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潮流興起 應務實建設以市民為導向
智慧城市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目前,我國23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安徽省合肥、蕪湖、銅陵等市也榜上有名。隨著智慧城市的風潮越演越烈,不少城市都躍躍欲試。智慧城市是指能夠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通信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為人類創造美好的城市生活。從智慧城市的內涵來看,的確令人向往。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城市都應立即啟動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建設應該與不同城市的實際情況相融合,做到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一個模板。而現實是,目前國內對智慧城市的認識還有分歧,發展思路還在摸索,沒有一個成熟范本,匆匆上馬極容易導致重復建設、走彎路,造成人力、資源等浪費。此外,從已知建設運營模式來看,主要是靠政府投入,商業運營手段不多,這就意味著財政將要為此花費一筆不菲的費用。在不知道成效如何的背景下,花大錢還不能準確投資到要害上,明顯存在著巨大風險。
從技術層面看,在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特別是云計算模式下,信息安全尤為重要,意味著更嚴峻的挑戰需要應對。雖然我國信息化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在個別領域甚至處于世界領先的水平,但國內軟硬件產品的總體技術性能、產品成熟度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明顯。在整機和系統協同發展水平不高的條件下,將無法滿足黨政信息系統和重點行業的核心業務需要,也會加大技術差距的領域和深度,加劇信息安全隱患。
建設智慧城市不能跟風,要求務實、求實效。建議首先以市民需求為導向,在教育、衛生等民生領域,推進廣覆蓋、易使用的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信息化。這就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好智慧城市的總體架構、業務架構,系統部署和分階段推進。也要做好部門間、區域間的協調發展、資源共享、互聯互通。此外,鼓勵各市場主體參與建設。政府當好“總設計師”,減少政府行為的盲目性,降低建設的風險與成本。還要結合國家實施“寬帶中國”、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等政策機遇,加快安徽省無線網絡、寬帶網絡、下一代互聯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及“三網融合”等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關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的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智慧城市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FabLab、Living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營造有利于創新涌現的生態,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可持續創新。
                                        
                                        
                                        
                                        
                                        

