營商沒有這個積極性。發達國家也如此,所以發達國家的政府就出手,而我們政府還沒有出手。本來城市寬帶成本比農村低得多,但現在城市的上網費比農村高。原因是運營商通過把城市資費提高來補農村,這樣一來,導致城市的網民覺得上網資費的負擔要比別的國家高。所以,除了強調運營商發揮社會責任以外,實際上政府該出手時要出手。 
  對寬帶化的認識還有一些誤區,擔心寬帶化會帶來更大的安全問題,給互聯網的管理帶來挑戰。事實上互聯網的雙刃劍屬性并非寬帶才有,如果我國在寬帶化和寬帶應用上落后,不掌握寬帶的技術,將來寬帶的安全問題就更大。 
  另外一個誤區認為寬帶只是讓網民網上玩游戲、看電影更方面而矣。事實上網絡也是網民的重要學習平臺,政府也可以利用寬帶作為宣傳先進文化的工具。寬帶化對當前幫助小企業和微企業以及農村信息化也有重要作用。小微企業通常不用租專線而是以普通用戶的方法接入互聯網,寬帶實際上對小企業、對微企業獲得市場信息和開展電子商務有很大的作用。寬帶化是科技興農的很重要手段。寬帶化是利用新興技術改進農業生產落后狀況的低成本見效快的重要舉措。 
  現在來看,我們國家的寬帶化已經落后了。為了加快實施寬帶戰略,首先要設立普遍服務基金,怎么設立呢?三個運營商,每年都上繳國資委分紅,可以從那里劃出一部分來建立普遍服務基金,誰愿意做農村寬帶化就從基金中給予補貼,不然,城市提速了,數字鴻溝就會越來越大。推動寬帶化要想辦法做到資源共享,為什么呢?現在有些小區建完以后,對要進來的運營商開出高價,人為不合理的提高寬帶化的門檻。一些新建樓宇沒有給光纖到大樓留合理配套設施的位置,例如光纖用戶單元或基站,無形中就增加了一些成本。另外,我們的寬帶包括無線寬帶,現在通信頻率不足是制約無線寬帶發展的很重要障礙,而現在TD-SCDMA工作在2.3GHz,這個頻率比較高,傳播不那么好,如果工作在700MHz頻段,建網成本差幾倍。現在很多國外提出來要將電視數字化騰出來的頻率,即700NHz的頻率,優先考慮用于寬帶移動通信。現在城市大部分都用有線電視,無線電視利用的不多了,而且數字化以后,已經空了很多頻率,如果轉到移動通信用,可以大大降低寬帶化成本。 
  還有一個網間互通的問題是寬帶化中應該關注的。我在北京是聯通的用戶,當要訪問南方比如連接在中國電信網的一個網站時,可能發現互聯互通不好,為什么?因為聯通的用戶費用是交給聯通的,連到中國電信的網時,要占用中國電信網絡的資源,就需要結算,要分錢,有時候有一方會覺得虧了,可能會采取限制對方流量進入的措施,人為的制造帶寬瓶頸。用戶會感到上網慢但并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建議工信部應該監控網間的互聯互通,可以定期測試他們的流量、時延和丟包率,測完以后就在網上公布,讓網民來監視,網民自然會比較兩個運營商彼此互通性能的高低。另外,我們有些網站,現在租用運營商的專線帶寬窄,服務性能不夠,因此訪問它的時候就發現很慢。還有一些網站,它的首頁上面弄一大堆廣告,你去訪問它的時候,廣告都沒跳完它就根本不動,這也是影響用戶體驗的。建議工信部去檢測排名前一百的網站,測測它的性能怎么樣,然后定期公布。 
  寬帶體驗的環節很多,要把這些環節都檢查了,不然,光是提速,只提了用戶出門那條巷子的帶寬,上到大馬路就擠得一塌糊涂,用戶仍然沒有感到已經提速了。總之,政府應該起到寬帶化的主導的作用,當然運營商是主體,同時仍然需要各方面的政策來配套。例如,運營商到農村去做寬帶網的建設,能不能享受我們對農業生產資料那種稅收的優惠。當然,一定意義上,中國是發展中的國家,經濟沒上到一定程度,也不可能現在一下子就達到韓國、美國那樣的水平。 
  記者:您剛才提到物聯網,物聯網在中國喊了三年,有幾個城市好象也叫得挺熱。您覺得現在物聯網在國內存在哪些問題?您有什么建議? 
