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鄔賀銓:共享大數據 須打破部門利益
近日,中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2013年年會暨第十一屆中國管理科學與工程論壇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舉辦,李京文、劉源張、鄔賀銓、吳啟迪、王眾托等多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相關領域專家,圍繞大數據進行專題研討。
大數據是當下高溫熱詞,它帶給人們一個新角度:憑借規模超乎想象的海量資訊數據,通過收集、分析、存儲的一些新方法,大數據正深刻地改變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論壇期間,中國網政協頻道記者獨家專訪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鄔賀銓。
大數據讓“淘寶指數”進中南海
中國政協頻道:“大數據”概念目前很火,甚至被很多企業拿去做裝飾,顯得很高科、很神秘,大數據究竟給人們的現實生活帶來什么影響?
鄔賀銓:在國外,大數據在農業研究、金融市場、氣象預報、交通管理、新聞報道等方面已經應用得很廣泛。比如,沃爾瑪基于每個月網購的數量判斷客戶購買物品時的喜好,優化商品柜臺的排列,銷量猛增;印第安納大學學者從成千上萬的留言中把微博分成六種心情,從中算出的道瓊斯指數,準確率高達87%;Target是美國排行第二的超市,女性顧客很多,孕婦最舍得買東西。Target列出最受孕婦歡迎的商品單,購買此單上商品的顧客很可能就是孕婦。
美國大數據也應用于軍事領域,美國搜查到拉登也是通過大數據;美國國防部要求將分析人員從任意語言文字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調高100例;美國中情局利用大數據將分析搜集數據的時間由63天縮短為27分鐘。
利用短信、微博、微信和搜索引擎可以收集熱點事件。2013年8月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紐約的一對夫婦因在Google上曾經搜索高壓鍋和背包,被一個由6個人組成的聯合反恐部隊以查水表名義上門盤問是否拿高壓鍋做炸彈;洛杉磯警察局的警員,每天上班查搜索平臺,來決定當天巡邏地點和布置警力,犯罪率大大下降。
很多人通過婚戀網站找對象,通過文字描述不一定能找到。美國的一個婚戀網站,通過數據可視化,講文字描述成現實對象,比如“要找個眼睛像趙薇、鼻子像茱莉亞”的女朋友,很快就可以找到符合條件的人。
中國對大數據的搜集和利用主要體現在電子商務上。例如阿里巴巴公司通過研究淘寶網上中小企業的交易狀況,篩選出財務健康和誠信的企業,這些企業可以直接在網上申請貸款。京東商場通過物流掌握許多用戶的數據,線上線下聯動,建立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蘇寧電器也開始建立線上電子商務交易平臺。
百度通過網上搜索熱門旅游景點,判斷在國慶長假期間,哪些旅游點和交通線路會堵車;百度做了一個“寶貝回家”的系統,把2萬名失蹤兒童的照片發布到網上,把信息通知到家長,符合率達61%,目前為止已經成功解救三個失蹤兒童。
在同一個表格上,淘寶公司發布的CPI的預測值比國家統計局的CPI更敏感,因為國家統計局的CPI更關心人們生活的必須品價格,比如基本吃、用消費的產品,所以數據信息相對穩定。而“淘寶指數”是統計人們對首飾、衣服、電子產品等的消費需求,受收入變化的影響更大,因此淘寶網反映的經濟波動和消費情況要比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更敏感。中央首長到淘寶網視察后說,淘寶指數每天送中南海吧。
大數據沖擊教育思維
中國政協頻道:一如你介紹大數據在商業、軍事等領域的應用一樣,大數據給教育也帶來了很多沖擊,為適應時代要求,學校管理和人才培養應該如何改革?
