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磁條卡換“芯” 上市公司受益效應仍在蔓延
作者:陳穎婕
來源:青年報
日期:2012-09-13 08:59:42
摘要:受銀行卡“磁”舊迎“芯”消息的影響,部分智能卡上市公司的受益效應至今仍在蔓延。昨日,包括天津磁卡(600800,股吧)、深桑達A、通富微電(002156,股吧)等多只個股均以漲停報收。
受銀行卡“磁”舊迎“芯”消息的影響,部分智能卡上市公司的受益效應至今仍在蔓延。昨日,包括天津磁卡(600800,股吧)、深桑達A、通富微電(002156,股吧)等多只個股均以漲停報收。
其實,從上周開始,以達華智能(002512,股吧)為代表的多家智能卡芯上市公司,就已開始發力。一周之后,智能卡芯上市公司的火熱程度依然沒有消退,昨日,天津磁卡、深桑達A、通富微電收盤時均封于漲停板之上,收盤報3.41元、7.46元和4.83元。此外,同方國芯(002049,股吧)昨日盤中也曾觸及漲停,但尾盤時略有回調,收盤報25.60元,上漲6.67%。
中銀國際的分析師認為,隨著今年國內主要大行都已經開始發卡,金融IC卡將進入全面爆發期,預計2012年全國金融IC卡發卡量在5000-6000萬張。
該分析師指出,目前同方國芯的金融IC卡芯片已經通過中國信息安全認證中心的CC認證,以及央行下屬的銀行卡檢測中心的銀聯芯片卡安全認證,其有望成為首家拿到供貨資質的金融IC芯片商。現今國內IC卡芯片全部從國外進口,價格較高,制約了卡商和銀行的發卡積極性。預期央行年底將發放國內金融IC卡芯片合格廠商名單,這將使卡商使用國產芯片的動力強勁。
據了解,同方國芯的芯片主要以SIM卡芯片和身份證芯片為主,中銀國際的分析師指出,SIM卡的市場容量已趨于飽和,但隨著銀行卡芯片的更換,以及從2012年開始的身份證換代,或將為公司迎來芯片出貨的小高峰。預計至2013年,同方國芯的業績增加有望超過50%以上,其也有望成為國內金融IC卡芯片國產化的最大受益者。
東方證券的分析師則表示,IC卡的產業鏈包括前端的IC卡制造,以及后端的支付終端生產兩個環節。而銀行卡換芯項目,將會使后者收益提升更快。
其中,天喻信息(300205,股吧)的電子支付卡,在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中占公司營收比例的61%。公司的第一大客戶為工商銀行。2011年,工商銀行發卡數量在1500萬張左右,公司份額占比在90%左右。2012年工行金融IC卡發卡量預計在3000萬張左右,公司份額有望維持2011年以來的市場地位。今年工行新一輪IC招標已經完成,天喻信息、東信和平(002017,股吧)均入圍其中。
不過,該分析師同時指出,短期內天喻信息的業績很難有所突破。此前,公司也曾參與中國移動無線城市項目的平臺建設,以及運營維護和部分運營業務。雖然無線業務毛利率非常高,但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同樣高企,整體來看無線城市建設并沒有明顯盈利。
其實,從上周開始,以達華智能(002512,股吧)為代表的多家智能卡芯上市公司,就已開始發力。一周之后,智能卡芯上市公司的火熱程度依然沒有消退,昨日,天津磁卡、深桑達A、通富微電收盤時均封于漲停板之上,收盤報3.41元、7.46元和4.83元。此外,同方國芯(002049,股吧)昨日盤中也曾觸及漲停,但尾盤時略有回調,收盤報25.60元,上漲6.67%。
中銀國際的分析師認為,隨著今年國內主要大行都已經開始發卡,金融IC卡將進入全面爆發期,預計2012年全國金融IC卡發卡量在5000-6000萬張。
該分析師指出,目前同方國芯的金融IC卡芯片已經通過中國信息安全認證中心的CC認證,以及央行下屬的銀行卡檢測中心的銀聯芯片卡安全認證,其有望成為首家拿到供貨資質的金融IC芯片商。現今國內IC卡芯片全部從國外進口,價格較高,制約了卡商和銀行的發卡積極性。預期央行年底將發放國內金融IC卡芯片合格廠商名單,這將使卡商使用國產芯片的動力強勁。
據了解,同方國芯的芯片主要以SIM卡芯片和身份證芯片為主,中銀國際的分析師指出,SIM卡的市場容量已趨于飽和,但隨著銀行卡芯片的更換,以及從2012年開始的身份證換代,或將為公司迎來芯片出貨的小高峰。預計至2013年,同方國芯的業績增加有望超過50%以上,其也有望成為國內金融IC卡芯片國產化的最大受益者。
東方證券的分析師則表示,IC卡的產業鏈包括前端的IC卡制造,以及后端的支付終端生產兩個環節。而銀行卡換芯項目,將會使后者收益提升更快。
其中,天喻信息(300205,股吧)的電子支付卡,在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中占公司營收比例的61%。公司的第一大客戶為工商銀行。2011年,工商銀行發卡數量在1500萬張左右,公司份額占比在90%左右。2012年工行金融IC卡發卡量預計在3000萬張左右,公司份額有望維持2011年以來的市場地位。今年工行新一輪IC招標已經完成,天喻信息、東信和平(002017,股吧)均入圍其中。
不過,該分析師同時指出,短期內天喻信息的業績很難有所突破。此前,公司也曾參與中國移動無線城市項目的平臺建設,以及運營維護和部分運營業務。雖然無線業務毛利率非常高,但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同樣高企,整體來看無線城市建設并沒有明顯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