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東縣探索運用“物聯網”養蠶技術
昨天,記者在河口鎮中天村15組村民繆福田家看到,一間20多平方米的蠶室里,飼養了3張二齡蠶,而以往在冬季,因氣溫太低根本無法養蠶。繆福田告訴記者,他今年初花了1萬多元在蠶室內安裝了電熱網、紅外感應儀、室溫濕度控制儀等設備,通過終端處理器與手機和電腦聯網,實時監控,室內溫度始終控制在26℃至28℃之間。他由此成為我縣第一個采用“物聯網”技術養蠶的人。
如東地處長江中下游,濕度高,季節性鮮明,過去蠶農養蠶只有春蠶、夏蠶、早秋蠶、晚秋蠶四期,到了冬季,連桑葉都沒有,養蠶根本無從談起。“物聯網”的出現,這些都不是問題。
據了解,“物聯網”在國際上又稱為傳感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延伸和拓展的網絡,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信息傳感設備,通過信息中端實時將各項數據傳輸到手機或電腦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目前已在工業、農業、物流、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迅速推廣應用。今年年初,縣蠶桑指導站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合作,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養蠶過程中,實施養蠶環境網絡實時監控和調控,對蠶室內氣溫、濕度、光感等變化做到及時控制,同時根據室內突發問題,可以追溯原因。
在實施智能化養蠶的同時,縣桑蠶指導站還進一步試驗推廣實施蠶飼料育喂技術,讓蠶農真正做到省心、省力。據縣桑蠶指導站副站長曹擁軍介紹,他們用平時剩余的桑葉、桑樹枝條磨成粉,跟豆粕粉、豆腐渣及少量的玉米粉混合,再加入復合維生素等一些輔助原料,這樣代替桑葉給蠶吃,不僅不用擔心外界環境以及桑葉的質量對蠶寶寶造成的影響,還使養蠶的風險大大降低,飼料養蠶,既可以減輕農戶負擔,又能實現全年養蠶。
讓農業生產貼上“智能”標簽,蠶桑生產應用“物聯網”技術是我縣農業生產在全國率先取得的突破,是助農增收的一項創舉,為今后農民工廠化養蠶提供了技術保障。到目前,繆福田的蠶室今年以來已經飼喂了6期蠶,養蠶純收入可達3萬多元,而過去一年養蠶純收入還不到1萬元。而令人驚喜的是,這項技術即將在全縣推廣,我縣農民“工廠化”養蠶的目標即將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