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徐州開采的又一富礦
作者:陳蒙,秦繼東,劉剛
來源:搜狐
日期:2012-03-19 08:50:19
摘要:早春,鱗次櫛比的日光能溫室、全流程監管的食用菌生產工廠、精準反映田間動態3G物聯網智能化應用系統等等,全新的現代設施農業正成為徐州致力開采的又一富礦。
早春,曾因煤礦開采帶來巨大財富的徐海大地生機盎然。放眼望去,萬畝連片糧田間,鱗次櫛比的日光能溫室、全流程監管的食用菌生產工廠、精準反映田間動態3G物聯網智能化應用系統等等,全新的現代設施農業正成為徐州致力開采的又一富礦。
地處蘇北的徐州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農民致富切,隨著蘇北振興步伐的加快,特別是中央對江蘇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以來,徐州利用資源稟賦,加快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及增長方式,使農業生產、流通與管理快速向現代化邁進,成長為江蘇首屈一指、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基地。
設施農業,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
在徐州農村采訪,記者經常恍若置身于工業車間在銅山區三堡鎮徐州久久農業科技園中,現代化鋼架溫室四周的墻壁安裝著直徑1.5米的風扇,上方長達30米的灌溉水管仿佛“龍門吊車”,一個行程下來整個大棚里的種苗都能完成澆灌。
據介紹,在育種期間,工作人員可以連續10多天不進入現場。通過微電腦的控制,這個大棚里的溫濕度波動幅度不超過5%。
如此現代化的設施能否收回投資?“高標準的育種大棚畝均效益高達數十萬元,800萬元的建設投入,三年就能收回成本。”徐州農委主任陳建領回答說,“這樣的大棚去年徐州建了34個,還是覺得太少了。”
來自徐州市農委的數據表明,作為中國“五大菜籃子基地”之一,徐州地區光是設施蔬菜、花卉等非糧食作物種苗一項,就需要60億株。而目前22億株的供苗量只能滿足本地需求的37%,存有巨大的效益空間。
為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徐州制定了《農業提檔升級行動計劃》等方略,“跳出農業抓農業”、“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和“實施品牌戰略”,通過財政資金、科技、信息服務等多方面扶持,引領農業提檔升級,向現代化方向邁進。
2011年,徐州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0.21萬畝,累計面積156.2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17.89%,高出省平均近6個百分點。設施農業新增面積、總面積和耕地占比繼續保持全省第一。農產品出口額3.8億美元,其中邳州市以1.8653億美元位居全省第一。全年獲認證“三品”851個,完成率600%,居全省首位。
設施農業在農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2011年,徐州全市設施農業總效益175億元,畝均效益1.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90元,增長19.3%。重點鄉鎮設施農業對農民人均收入的貢獻額都在3000元以上,帶動農戶60萬戶以上,吸納農村勞動力80萬人。全市鋼架大棚畝均效益達到9298元,日光溫室畝均效益達到19791元。沛縣胡寨鎮草廟村、睢寧縣魏集鎮徐場村由多年的扶貧村變成“小康村”, 下轉A6版
上接A1版 實現了“不離土,不離鄉,一戶一棚奔小康”。設施農業鼓起農民的“錢袋子”的同時,也豐盈了城鎮居民的“菜籃子”,年產各類蔬菜總量1200萬噸左右,所生產的蔬菜,每年近700萬噸銷往“三北”市場和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牛蒡、西蘭花、蘆筍等40多個品種遠銷日本、加拿大、美國、東南亞等72個國家和地區。
規模經營,農業生產集約化的“金色樣板”
“一家三五畝、散落七八處”,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在土地規模經營上二次飛躍。
3月16日,微山湖畔的江蘇保豐集團農場。66歲的董事長丁培合帶著記者開了半小時的車,也沒有走出他的“地盤”保豐集團現有生產基地15200多畝,協作育種土地20000余畝,大中型農機150多臺,年產稻、麥、玉米、大豆原良種3200萬公斤。
不僅僅是“保豐”,在徐州還有許許多多個“萬畝連片”銅山棠張的萬畝蔬菜、邳州的萬畝銀杏、豐縣范樓的萬畝玉米……
這些萬畝連片的高效農業項目,無形中破解了困擾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諸多瓶頸讓土地集約化、科技規模應用和機械化耕作等農業現代化要素在江蘇這樣地少人多的省份得以協同應用。
有了規模化和組織化,科技注入帶來的變化也就不再是“盆景”里的數據,而成了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而平疇沃野的徐州無疑可以在這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
通過萬畝高產增效創建活動的開展,徐州建成了一批小麥、水稻、玉米萬畝高產示范典型,帶動了大面積平衡增產。銅山柳新農場、豐縣范樓、新沂高流萬畝示范片分別創造了江蘇省小麥、玉米、花生產量的新紀錄。
2011年,徐州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91萬畝,糧食總產達到91.06億斤,占全省糧食產量的七分之一,實現了糧食生產“八連增”,為江蘇“米袋子”位列全國第四、為“魚米之鄉”的“金字招牌”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像“保豐”這樣規模的農業企業,正在徐州越來越多地發揮著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目前,徐州市已擁有各類農業龍頭企業870家,其中以“維維”為代表的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省級龍頭企業35家、市級龍頭企業177家,建立基地200多萬畝,聯結農戶120萬多戶,年銷售收入560億元;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6653家,入社總數覆蓋全市2/3以上農戶。
一座座“露天工廠”、一個個“農業軍團”,造就了一批農業企業經營者、技術員、營銷員與農業工人,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做不了也做不好的問題,為農業現代化的加快實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瞄準需求,農產品市場化的“藍海戰略”
在徐州銅山區柳新鎮,有個現實版的“開心農場”。500畝農場不僅能讓市民享用自種的無公害蔬菜,也可以通過高分辨率的網絡鏡頭監控自家菜地的長勢,甚至還能享受“偷菜”的樂趣。
據這家開心農場的創辦者劉正航介紹,開辦這樣一個農場,既可以滿足都市人接近自然、體會勞動的樂趣;又能一改以往農村土地閑置,利用效率低下,農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在這里,農產品價格能比市場增值3-10倍,年均土地效益能夠增值近100倍!
