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未來十年內投資智能交通領域1820億元
數十年間,中國在享受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的集聚效應也非常明顯,隨之而來的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問題,不僅加劇城市負擔,更引發市民身心疾病。
隨著新一輪城鎮化的開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如何建立和諧的“智慧城市”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多名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智慧城市含義豐富,涉獵領域也十分廣泛。而當前看來,建立一套可行的智能交通,解決城市擁堵,打通地域動脈成為最可行的突破口之一。
未來十年內,我國將在智能交通領域投入1820億元巨資。智能交通能否解決“堵城”之痛、實現區域一體化都有待觀察。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一場交通領域的新革命即將開啟。
“堵城”難以承受之重
“堵城”曾經只是部分一線人口密集城市的戲稱,如今卻在向中小城市蔓延。根據建設部統計,我國城市人均道路面積僅為10.6平方米,遠低于國外的15~20平方米,同時城市機動車保有量正以15%的速度增長,而城市道路的增長率則僅為3%左右。這一矛盾讓許多大城市都面臨交通不暢的問題。
而隨著中小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交通擁堵也從一線城市蔓延到二、三線城市。
提到“堵城”,不能不提到北京,汽車的爆炸式增長和城市半徑的快速擴張形成讓北京成為無奈的“首堵”。2010年末,北京市率先實施機動車限購政策,但三年過去,“治堵”效果難現,“治污”重任又來。
11月4日,《北京市2013~2017年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任務分解表發布,從明年起,每年24萬個小汽車搖號指標將縮水近四成,配置機動車指標變為15萬輛,同時不同類型機動車配比額度會有變化。
根據交通委數據,截至10月8日,小客車指標申請個人共有166.25萬個有效編碼、單位共有55418個有效編碼。而在10月的上百萬個有效編碼中,只有1.84萬人“中簽”。通過現有搖號政策,北京每月機動車增長量控制在2.2萬輛,以2017年的600萬輛目標計算,未來4年只能增長60萬輛,方案中“每年15萬輛”的數字由此得出。再平均到每月就是1.25萬輛,比現在的2.2萬輛搖號指標少了近1萬輛。
一邊是“搖號大軍”的旺盛需求,一邊是城市交通和環境的不堪重負,在城市和交通的智能性上,不少專家對本報稱,北京的治理措施、進度和成效均不能讓人滿意。
在我國的西南部,貴州省省會貴陽市也面臨著“堵城”之痛。這個人均GDP排在全國靠后的城市成為繼北京之后中國第二個汽車限牌的城市,多少讓人有些匪夷所思。貴陽汽車保有量并不多,但卻因城市中心區布局而堵得驚人。
記者此前從貴陽交委了解到,貴陽市早在2007年就開始治堵,當年成立的貴陽市中心城區暢通辦公室,聯合了交警支隊、建設局、規劃局等部門,一起統籌中心城區交通問題。2011年5月又出臺了“2011年貴陽市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措施”(征求意見稿),計劃用5年時間解決交通問題。
即便如此,幾年過去了,即使在非高峰期,部分主城區干道仍然被嚴重的擁堵和緩行困擾。
“城市嚴重擁堵一方面是城市建設和機動車增長速度的不匹配,再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市的擴張野心太急迫加重了這一現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一名學者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點出了擁堵的原因。
對于這種說法,貴陽市交管的相關人士并未否認。他坦承,不管是限牌還是限行,當年促成該項舉措出臺的兩個重要原因是即將開始的城區輕軌和人防工程建設。這些工程都必須在地下挖開建設,而且設計大部分主干道,這對本來就脆弱的城市交通來說是雪上加霜。
貴陽市的治堵窘境在全國可謂比比皆是,這樣的“工地式”擁堵廣泛地存在于中國許多急于擴建的二三線城市。在湖北省武漢市,近年密集的地鐵上馬和大型工程改建已經讓城市交通幾近崩潰。武漢的中心城區大多可見圍建的工程,“今天的擁堵是為了明天的通暢”的標語并不能安慰人們躁動的心。
2008年,為了給地鐵“讓路”,改建才8年的武漢地標性建筑洪山廣場開始拆除,官方稱地鐵修建好后將在此處重建廣場。這一舉動引發市民廣泛議論,隨之而來的更是長時間的擁堵。洪山廣場的拆建導致附近的主干道中南路出現頻繁的擁堵,被當地人戲稱為“新堵霸”。
智慧城市的先頭部隊
在新的一輪城鎮化開啟之前,未來的城市建設將何去何從,如何能享受暢通便利的城市交通成為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新的一輪城鎮化面前,如何讓城市的發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務水平更持續、更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水平。
“限行限購并非治堵的根本政策,這個有關部門也清楚。因此,很多城市很早就提出智能城市的目標,國家也在政策財力上給予了支持。但目前來看,智慧城市步伐太慢,推出的這些看似不合理的措施也是無奈之舉。”前述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專家稱。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主辦的“智慧城市建設”高層論壇暨“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信息集成與動態模擬實驗室”發展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參事、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牛文元介紹,截至2011年底,中國有154個城市規劃投入1.5萬億資金建設智慧城市,但真正體現其內涵的,目前一個也沒有看到。
“智慧城市是集自我創新功能、時空壓縮功能、自動識別功能、智慧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數字化、網絡化、精準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體。智慧城市涉及一系列關鍵技術,如超大容量、超高速的計算中心、相關的計算技術等。”牛文元說,“根據中國的情況、發展階段、發展特點和發展潛力,智慧城市進一步分成了能源和環境產業、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業、醫療和生物產業、智能交通產業、商務貿易產業以及航空航天產業等七大產業。”
事實上,智慧城市經常與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無線城市、智能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區域發展概念相交叉,甚至與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行業信息化概念混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