  鄔賀銓:物聯網剛開始的時候,對它的看法,有些過熱。為什么呢?當時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有人根據物聯網連接物品的數量比人多得多,就估計物聯網會帶來上萬億元的產值,對物聯網寄予了過高的期望。物聯網總的來說是一個增長點,但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短期的。2009年和2010年當時起步比較急,實際上是在全國并沒有準備好的時候,被炒起來了。這一兩年下來發現物聯網的應用不是一下子就能起來的,需要一個培育過程,所以現在熱度就回落了現在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回歸理性。雖然我們很多地方都有物聯網的發展規劃,但是已經不像當初那個時候期待它馬上變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了。物聯網實際上是一種服務,一種應用。物聯網作為服務業的屬性比它作為制造業的屬性還要大,它的間接效益可能比它的直接效益還要大。你說改善了北京的交通,智能交通,不見得產生GDP,但是它可以提高我們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比如智能電網,也不見得多發電多少度,它可以提高我們的電網運行效率。所以,應該把它看成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們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率的一個手段,而不要把它看成是一個馬上帶來多少GDP的產業。 
  這幾年,還是有些地方比較扎扎實實的開展了一些物聯網方面的工作,發改委選擇了六個領域,布置了十多個點,做一些示范。工信部現在在財政部的支持下,每年有五億元的物聯網的專項資金,也做了一些應用示范。應該說,有些地方確確實實取得了一些效益。特別是農業,曾經報道過江蘇養殖業的物聯網應用,陽澄湖的螃蟹現在價格挺貴的,因此養蟹的農民希望湖里面養的螃蟹越多越好,但是螃蟹太多了就缺氧,就會死,因此怎么判斷養多少螃蟹才好呢。現在在湖里面放了一些測量氧氣含量的傳感器,一開始農民也不見得信,縣里建一個服務中心,幫農民在養蟹池里面放傳感器,然后再把信號收集起來送到服務中心,當缺氧了就通知農戶并遠程擴展自動加氧,服務中心同時服務很多農戶,服務成本不高,提高了螃蟹的產量,農民覺得物聯網真有用。 
  廣東云浮有一個溫氏集團,養了七億只雞,平均中國每人就有它半只雞。養了幾千萬頭豬。它采用用公司加農戶的形式,該集團為全國各地的合作農戶提供種豬、種苗,提供飼料。利用攝像頭監控農戶的豬圈和雞舍是不是符合條件,利用傳感器掌握這個牲畜的發情期,提高了配種的成功率。 
  另外一個例子,山西有時發生礦難,以前也用傳感器去測瓦斯,但是往往測出來以后,瓦斯把人熏倒了,因為通風不好。有個公司發現,不能簡單測瓦斯,還要測通風量,如果通風量夠,瓦斯出來,濃度也不會很快升高,至少人來得及逃。怎么知道通風量夠不夠呢?測掘進進度,不挖煤,瓦斯不出來,挖的越快,可能出來的越快,就應把通風量弄大。還可以測用電量,掘進速度很快,用電肯定大,可以用各種手段判斷通風送風量夠不夠。如果不夠,馬上就報警。這種測試不但監控一個煤礦,還監測很多煤礦,把數字都上報監控中心,發現有異常了就通知礦主還通知市長這樣能有效的避免了一些礦難。這就是物聯網。 
  將物聯網用在醫療保健上就是數字醫療或智慧醫療,病人在家里面可以定時監控血壓、脈搏、體溫、血氧量等等,測試結果自動可以傳到醫院里,這樣可以避免真正發病了再來搶救。實際上現在物聯網有很多應用,現在一些城市務實地往這個方向走。 
  物聯網不完全是制造業,更像服務業,它是提供物聯網的服務。有一家公司為某個機場做節能減排,免費安裝各種傳感器等設施,條件是分成省下來電費的一半。機場說,你拿走一半我還省一半,我一分錢也不出,同意了。最后結果怎樣?省了百分之二十幾的電費。從這里看物聯網作為一種服務應用實際上有很大的空間和市場。當然物聯網需要探索商業模式。但像反恐維穩、社會管理、城市交通、醫保、環保等是政府的職責,首先考慮的不是商業模式,需要政府直接或間接買單,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探討用BOT的辦法,發揮社會的積極性。 
  物聯網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化的應用,也是一種兩化融合的手段。發展的關鍵是找到一個很好的產生效益的模式。把它看成是轉變經濟方式、提高經濟和社會管理效益,比看成提高GDP的方式更有價值,也更能保證物聯網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