“這是農業項目走向"藍海"的一個嘗試。”劉正航說。
藍海戰略,簡單地說,就是將發展目標超越競爭對手轉向買方需求。這個在企業界耳熟能詳的詞語,如今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也成為徐州實施的自覺行動。
“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實施的必由之路,但是引入“藍海戰略”的思維,把過去面向農民的生產管理,轉移到了面向消費者的服務。
為了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塑造與營銷,徐州市高度重視并指導、監督各類農業企業、合作社依法依規抓好自身的標準化品牌化規范化生產與經營管理。凡農業企業與合作社均有自己的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管理規范。如新沂市阿湖鎮肉雞產業聯合社始終堅持提供種苗、技術培訓、科技推廣、土地承包、生產技術、物資供應、質量標準、使用商標、市場銷售、結算分配等“十統一”。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徐州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打響優質與特色品牌,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推進農產品質量由安心、放心向無公害、綠色、有機轉變。目前已經擁有大蒜、蘋果、肉鴨等15個農產品50項地方系列標準。到2011年底,全市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基地718.3萬畝,占耕地比重81.76%。其中,60萬畝通過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項目驗收。全市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定1830個、綠色食品148個、有機食品(菜)10個,“三品”總有效數居全省第一;獲得省名牌農產品26個。
地處蘇北的徐州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農民致富切,隨著蘇北振興步伐的加快,特別是中央對江蘇提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以來,徐州利用資源稟賦,加快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及增長方式,使農業生產、流通與管理快速向現代化邁進,成長為江蘇首屈一指、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基地。
設施農業,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
在徐州農村采訪,記者經常恍若置身于工業車間在銅山區三堡鎮徐州久久農業科技園中,現代化鋼架溫室四周的墻壁安裝著直徑1.5米的風扇,上方長達30米的灌溉水管仿佛“龍門吊車”,一個行程下來整個大棚里的種苗都能完成澆灌。
據介紹,在育種期間,工作人員可以連續10多天不進入現場。通過微電腦的控制,這個大棚里的溫濕度波動幅度不超過5%。
如此現代化的設施能否收回投資?“高標準的育種大棚畝均效益高達數十萬元,800萬元的建設投入,三年就能收回成本。”徐州農委主任陳建領回答說,“這樣的大棚去年徐州建了34個,還是覺得太少了。”
來自徐州市農委的數據表明,作為中國“五大菜籃子基地”之一,徐州地區光是設施蔬菜、花卉等非糧食作物種苗一項,就需要60億株。而目前22億株的供苗量只能滿足本地需求的37%,存有巨大的效益空間。
為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徐州制定了《農業提檔升級行動計劃》等方略,“跳出農業抓農業”、“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和“實施品牌戰略”,通過財政資金、科技、信息服務等多方面扶持,引領農業提檔升級,向現代化方向邁進。
2011年,徐州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0.21萬畝,累計面積156.2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17.89%,高出省平均近6個百分點。設施農業新增面積、總面積和耕地占比繼續保持全省第一。農產品出口額3.8億美元,其中邳州市以1.8653億美元位居全省第一。全年獲認證“三品”851個,完成率600%,居全省首位。
設施農業在農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2011年,徐州全市設施農業總效益175億元,畝均效益1.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90元,增長19.3%。重點鄉鎮設施農業對農民人均收入的貢獻額都在3000元以上,帶動農戶60萬戶以上,吸納農村勞動力80萬人。全市鋼架大棚畝均效益達到9298元,日光溫室畝均效益達到19791元。沛縣胡寨鎮草廟村、睢寧縣魏集鎮徐場村由多年的扶貧村變成“小康村”, 下轉A6版
上接A1版 實現了“不離土,不離鄉,一戶一棚奔小康”。設施農業鼓起農民的“錢袋子”的同時,也豐盈了城鎮居民的“菜籃子”,年產各類蔬菜總量1200萬噸左右,所生產的蔬菜,每年近700萬噸銷往“三北”市場和北京、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牛蒡、西蘭花、蘆筍等40多個品種遠銷日本、加拿大、美國、東南亞等72個國家和地區。
