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互聯網變革的前奏
互聯網摧枯拉朽,這一次輪到了智能家居。它真能改變這個行業嗎?
第三次浪潮
誰都不知道這場變革何時落地,但能感覺到浪潮襲人。局勢明顯,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正在進入智能家居行業,試圖改變這個行業。在小米發布App的主頁上,煽情地寫著:“回家前,讓電飯鍋煮飯、熱水器燒水、空調調至適宜溫度;回家后,就能吃上可口的飯菜、洗上舒適的熱水澡、享受舒適的家居環境?!边@款應用直接叫“智能家居”。
按照小米副總裁洪鋒的說法,之前發布的小米盒子只是生活拓展第一步,小米更大的想象空間在于衣食住行的全覆蓋,小米將涉足客廳生活等眾多領域。未來盒子將作為家庭的網關,連接所有的智能家居產品。
還有微軟。據報道,微軟的研究人員已經發布了通過計算機和網絡使家居更易于監控、更自動、更容易控制的軟件。它能讓不同設備通過應用程序相互連接,發揮設備的更多用途。
除了這些IT廠商和互聯網公司,傳統的家電廠商更是不遺余力推廣智能家居。想想2003年成立的“閃聯”聯盟吧,最大的作用就是建立各類標準。核心廠商有聯想、TCL、康佳、海信、創維、長虹、長城和中和威八家,據悉現有會員單位200家。官方主頁上資料顯示,閃聯會員廠商覆蓋國內電視機市場84.3%、白色家電市場50%、計算機市場43%和手機市場41%的份額。
這些會員大多是傳統的白家電,它們也在發布各自概念性的產品。如海爾的物聯網冰箱和空調、長虹的“家庭互聯網”概念,近年來,創維、康佳等智能電視也算是智能家居的一部分。
可以說,這些家電廠商以產品為切入口,一直努力在整合產品之間的信息互聯和通信問題,并沒有實質性改變“智能家居”。隨著物聯網概念的興起,第二次浪潮以各類傳感器廠商為主,繼續“販賣”智能家居概念。這兩次浪潮已經持續了將近10年,沒有太多進展。
如今到了第三次浪潮。這次以IT公司、互聯網公司,甚至是傳統的行業用戶,它們又能改變什么?
概念炒作
“過去家電廠商都是站在產品的角度推銷產品。”柏斯維——物聯網資深人士,沉浸在該行業10多年,對物聯網頗有研究。“還記得在2006年的時候,一款物聯網概念冰箱賣10萬元,這個價格不是一般的消費者能夠承受的?!?/P>
按照他的觀察,智能家居一直沒有興起的原因有3點。1.價格偏貴。如最早比爾蓋茨的智能家居,那可是用真金白銀堆起來的,據說要一億美元構建而成,這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價格不菲。普通的智能家居一般也要幾萬元,昂貴的可能要十幾萬元。2.銷售模式有問題。由于價格昂貴,不可能采用互聯網式的銷售方式(即面向普通大眾),而是以圈子、熟人相互介紹的渠道銷售,銷售范圍有限。3.即便用戶有需求,也不一定購買。這一點是基于購買者的心理訴求而言的。對于富豪而言,智能家居能在他們潛意識中的炫富心理上增加籌碼嗎?
其實,家電廠商仍舊以“家電產品”為出發點構建智能家居的。對于這一點,已有不少的批評意見。其中最中肯的意見是,產品上所有附加的功能都是累加性的,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改變。或者說就是“噱頭”,并沒有真正實現機器和機器的互動、機器和人的互動,并沒有考慮到用戶實際使用的習慣。
物聯網自媒體人士周培良認為,智能家電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基于現在的,一個是基于未來的。基于現在的,應該先從安全、健康、方便做起;從技術方面來看,先從單體的產品智能化開始,如家電智能化。
他梳理了市面上主流的智能家電產品后發現,這些概念看起來很高科技,很能忽悠人,實際上沒有創新突破。例如電視的概念有云電視、安卓電視、3D電視、超級電視、LED電視、智能電視和互聯網電視,本質上還是一款“電視”,附加功能華而不實。
“物聯網是手段,智能化是目標?!敝芘嗔紝揖拥你裤绞牵抑械母鞣N物體都是智能的,物物相聯并且相互配合。例如,出差前對著微信說,2天后回來。家中的各類“智能家居”設備開始行動,洗衣機開始洗襯衣,機器人從衣柜中取出襪子、領帶并把洗好的襯衫交給熨燙機熨燙,一切洗漱用品和旅游用品準備好放到旅游箱中...
