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市民卡中建電子健康檔案
  在全省醫院都可調閱 
  避免重復檢查緩解看病貴 
  如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各級政府一直在努力。省政協委員、浙江天健東方工程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智敏提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可能是有效的辦法。 
  “在全省范圍內,給每個浙江人在市民卡上建立統一的電子健康檔案,看病時只要帶著這張卡,無論到哪家醫院,之前的病歷、用藥情況、健康記錄就全都一目了然,省事省力又省錢。” 
  電子健康檔案 
  全省普及率只有20% 
  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其實杭州已經起步。2009年前后,杭州作為試點啟動了這項工作,截至2012年底,已建檔率占全杭州市870萬人口(普查人數)的87%。不過,就全省而言,這項工作的普及率還只有20%。 
  “因為需要大量人力來把每個人的病歷資料、健康狀況輸入電腦,需要培訓醫生操作整套系統、需要財力更新配套設備,種種原因導致這項工作停滯不前。”陳智敏說。 
  陳智敏建議,可以先在全省范圍推廣簡化版。“初期只加載每個人的基礎信息,門診信息暫時不作記錄。”她希望,花3~5年時間把全省各地的簡化版電子檔案建好,等條件成熟了再加入門診資料,建立更加完善的電子健康檔案。 
  電子健康檔案 
  可避免重復檢查 
  陳智敏建議,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可以綁定在市民卡上。百姓如果需要轉院就診,不同醫院的醫生只要點點鼠標,就能看到病人的相關信息。 
  “縮短診斷時間,避免重復檢查,省了時間也省了錢。”陳智敏說。 
  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還能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比如,檔案里已經記錄了較高級的醫療設備檢測過后的結果,這樣社區醫生就能掌握到病人更全面的身體狀況,不用什么病都往大醫院跑。 
  而且,健康檔案全面反映了健康狀況,“能避免"借卡就診"和醫生開"人情藥"的情況,可以為醫保支出把關。” 
  陳智敏建議,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要讓市民、社區和醫生共同參與。 
  至于信息如何傳輸到電子健康檔案系統,陳智敏建議可以交給社區工作人員完成。 
  電子健康檔案并不是建完就算了,責任醫生還應該進行及時更新和回訪;衛生管理部門則要有專人督查檔案管理情況。 
  “需要克服的困難還不少,”陳智敏說,“比如,如何保證信息安全、如何防止個人隱私外泄,還需要有關部門落實好責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