規模經營,農業生產集約化的“金色樣板”
“一家三五畝、散落七八處”,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在土地規模經營上二次飛躍。
3月16日,微山湖畔的江蘇保豐集團農場。66歲的董事長丁培合帶著記者開了半小時的車,也沒有走出他的“地盤”保豐集團現有生產基地15200多畝,協作育種土地20000余畝,大中型農機150多臺,年產稻、麥、玉米、大豆原良種3200萬公斤。
不僅僅是“保豐”,在徐州還有許許多多個“萬畝連片”銅山棠張的萬畝蔬菜、邳州的萬畝銀杏、豐縣范樓的萬畝玉米……
這些萬畝連片的高效農業項目,無形中破解了困擾東部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諸多瓶頸讓土地集約化、科技規模應用和機械化耕作等農業現代化要素在江蘇這樣地少人多的省份得以協同應用。
有了規模化和組織化,科技注入帶來的變化也就不再是“盆景”里的數據,而成了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而平疇沃野的徐州無疑可以在這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
通過萬畝高產增效創建活動的開展,徐州建成了一批小麥、水稻、玉米萬畝高產示范典型,帶動了大面積平衡增產。銅山柳新農場、豐縣范樓、新沂高流萬畝示范片分別創造了江蘇省小麥、玉米、花生產量的新紀錄。
2011年,徐州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91萬畝,糧食總產達到91.06億斤,占全省糧食產量的七分之一,實現了糧食生產“八連增”,為江蘇“米袋子”位列全國第四、為“魚米之鄉”的“金字招牌”畫上了濃重的一筆。
像“保豐”這樣規模的農業企業,正在徐州越來越多地發揮著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目前,徐州市已擁有各類農業龍頭企業870家,其中以“維維”為代表的國家級龍頭企業5家,省級龍頭企業35家、市級龍頭企業177家,建立基地200多萬畝,聯結農戶120萬多戶,年銷售收入560億元;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6653家,入社總數覆蓋全市2/3以上農戶。
一座座“露天工廠”、一個個“農業軍團”,造就了一批農業企業經營者、技術員、營銷員與農業工人,有效解決了一家一戶做不了也做不好的問題,為農業現代化的加快實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瞄準需求,農產品市場化的“藍海戰略”
在徐州銅山區柳新鎮,有個現實版的“開心農場”。500畝農場不僅能讓市民享用自種的無公害蔬菜,也可以通過高分辨率的網絡鏡頭監控自家菜地的長勢,甚至還能享受“偷菜”的樂趣。
據這家開心農場的創辦者劉正航介紹,開辦這樣一個農場,既可以滿足都市人接近自然、體會勞動的樂趣;又能一改以往農村土地閑置,利用效率低下,農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問題。在這里,農產品價格能比市場增值3-10倍,年均土地效益能夠增值近100倍!
“這是農業項目走向"藍海"的一個嘗試。”劉正航說。
藍海戰略,簡單地說,就是將發展目標超越競爭對手轉向買方需求。這個在企業界耳熟能詳的詞語,如今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也成為徐州實施的自覺行動。
“標準化”是農業現代化實施的必由之路,但是引入“藍海戰略”的思維,把過去面向農民的生產管理,轉移到了面向消費者的服務。
為了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塑造與營銷,徐州市高度重視并指導、監督各類農業企業、合作社依法依規抓好自身的標準化品牌化規范化生產與經營管理。凡農業企業與合作社均有自己的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管理規范。如新沂市阿湖鎮肉雞產業聯合社始終堅持提供種苗、技術培訓、科技推廣、土地承包、生產技術、物資供應、質量標準、使用商標、市場銷售、結算分配等“十統一”。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徐州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打響優質與特色品牌,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推進農產品質量由安心、放心向無公害、綠色、有機轉變。目前已經擁有大蒜、蘋果、肉鴨等15個農產品50項地方系列標準。到2011年底,全市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基地718.3萬畝,占耕地比重81.76%。其中,60萬畝通過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項目驗收。全市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定1830個、綠色食品148個、有機食品(菜)10個,“三品”總有效數居全省第一;獲得省名牌農產品26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