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兩化深度融合的“內動力”
近日,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組織開展2014年至2016年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區域試點。通知提出,通過示范工程區域試點,扶持一批物聯網骨干企業,提高我國物聯網技術應用水平,引導企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帶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同時明確支持優勢服務企業通過建設物聯網應用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提供工業制造、農業生產、節能環保、商貿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會事業、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服務,而這些物聯網應用領域也是兩化深度融合的領域。
工業和信息化部自2008年3月成立起就一直著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按照國務院《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要求,推出了系列化的務實推進我國兩化深度融合的具體措施。繼2011年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后,于2013年8月又提出了《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并特意召開全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門電視電話會議進行宣貫落實。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0余家部局聯合發布了10大“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政府部門如此頻繁地出臺政策扶持物聯網發展,再次清晰地表明,物聯網在兩化深度融合中的重要性。
兩化深度融合要實現
三方面目標
筆者從企業、產品和創新技術應用的角度解讀國家和部委的相關文件要求,理解兩化深度融合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務實措施。縱觀《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全文,聯系“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認為兩化深度融合的推進落實可依托以下“三化”的跨越:
構建智慧化的生產體系。通過工業生產的信息化融合和強化,提升工業制造、企業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全信息化管控,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測、故障診斷、質量控制和調度優化;溝通生產制造、運營管理、采購銷售等核心業務系統間的全信息化互動;通過信息化達到以質量、計劃、財務、設備、生產、營銷、供應鏈、人力資源、安全等環節為重點的高效管控和業務協同,實現企業生產降本增效和綠色發展。
制造智能化的先進產品。通過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協同創新實現產品的智能開發,利用信息技術易變性形成產品快速推出、升級和換代。在智能化的產品與服務上嵌入信息化能力,可極大提升產品性能與用戶體驗,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也為今后開展增值服務鋪墊好市場基礎。智能化的產品充分應用泛在感知技術、泛在信息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空間協同技術,使智能化的產品“能說會道”。產品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可為產品的在線監測、實時診斷和維護提供重要保障,使產品的在線服務越來越現實和便捷。
形成網絡化的服務環境。在企業兩化融合基礎上構建網絡化生產性服務環境,尤其是推動企業在電子商務應用上的縱深發展,實現企業以網絡化的方式來低成本提升企業采購和銷售水平、營銷覆蓋,同時通過網絡化的電子交易、物流配送、網絡支付等手段提高供應鏈協同和商務協同水平,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形成電子商務驅動的制造業生態變革、工業生產大數據集成應用。
物聯網是實現兩化深度融合
目標的基礎
實現上述兩化深度融合“三化”目標的關鍵基礎就是物聯網。因此,在工信部的“若干意見”和“專項行動計劃”中25處提出并強調推動、推進、開展物聯網等新一代核心信息技術在兩化深度融合中的集成創新、融合發展、試驗和應用示范的明確要求。物聯網在我國經歷了多年的蓬勃發展,已經到了可為兩化深度融合提供實用性技術、軟硬件產品和示范應用的時間點,因此定格物聯網是兩化深度融合的“內動力”是十分準確和合適的。物聯網對于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的內動力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明:
物聯網可實現工業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物聯網可實現管理、產品和運營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能處理,實現工業生產過程中不同目標的產業智慧管理,通過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還可實現信息協同共享,從生產體系上實現“物-物”相連。工業生產體系信息化要實現從產品的設計制造、產品商用、銷售服務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物聯網技術正好是針對這樣的需求發展和延伸起來的,天生就具備這樣的優勢。
物聯網可重構工業化價值鏈。物聯網采用信息技術提取了工業生產過程中各類“隱性信息”,使之綜合處理和利用。傳統制造業工藝過程中有大量分離的“隱性信息”沒有得到綜合處理和利用,但這些信息決定著產品的質量、功能、使用狀態等,是產品差異化和演進的重要依據。物聯網信息技術的使用改變了這一格局,各種智能化的生產裝備(數控機床、汽車、輸油管道等)和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集成(PDM、ERP、SCM等),整合了生產的訣竅、成熟的工藝、科學的方法、先進的理念,最后達到先進生產方式的體現,是創新管理模式的最佳手段,是重構工業化價值鏈的關鍵。
物聯網可提升產品形態。當前工業產品的結構日趨復雜,零配件越來越繁多,安裝要求日趨精密,如發電和能源設備、高精度工作母機、大型航空器、大型船舶和重型運輸設備等相繼變得十分復雜。這些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關系到國計民生,任何設備的故障都將造成巨大損失。在這種工業化發展趨勢驅動下,工業產品的智能化要求將不斷提高,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為工業產品的在線監測、實時診斷和維護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由于工業產品在線服務普及,將衍生出許多基于在線維護的商業模式(增值服務),從工業產品的一次性商貿到長期商貿,繼而實現從提供產品到提供“產品+服務”的服務體系的提升。
物聯網可構架產品服務業。物聯網技術不僅可提高工業產品的生產效率,更可提高產品的交易效率,便捷的電子商務和精準的供應鏈管理以及復雜產品的總集成、總承包、總服務已成為工業化發展趨勢。物聯網打通了產品-管理-商貿的全信息化管控之道,特別是工業產品的服務正成為企業難以模仿、難以復制、不可完全轉移的獨特工業化發展的資源和能力,成為企業培育競爭優勢、實施差異化發展、提升客戶滿意度的重要途徑,因此生產性服務業正成為產業競爭的重要領域和產品差異化的重要來源。
物聯網可引發工業化跨越式變革。物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全面感知(隨時隨地對物體進行信息采集和獲取)、可靠傳輸(各類通信網絡如電話網、移動網、互聯網進行安全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處理,最后達到物聯網海量信息的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的數據和信息協同服務,提升對工業生產、市場經濟各種活動的大數據洞察,實現智慧化的決策和控制。相比互聯網具有的全球互聯互通的特征,物聯網帶來的促進作用無可比擬。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物聯網是當之無愧的兩化深度融合的“內動力”。這從物聯網經過國家的引領推動和企業的創新,在我國工業化產業與商貿流通中的應用已經遍地開花,并且日趨規模化和網絡化,這從2013年國家物聯網專項資金所扶植的工控領域項目多達20個,物流溯源領域項目多達22個,占到37.5%的比例,就能看出端倪。同時,國內外各大巨頭紛紛推出具有信息化功能的可穿戴式產品等也印證了這一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