鄔賀銓:現在的教育有個誤區,我們往往按照一定的學科進行教育。而大數據本身是跨學科,所以大數據能讓更多的學生接觸其他學科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另外,學生要養成一個收集和積累數據的習慣,要長時間的跟蹤。數據越豐富、時間跨度越大,數據的價值就越高。比如氣候變暖,并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情,長尺度研究才能得出這個規律。所以,大數據學習和研究,可以幫助學生學會以長遠、全局的眼光看問題。
當然,學院開設新專業不能跟風。大數據來了是不是該辦個大數據專業?我覺得不一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還會出現新的東西,實際上它們都是互相關聯的。
大數據更多在創新上面給學生更多的啟示。同學們可從日常的無關的事物里找到規律,這就是對大數據很好的運用。大數據當然對學校管理有幫助,學校也可以通過對學生閱讀習慣、作息時間、餐飲規律的統計,掌握學生動態,包括他們的想法,了解學生才能管理好學生。
鄔賀銓談大數據
大數據分析可幫農民賺錢
中國政協頻道:從現實情況看,數據信息主要來自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覆蓋比較密集的地方,對中國偏遠農村來說,大數據能幫他們做些什么事情?
鄔賀銓:中國農村確實處于信息閉塞的狀況,導致農民在信息利用上處于一種弱勢。大數據對他們也是有用的。山東壽光有個農貿市場,市場上大的電子屏上寫著,黃瓜北京一斤三塊錢,山東壽光本地一斤一塊錢。我問農民,為什么不把黃瓜轉運到北京去賣,他說“3000農民都看到了,大家都運出去賣我不就賣不出去了,這個信息只給我一個人知道,那我肯定發財了。”這個例子說明農民需要信息化,市場信息需要分析,也不能廣而告之。
信息化成本低、容易介入。關鍵是有關部門是否能把互聯網放到農村去。國家對大數據不夠敏感。
中國政協頻道:國家在這個領域還是支持的。
鄔賀銓:確實有了一些好轉。山西移動按照工信部要求,把移動通信的機戰建在農村,光纖拉進農村,配置好計算機,農民一打開就能看農業網站、市場網站,獲取外面市場信息。所以國家加大力度是有好處的。
從金融危機以來,政府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少,對大數據的戰略意義認識不夠。機制體制不改革,給錢不行,給政策也不行。
中國政協頻道:問題的癥結在哪里?
鄔賀銓:國家已經批準成立有線電視公司,可是一年多了還沒成立。發達國家都在推動模擬電視轉數字化,我們有關部門竟然把這個模擬轉數字化的時間表從2015年推到2020年,原因是廣電部門認為“我還沒有準備好”。這其中有部門利益,希望能在三中全會后,有所突破。
政府“沒準備好”擋不住技術進步
中國政協頻道:你對大數據背景下,傳媒可以贏得那些新契機?
鄔賀銓:應該說對媒體非常有益,當然也會帶動媒體轉型升級。
比如,網絡電視發展快、內容豐富,老百姓看網絡電視的越來越多,看有線電視的越來越少。目前在管理層面還有一些限制和障礙,但是,技術進步是限制不住的。
過去我們看電視,只是被動地看,只是個觀眾;現在可以及時反饋,我們變成了用戶。比如搜狐買斷中國好聲音的網絡獨家播放權,它播放的情況跟電視完全不一樣,觀眾可以同步通過微博、微信反饋評價,把用戶的情緒調動起來了。
我們講,媒體要宣傳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如果沒人看,媒體的宣傳有什么意義?所以媒體還是要積極適應技術進步。
中國政協頻道:所以中國大數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鄔賀銓:對中國來說,我們確實還面臨很大的挑戰,中國人口居世界首位,但2010年中國新存儲的數據僅為日本的60%和北美的7%,而且我國所存的數據應保護的一半未保護。比如我國在醫療健康、交通治理、環保等方面的研究還不足,數據分散,而且監測的覆蓋率較低。
我國的一些部門和機構擁有大數據,但是難以共享,導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復投資有數據的不挖掘不應用,想挖掘想應用的沒數據。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還得更積極作為。
【人物簡介】鄔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現任國務院物聯網領導小組組長、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863計劃監督委員會副主任、信息產業部郵電科技委顧問、中國通信學會會士、常務理事、中國通信學會光通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IEEE高級會員,還在清華大學等高校擔任兼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