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物聯網不可揠苗助長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和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5)》,計劃包含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產業支撐、商業模式、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法律法規、人才培養10個專項行動計劃。
自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發布《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物聯網”概念以來,物聯網迅速成為了全球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世界各國紛紛聚焦物聯網發展。例如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就將“智慧地球”概念(建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上升至國家戰略的層面,韓日等國也提出了相應的“U-Korea”、“U-Japan”戰略。
而我國在2010年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物聯網,并于2012年2月出臺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此次多部委聯合出臺專項行動計劃,是對“十二五”規劃的進一步落實,也顯示出決策層對于發展物聯網的重視和決心。
毫無疑問,物聯網的前景是廣闊的,而隨著物聯網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及未來相關扶持政策不斷出臺,市場對于物聯網行業的預期也會不斷提高。在“十二五”規劃發布后,新華社曾發布報告稱,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將實現5000多億元的規模,年均增長率為11%左右。而此次專項行動計劃發布后,有專家預測,到2015年,國內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
但是,在筆者看來,這種建立在政策扶持基礎上的樂觀預期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在行業尚處于發展初期之時,依靠政策強行推動行業發展難免有揠苗助長之虞,對于行政力量相對強勢的我國而言更是如此。僅以新興產業為例,當年在扶持政策下蓬勃發展的光伏產業,如今依然深陷產能過剩的泥潭;在購車補貼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作用下銷量一度沖高的新能源汽車,如今不僅市場需求萎靡,還面臨著充電設施不足等問題。
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甚至全球的物聯網應用總體上仍處于推廣期,還存在著缺乏行業標準、市場回報機制不健全等諸多瓶頸。以物聯網最關鍵的技術基礎—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為例,目前全球在超高頻RFID領域尚無統一的標準,同時,自2008年以來,全球RFID的需求沒有大規??焖僭鲩L的趨勢,在此背景下,通過政策刺激,例如上馬政府大型RFID項目,或許可以拉動行業規模增長,但可能面臨技術標準不符合行業發展趨勢的尷尬,更可能導致產能過剩問題的發生。
不可否認,在當前我國經濟內生動力降低,且大規模刺激政策負面影響逐漸顯現的當下,發展物聯網這一最被世界各國看好的新興產業,乃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在此過程中,政策扶持自然是重要組成,但切不可高估政策在行業發展中的作用,更不可過度寄望于政策效果而盲目刺激行業發展,以免揠苗助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