不過,他的這番話后面還有一個注解:“喂,醒醒,那是2050年”。由此可見,智能家居距離現實生活真有一段距離。
用互聯網思維改變
用互聯網思路怎么做智能家居?其實已經有真實案例了。澳大利亞的Cleanpoint是一家集成公司,面向電力市場。這些年,該公司一直以清潔能源、環保能源的概念切入企業市場,最近又在切入智能家居的終端市場。
具體做法是,開發一個家庭的智能盒子,電力線從這個盒子通過,可連接所有的家電,包括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微波爐等。這些家電產品內置接收和發送信息的芯片,也許是出廠時內置的,也許是后來加上的,具體要看應用情況。假如是新的家電產品,一般都是出廠前內置芯片,與該廠商達成了一定的協議。
有了這么一款“智能盒子”之后,所有家電的用電量一目了然。越來越多的城市實行的是“階梯電價”,這也就意味著家庭主婦更愿意在“波谷”——價格便宜時開動機器,至少可以在這個時間段開啟洗衣機,或者面包機、料理機等。
對這個公司最大的改變是,用戶可直接用App購買電量,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互聯網的關系:知道用戶在哪里,知道用戶消耗了多少電量,知道哪些家電消耗電量大,一切均用數據說話。
同樣,這對發電企業而言,資源不會浪費。輸出電量可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算出來一個范圍,而不是像現在只輸出電量,而不知道哪一部分被浪費了。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產品進入智能家居行業。據報道,澳大利亞一家名叫 LIFX 的創業公司已經發明出由Wifi控制的LED電燈泡,均是由智能手機應用控制。這些電燈泡可組成一個小小的局域網。國內也有相關的產品出現。
“過去的智能家居概念都是不同的群體站著不同的緯度在推廣,而現在的浪潮則是用互聯網的思維推廣?!卑厮咕S評論說,從Google、蘋果發布機頂盒、樂視、小米發布硬件產品就能看出來,這些IT廠商做產品的思路與家電廠商完全不同,核心不是賣產品,而是搶占入口。也許這個入口就是互聯網網關。
這個理由是,所有的智能家居都需要聯網,而聯網之后則需要一個統一的出口,就如上面所說的“盒子”那樣,內置了數據庫(數據庫是SAP的,并非是典型的大型數據庫,而是基于HANA的產品)。
“物聯網技術降低了產品的價格,不過在智能家電的品牌、銷售、服務、推廣等方面還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這需要政府、媒體的多種引導。用互聯網思維做智能家居的核心是,不靠產品賺錢,而是靠人群,或者是服務?!卑厮咕S坦然說,自己也沒看清楚這種發展會變成怎么樣。但互聯網上的一切盈利方法都可以借鑒到智能家居領域,如果一條道路走不通,這些企業自然會換另外一種思路做智能家居。從這個角度看,他特別看好創業企業。但如何挖掘剛性需求還值得討論。因為“在家里,可以不要智能化,但離不開洗衣做飯。”
周培良說的更為徹底:“家電企業不具有互聯網基因,這就決定了它們無法真正開發智能家電或者物聯網家電,無法適應互聯網思維的營銷市場。它們往往會更加堅決的選擇舊有的銷售模式,或者裝聾作啞,繼續包裝概念欺騙自己,欺騙公司。借用馬云的一句話,如果家電廠商不愿意改變,那么我們來改變家電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